■ 李立華
有道是“凡有老城必有廟,有廟就有城隍廟”,石家莊歷史文化名城正定也不外如此。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 年)的正定府城隍廟,經(jīng)歷朝歷代不斷修葺擴建,逐漸形成一處厚重雄渾、古樸典雅的建筑群。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這座集建筑藝術(shù)、宗教文化于一體的道教廟宇沒有保留下來。2017 年,正定府城隍廟格局恢復(fù)工程被列為正定古城風(fēng)貌恢復(fù)提升24項工程之一。2019 年10 月,一座嶄新的城隍廟在原址重建起來,進一步豐富了正定古代建筑的表現(xiàn)形式。
顧名思義,城隍廟是供奉城隍神(俗稱“城隍爺”)的廟。從源頭上說,城隍最初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廟。我國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將“城隍”定義為“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無水曰隍”,可見“城隍”一詞原指保護人民身家安全的城墻和護城河。最早的城隍廟,是三國吳赤烏二年(239 年)建的蕪湖城隍廟。
宋代以后,城隍開始人格化,既是一個地方的保護神,又是冥界的地方官,而且,各地尊奉的城隍神,多以當(dāng)?shù)貧v史上具有影響或巨大貢獻的清官、功臣及英雄人物作為原型,如蘇州祀戰(zhàn)國時春申君黃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楊椒山,杭州祀周新、文天祥等等。不過,也有一些地方的城隍神,人格化形象并沒有明確指向,正定府城隍廟就是如此。
明洪武元年正月初四,在朱元璋的登基大典上,城隍神作為一個源自民間信仰的神祗,首次列入國家祭祀體系。洪武二年(1369 年),朱元璋下詔加封天下城隍。開封、臨濠(今安徽鳳陽)、和州(今安徽和縣)、滁州(今安徽滁縣)4城的城隍被封為王,職位正一品,與人間的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級。又封各府、州、縣城隍為公、侯、伯,即府城隍為監(jiān)察司氏城隍威靈公,職位正二品;州城隍為監(jiān)察司氏城隍顯佑侯,職位正三品;縣城隍為監(jiān)察司氏城隍顯佑伯,職位正四品。于是,全國各地各級城隍廟如雨后春筍般修建起來,其規(guī)模與當(dāng)?shù)毓偈鹧瞄T完全一樣,并按級別配置城隍冠服。
朱元璋頒詔的第二年(明洪武三年,1370 年),正定府城隍廟應(yīng)運而生。這座占地3.2 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6 萬平方米的廟宇,坐北向南,中軸線上的建筑從南至北依次為戲樓、旱橋、牌樓、山門、正殿、后寢宮。兩側(cè)是東西兩廡和正殿左右配房,以及后寢宮兩翼的附屬建筑。整組建筑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布局嚴謹,主次分明。
從落成之日起,府城隍廟就是正定的道教活動中心。自明洪武十五年(1382 年)起,府衙所設(shè)管理道教事務(wù)的官吏——道紀司都紀、副都紀,縣衙所設(shè)道會司道會都住在城隍廟內(nèi),主持廟內(nèi)和地方道務(wù)。20 世紀60 年代破“四舊”運動中,全國許多地方的城隍廟神像被毀、廟宇被拆,正定府城隍廟也未能幸免。
由于府城隍廟在正定歷史上的影響力,當(dāng)?shù)貙⑵淞袨檎ü懦秋L(fēng)貌恢復(fù)提升24 項工程之一,并于2017 年開始實施。復(fù)建工程歷時兩年多,完全按照城隍廟老照片及相關(guān)資料精心設(shè)計施工,戲樓、旱橋、牌樓、山門、正殿、東西兩廡和正殿左右的配房、后寢宮及其附屬建筑,陸續(xù)得到恢復(fù)。其中,面闊5間進深3 間的城隍廟正殿廡殿頂尤其令人稱道——灰瓦布頂,綠琉璃瓦剪邊,脊間布綠琉璃瓦菱形圖案,岔脊前部依序置仙人、龍、鳳、獅、海馬、天馬,看上去古色古香,典雅大方,明代建筑特征鮮明。明代時,廡殿頂常用于皇家建筑及大型寺院、宮觀,到清代就只能用于皇家和孔子的宮殿了,由此可見正定城隍廟在當(dāng)時地位之高。
據(jù)《正定府志》《正定縣志》記載,自古以來,正定境內(nèi)共有廟會9 處,全民參與性最高、影響最大、范圍最廣的,當(dāng)屬農(nóng)歷五月十七的城隍廟廟會。廟會籌辦期間,會首們會提前請好戲班子。廟會當(dāng)日,城隍廟對面的戲樓好戲開鑼,一唱就是好幾天。據(jù)說,正定城隍廟廟會興盛之時,周圍各縣的信眾都會過來趕廟會。城隍廟內(nèi)外,人山人海熱鬧非常。以我們今天的眼光看,廟會無非是一種集宗教信仰、游樂玩賞、商業(yè)集市于一體的大眾化節(jié)日,所以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
城隍廟山門外右側(cè)墻下,有一塊“正定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上刻“反對討赤捐大示威集合點”。1927 年,駐河北的奉軍退敗前夕,為搜刮民財,提出預(yù)收1928 年錢糧,且每畝地附加“討赤捐”2.5 元。早在上半年,就已預(yù)收了1927 年全年的錢糧,加上正定遭受雹災(zāi),百姓生活極端困苦。中共正定縣委在省委解學(xué)海同志的直接領(lǐng)導(dǎo)下,根據(jù)廣大群眾反抗軍閥、反抗苛捐雜稅的強烈要求,決定借農(nóng)歷五月十七城隍廟的機會,發(fā)動群眾進行斗爭。廟會當(dāng)天,萬余民眾集結(jié)到城隍廟前戲樓西北角廣場。正定縣委書記尹玉峰作了簡短的動員講話后,情緒高昂的群眾高舉“反討赤捐”大幅標(biāo)語,直奔縣公署,許多前來趕廟會的群眾也自動加入隊伍。經(jīng)過4 個小時的斗爭,縣長答應(yīng)了民眾要求,并當(dāng)場出布告緩征明年錢糧,斗爭取得了勝利。
城隍廟山門后廊下,懸掛著一個巨大的算盤。算盤框為鐵質(zhì),橫梁上刻有“不由人算”4 個字。原來,算盤是城隍廟的標(biāo)配,每一座城隍廟都有。民間傳說,城隍爺是陰間的長官,審案時要用算盤來細算往生者的是非善惡。每當(dāng)城隍爺出廟巡游時,都要帶上這個大算盤。全國各地很多城隍廟都會利用算盤巧做文章,宣傳所謂“城隍信仰”,諸如“人有千算,天只一算,陰謀暗算,總歸失算”“乘除分明,毫厘不爽”“任你千般巧作,到期一算分明”等等,寓意人的善行和惡行,都會因為因果的輪回而得到相應(yīng)的果報。明太祖朱元璋當(dāng)年加封城隍時曾言“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由此可見城隍信仰是所具有強烈官方色彩的,正是利用了百姓的迷信心理加以震懾,從而鞏固統(tǒng)治。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城隍廟也寄托著民眾對和諧、安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豐富的歷史及民俗文化內(nèi)涵。
正定府城隍廟在其存世的600余年間,見證了古城的風(fēng)云變幻與世事滄桑,故有“一座城隍廟,半部正定史”之說。因此,而今我們所見的正定府城隍廟,其意義絕不僅僅是復(fù)制了一座古建,更在于還原了一段塵封多年的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