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語語必在題上”與歷史學家的“表微”技藝

        2022-07-11 23:02:58李雅杰
        漢語言文學研究 2022年2期
        關鍵詞:陳垣

        摘? 要:從述學文體的角度研讀陳垣《通鑒胡注表微》,頗可見出歷史學家的“表微”技藝:二十篇小序在句式、短語結構等方面呈現(xiàn)出“簡單清楚”“無一字之費詞,一字不可增,一字不可少”的文章特色,二十篇小序之間相勾連,形成篇章之間似斷非斷的“頂真”效果;史法十篇之間以專門之學證史法的伏脈亦顯出獨異之處,暗含一史事成分逐漸壓過史法的邏輯脈絡?!锻ㄨb胡注表微》通過援古證今、搭建史料的敘事策略,使史法與史事融匯銜接的伏脈千里之法,連同小序文章句式、短語結構等文辭特征,甚至初刊于《輔仁學志》,其標點符號全采句讀的形式信息的細微之處,都昭示著作為“表微”的述學文體特色,呈現(xiàn)了“質(zhì)樸無華,語語必在題上,不矜才,不使氣”的效果,實為論學文之正軌。

        關鍵詞:《通鑒胡注表微》;述學文體;陳垣;表微;史法

        “鄙意論學文字極宜著意修飾,近人論學,專就文辭論……”①,品評中國近現(xiàn)代學人的“論學文辭”,《錢賓四先生論學書簡》有不可略過的精到論斷。錢穆此則書簡頗有“點將錄”風范,直稱“章太炎最有軌轍”“章氏文體最當效法,可為論學之正宗”,而將梁啟超排在次位,以為“梁任公于論學內(nèi)容固多疏忽,然其文字則長江大河,一氣而下,有生意、有浩氣,似較太炎各有勝場”,至于再次則數(shù)至陳垣,“其文質(zhì)樸無華,語語必在題上,不矜才,不使氣,亦是論學文之正軌”。②錢穆論學著意于文辭與學問之間的相契,故不滿于王國維考據(jù)文章“一清如水,繁重處只以輕靈出之”,亦指稱陳寅恪的一種回環(huán)往復文字只適于討論《再生緣》《紅樓夢》一類對象。③換言之,文辭形式與所論對象的高度貼合,乃是修飾論學文字的不二法門。而以此為軌則,錢穆在近人論學“點將錄”中將陳垣置于突出的位置。

        陳垣曾將寫文章類比為廣東做紅木桌椅,“做坯極易,打磨則甚費時日,文章亦須多置時日”④,頗見出匠人精心結構與打磨文章的態(tài)度。作為陳垣得意之作的《通鑒胡注表微》正是體現(xiàn)其述學文體結構與文章的范例⑤。陳垣在淪陷北平讀至《胡注》“嗚呼痛哉”而“凄然久之”⑥,便輯出史法、史事各篇,并表出微旨,寫成結構與文章都與“表微”之體契合的精心之作《通鑒胡注表微》,最初發(fā)表于《輔仁學志》,1945年第13卷與1946年第14卷1、2合期:首先是一篇《通鑒胡注表微小引》,明確清晰道出結構“前十篇言史法,后十篇言史事”,與主旨“身之(按:胡三省字)生平抱負,及治學精神,均可察見,不徒考據(jù)而已”。①次頁緊跟《通鑒胡注表微》目錄,由《本朝篇第一》依次開列至《貨利篇第二十》,在《勸戒篇第十》與《治術篇第十一》之間留出空白,以不對齊表示史法與史事的分隔。再次頁進入正文,每篇小標題之下先有空兩格對齊的小序。

        一、“語語必在題上”:小序的書寫模式與文章特色

        細讀《通鑒胡注表微》的二十篇小序,陳垣論學文辭的“簡單清楚”“無一字之費詞,一字不可增,一字不可少”②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每篇小序篇幅不一,但各篇都不太長,篇首往往以定義式的句式開頭,如“解釋者,以今言解古言,以今制釋古制”“感慨者,即評論中之有感慨者也”“治術者致治之術,即身之之政論也”“勸戒為史家之大作用”“臣節(jié)者人臣事君之大節(jié)”“夷夏者,謂夷與夏之觀念,在今語為民族意識”“民心者人民心理之向背也”“貨利者人之所同欲,而最能陷溺人者也”,俱為此例;③乃至“本朝謂父母國”“邊事猶言國際之事”,④則借用訓詁釋義術語“謂”字“猶”字,為各篇篇名作一題解。⑤以“XX者XX也”“XX謂/猶XX”這等簡省有力之語起頭,緊扣篇名主題,予人以警拔之感。在小序行文中,也時見使得語義層層遞進的修辭技巧:《考證篇第六》以設問引出“考證為史學方法之一,欲實事求是,非考證不可”,此后又以“以為盡史學之能事者固非,薄視考證以為不足道者,亦未必是也”這類“XX固非XX未必是”句式評議了兩種對考證的態(tài)度,在頗簡省的篇幅內(nèi)容納了相對高的論點密度;⑥《倫紀篇第十三》則通過簡短的四字句、驚警的比喻及并列的動賓結構三字短語將“倫紀之壞”經(jīng)由“感情”“讒搆”推至“多因權利”,“感情如薪,權利如火,讒搆如風”,故而欲維持倫紀“非斂感情,遠權利,防讒搆不可”。⑦諸如此類,在句式、短語結構等方面,呈現(xiàn)著小序的文章特色。

        在小序行文中,更為習見的是經(jīng)由征引古典再逐漸過渡至論述胡注的意脈:如《評論篇第八》,即是先行梳理了五經(jīng)訓釋傳解以至班、馬以降的評注傳統(tǒng),勾勒出“注中有論”的學術史脈絡,再下接胡注《通鑒》;⑧而如《臣節(jié)篇第十二》《夷夏篇第十六》,也各自將“臣節(jié)”“夷夏”先上溯至《公羊·莊四年傳》“國、君一體”與《公羊·成十五年傳》“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的倫理傳統(tǒng),再將身之注納入這一傳統(tǒng)中去。⑨《生死篇第十九》尤可見出這一寫法的痕跡:

        “人生須有意義,死須有價值,平世猶不甚覺之,亂世不可不措意也。自孔子有‘未知生焉知死’之言,人遂以為儒家不談生死。不知‘死生有命’,固儒家所恒言,即《魯論》一書,言生死者何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此生須有意義之說也。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此死須有價值之說也?!R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此生之無意義者也?!?、叔齊餓死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此死之有價值者也。至于死之無價值者,‘匹夫匹婦,自經(jīng)溝瀆’是也。生之有意義者,‘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是也?!雹?/p>

        依然是小序首句開宗明義,緊隨其后分別征引《魯論語》中諸條,陳垣在生/死的抉擇下展開有/無意義/價值的不同維度;而生有意義、死有價值、生無意義、死有價值、死無價值、生有意義這六類例證,則早已在小序首句“生須有意義,死須有價值”十字之中悉數(shù)道出。在向元典尋求例證之后,陳垣再次回到胡身之注的語境之下,給予《注》中評騭士人生死抉擇價值意義的言論合宜的解釋,“胡身之生亂世,頗措意于生死之際,故《注》中恒惜人不早死,以其生無意義也;又恒譏人不得其死,以其死無價值也”①。每篇小序末尾則往往以“條舉其例如下”(《本朝篇第一》)、“茲以次述之”(《??逼谌罚?、“茲特輯存數(shù)十條”(《考證篇第六》)、“茲特表而出之”(《生死篇第十九》)開啟篇內(nèi)正文。②這種習見于小序的書寫模式首句開宗明義、其后援古證今、收束承上啟下,由古典逐步過渡到胡注,主題與例證環(huán)環(huán)相扣,字字句句都落在實處,有近乎“總——分——總”結構的清晰簡潔,可謂除卻了近乎一切可能的“浮詞”。陳垣曾有金針度人語,告誡弟子“寫作應當像顧炎武的《日知錄》,一字一句能夠表達就不要再寫出第二個字第二句話”③,在《通鑒胡注表微》寫作處,此語也未嘗不可視作陳垣本人的史家自況。

        二、“頂真”與伏脈:陳垣的史法體認

        將二十篇小序連綴起來,也是《通鑒胡注表微》序文的另一種讀法。陳垣作為史家雖然不尚浮詞,但對于文辭乃至篇章結構、形式卻并非不甚在意。統(tǒng)而觀之,《通鑒胡注表微》諸篇小序之間亦有前后勾連之處,乃至形成篇章之間似斷非斷的“頂真”效果,更生回環(huán)往復之感:如《夷夏篇第十六》申明民族意識在國土被侵陵、分割時最顯著,緊隨其后的《民心篇第十七》便陳述國有可愛之道則人民不去其國之理,“故《夷夏篇》后,繼以《民心》”④;第六篇名為“考證”,而緊隨其后的《辯誤篇第七》正以“辯誤即考證中之一事”一句開篇⑤;第八篇名為“評論”,而隨后的《感慨篇第九》首句也即“感慨者,即評論中之有感慨者也”,末句更重申“茲特辟為一篇,附評論后,從來讀《胡注》者尚鮮注意及此也”。⑥

        第六至第九篇小序之間的前后勾連,除擁有形式上的意義以外,也關涉陳垣對于史法的體認??甲C是史法中一種,而辨誤為考證中一事,二者之間的關系,差可以史法與其下子集來概括。感慨為評論中有感慨者,則感慨與評論之間關系也與一種史法及其下子集相類似。

        在這一等級序列之下,由上級史法脫出子集史法現(xiàn)象的存在,或許暗示了一條陳垣在前十篇中以專門之學問證史法的伏脈。十篇史法之中,首篇為“本朝”而非意義上更能統(tǒng)率史法十篇的“書法”篇,這顯系承續(xù)《日知錄》的刻意營造結果。陳垣在“史源學實習”授課時屢屢提及《通鑒胡注表微》,并自陳“第一段,以‘本朝’二字為題者始自亭林。我之《胡注表微·本朝篇》引自此”⑦;在寫作《通鑒胡注表微》時,陳垣首先寫成的兩篇亦是《本朝》與《出處》。⑧《書法篇》確多有統(tǒng)領全書之處,“清儒多謂身之長于考據(jù),身之亦豈獨長于考據(jù)已哉!今之表微,固將于考據(jù)之外求之也”⑨,點出須“于考據(jù)之外求之”的“表微”取徑,并拈出“陳古證今”的史學方法⑩。而自《本朝》以下,史法十篇確有以諸種專門之學對應史法之例,即如陳垣所精研過的??彼姆▽侗境谝弧贰缎?逼谌罚愒?jīng)由《史諱舉例》發(fā)展成的避諱學對應《避諱篇第五》。

        史法與史事之分,本是陳垣借鑒張之洞《書目答問》分類。①張之洞以為史論最忌空談苛論,故而略舉博通者數(shù)種,在“史評第十四”之下開列章學誠的《文史通義》等書以為其論史法;而舉例王夫之的《讀通鑒論》等書以為其論史事。②而陳垣在閱讀《廿二史札記》寫下識語時,也曾借甌北自序分梳書中先考之史法、次論之史事:“其自序云:‘此編多就正史紀、傳、表、志中參互勘校,其有抵牾處自見,輒摘出’,所謂史法也。又云:‘古今風會之遞變,政事之屢更,有關于治亂興衰之故者,亦隨所見附著之’,所謂史事也。今將所謂史法之屬隸于前,史事之屬隸于后,各自分卷,以便檢閱焉。”③一言以蔽之,史法似更著意于從具體文本出發(fā)的文史之學方法與歷史書寫技藝層面;而史事則偏于記載落在實處的所經(jīng)事例并附上議論,多有敘事性成分。④而具體至《通鑒胡注表微》寫作中,史法、史事則亦大體依循類似分野;但史法十篇中以專門之學證史法的伏脈卻仍舊顯出獨異之處,這正在于十篇之間暗含一史事成分逐漸壓過史法的邏輯脈絡?!侗境谝弧芬谎弁ゼ兪钦搶W文字,仿佛少有議論申說這類價值判斷孱入,陳垣所作表微幾乎為校勘四法延申,即便有以陳垣專門發(fā)明的“純理校”之例,也是借助專門之學的外殼隱晦表出心緒?!缎?逼谌放c《避諱篇第五》所揭示亦是“校勘學常識”“避諱常識已略具于是”,如晉懷帝永嘉五年“舉目有江河/山河之異”一條,陳垣即指出趙紹祖讀誤本《晉書》而未蓄異本,因此,輕誣古人,以警戒學者不可輕于立言;晉恭帝元熙元年一條之下,陳垣也指出嚴衍與胡三省兩家所用他校、理校治學方法不同、各有攸當;唐昭宗天復元年一條也被陳垣拎出,批駁主鄱陽胡氏覆刻《通鑒》事者顧千里臆改原文,以誤后學。⑤《考證篇第六》則借“后來之名加諸前”提醒學者應“以實事求是之精神,當于細微處加之意”;借王莽篡位而西域與漢絕一事申明“考史當注意數(shù)字”;又借胡注證出《通鑒》中“日給不過陳米一勺”非實語,表出胡身之提示學者“察虛之道”“書不可盡信”深意。⑥統(tǒng)而言之,目次較為靠前的史法諸篇,更像是披了一層圍繞文史之學方法示以學人金針的外衣,在重重籠罩下不容易識別溢出純粹專門之學問范疇的評論。

        而自《評論篇第八》以下,陳垣所輯出的胡三省注則不僅作為用以發(fā)揮專門之學的史料,而更偏向于本身即是頗有感情色彩的直露議論,陳垣所加表微中由古事與今事之間“勘合”⑦引發(fā)的議論申說價值判斷也漸多:《評論篇第八》中載有桓玄奔敗而賀遷新都一條,胡三省注以唐人“難將一人手,掩盡天下目”評價桓玄,而陳垣之表微則不無諷意地寫下“奔敗而必欲掩飾,更令人慶賀,徵之于古,蓋亦有之”;⑧《感慨篇第九》中輯出胡三省注,“嗚呼痛哉”更是兩見,一處是痛惜襄陽城不可全至于誤國,另一處即是《通鑒胡注表微》小引中陳垣自述讀到后生發(fā)出寫作念頭的緣起“臣妾之辱,惟晉宋為然,嗚呼痛哉”。⑨“當?shù)胤綔S陷之初,人民皆有懷舊之念,久而久之,習與俱化,則有忘其本源者矣。東晉所以不能復西,南宋所以不能復北者此也?!鄙硖帨S陷北平,陳垣所面對的歷史情境正值得“痛哭流涕”,因“感傷近事”而愈發(fā)“同情古人”,故而得以讀出從前讀《胡注》者鮮能注意之處。①至《勸戒篇第十》,陳垣不僅輯出胡三省針對李建勛事評價“知國事之日非,而骸骨得保其藏,可不謂智乎”,并予以社會秩序及風俗習慣以保藏為智的解釋;②直接從胡身之注中讀出其修養(yǎng)“不激不隨”,稱之為“處亂世之要訣”;③還專就新舊勢力遞嬗之際的上變告密事件加以申說。④

        “新舊勢力遞嬗之際”,本就頗適于史評發(fā)揮。除在《通鑒胡注表微》中,陳垣在《清初僧諍記》中也曾挑出新舊勢力這一關節(jié)做文章,卷三即名為《新舊勢力之諍》,有“危哉三目,憑何抵抗此炙手可熱之新勢力耶”這類價值判斷。⑤陳寅恪亦曾在《元白詩箋證稿》中論及艷詩及悼亡詩時指出讀史心得:“當其新舊蛻嬗之間際,常呈一紛紜綜錯之情態(tài),即新道德標準與舊道德標準,新社會風習與舊社會風習并存雜用。各是其是,而互非其非也?!鞭D移升降的士大夫階級,在紛亂變易之時,正有是否善于利用兩種以上不同標準習俗以應付環(huán)境之別。⑥胡三省所經(jīng)歷的易代之際,乃至陳垣所處的淪陷的歷史現(xiàn)場,都是所謂新舊勢力遞嬗的縮影。由是,陳垣在點出胡身之“蓋有感于當時所謂‘奴告主’之事”之后,將更詳論述引向《解釋篇第四》“凡易姓之際,新舊勢力轉移,則平日受壓迫之人將思報復,故上變告密之事恒有”⑦,與此條相互參照,隨即為新舊勢力轉移之際的“杜門不出”行為尋找依據(jù):“因此,人心危疑,懼連染者至相率投拜以自保?!辈⒖隙ā吧碇砰T不出,正為此也”⑧。而緊隨其后的《治術篇第十一》也即史事十篇的首篇,便專列一條評騭地方淪陷之際人民行動的倫理準則,其中即有“杜門用晦”⑨?!锻ㄨb胡注表微》諸條目與篇章之間的勾連不止在于小序的形式層面,也不乏內(nèi)容上的草蛇灰線、伏脈千里之處。史法十篇中,目次越靠后的篇目,議論申說價值判斷的成分便愈有增多的趨向,情感抒發(fā)也便往往更顯直露,直至與史事十篇相銜接。史法十篇中暗含這一內(nèi)在的邏輯,使得史法十篇與史事十篇之間有所過渡,史法與史事的區(qū)分亦并不截然,正可與陳垣《書法篇》小序中稱《通鑒》“非有一定不易之書法”作互文閱讀,也可視作另一種文辭形式與所論對象的貼合。

        三、歷史學家的“表微”技藝

        史事十篇則談治術、臣節(jié)、倫紀、出處、邊事、夷夏、民心、釋老、生死、貨利,其中,《治術篇》與《貨利篇》兩篇為國共全面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后方才完成⑩,而《出處篇》則是與《本朝篇》一同最初寫定11。不依寫定的時間先后自然順序,而專門另外編訂次序,內(nèi)含陳垣的著述用心。作為史事十篇之首,《治術篇第十一》仍起統(tǒng)領作用。“身之生平不喜滕口說,不喜上書言時事,國變以后,尤與政治絕緣。然其注《通鑒》,不能舍政治不談,且有時陳古證今,談言微中,頗得風人之旨,知其未嘗忘情政治也”12。申明胡三省所談古事與“未嘗忘情政治”之間的關聯(lián)。更指出自己編訂《通鑒胡注表微》篇目時的刪并,與在“不尚空言”處自比于胡三省的用心:“《表微》初擬立《君道》《相業(yè)》諸篇,今特刪併于《治術》,亦不多尚空言之意耳。”①其后,陳垣依次陳列新舊勢力轉移之際士人倫理關節(jié)處的行為,并以歷史學家的敘事策略勘合這些行為與自身所處情境。

        在史事十篇中,《釋老篇》稍顯獨異之處,宗教史正與??睂W、避諱學等專門之學類似,是陳垣精研的一門領域,似未嘗不可以更偏向史法視之。如何將《通鑒》中所載少見的釋老之事,與有關治亂興衰政事的歷史敘事相“勘合”,正是考驗歷史學家技藝的時刻。在《釋老篇》小序中,陳垣稱胡三省注《通鑒》于釋老掌故“亦只就事論事”,而陳垣之“表微”正往往是搭建起作為宗教事件的釋老之事與人主、官吏、戰(zhàn)事、獻食這類政治事件關節(jié)之間的橋梁。如梁武帝大同二年作皇基寺求良材一事,若說胡注“殺無罪之人,取其材以為寺,福田利益果安在哉”尚是引而未發(fā),那么陳垣表出“可見當時官吏并不信佛,不過以此求富貴利達耳”則更為直露,透過信佛的虛幌,點出官吏的昏聵;②其后一條講梁武帝斷重罪則終日不懌之事,胡注尚以“死者凡幾何人”這等反問句諷刺梁武帝“好生惡殺”,仿佛是針對當時史事的就事論事,陳垣則表出“此有感于元時之崇尚釋教,而殺人如麻也”,隨即,陳垣引述《耶律楚材傳》《丘處機傳》《廿二史札記》中史料,證實胡三省所處時代民不聊生、遍地涂炭,“正隆禮國師,凡毆西僧者截其手,詈之者斷其舌也”;③《通鑒》中亦有寺僧不敢獻食一事,胡三省隱微寫道“孰知緇黃變色,其徒所為,有甚于不敢獻食者耶!有國有家者,崇奉釋氏以求福田利益,可以監(jiān)矣”,而陳垣表微則通過《癸辛雜識》,引證胡三省所謂“甚于不敢獻食者”,是平日宋廷所供養(yǎng)、卻于變色之際發(fā)掘宋陵的僧眾,并感慨“彼其平日所趨附者勢耳,勢既傾頹,趨附安得不隨之轉,又豈獨僧眾為然哉”。④抗戰(zhàn)時期,史學二陳一“講學著書于東北風塵之際”,一“入城乞食于西南天地之間”,陳寅恪給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所寫序言中“世人或謂宗教與政治不同物,是以二者不可參互合論。然自來史實所昭示,宗教與政治,終不能無所關涉”,實是最能發(fā)覆陳垣“史事”用心者。借陳寅恪之口,陳垣道出己所難言:“今日追述當時政治之變遷,以考其人之出處本末,雖曰宗教史,未嘗不可作政治史讀也?!雹蓐愒砦?,表出的是“隱微”⑥之微,無論是在史事十篇中記述日常生活抑或釋老之事,都能夠撥開專門史的表征,而直抵政治史的本相。⑦歷史學家的“表微”技藝,通過史料的援古證今搭建敘事策略,通過過渡使史法與史事相融匯銜接,連同小序文章句式、短語結構等文辭特征,一同呈現(xiàn)了“質(zhì)樸無華,語語必在題上,不矜才,不使氣”的效果,實為論學文之正軌⑧。

        統(tǒng)而觀之,《通鑒胡注表微》無論二十篇單篇小序抑或小序之間勾連,抑或史事十篇與史法十篇中史事成分逐漸壓過以專門之學問證史法的邏輯脈絡,甚至從著作的結構到文章乃至標點符號等細微之處,都昭示著作為“表微”的述學文體特色。初刊于《輔仁學志》的《通鑒胡注表微》同樣包含豐富的形式信息:《輔仁學志》作為輔仁大學文史之學的重要學術陣地,悉由陳垣擔任主編并承擔具體工作,大體可反映史家陳垣的治學風格。⑨盡管雜志刊發(fā)的文章在治學風格有相對的統(tǒng)一性,然而,縱觀雜志上形式不一的學術文章,也可判斷《通鑒胡注表微》的標點符號本身亦即承擔意義。①與《通鑒胡注表微》同發(fā)在《輔仁學志》,1945年第13卷1、2合期與1946年第14卷1、2合期兩期的文章,如余嘉錫的《楊家將故事考信錄卷》、岑仲勉的《陳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跡》,即采用新式標點,有逗號、句號、引號、省略號、括號等標識;周祖謨的《四聲別義釋例》也有別于某某篇第幾的形式,以“一、”二、”“三、”“四、”這等數(shù)字加頓號、再加小標題式的目錄開篇。而陳垣發(fā)在《輔仁學志》其它期號上的作品亦無如此體例,例如:同在北平淪陷時期發(fā)表,刊于1940年第9卷第2期的《清初僧諍記》即采新式標點,且有波浪、單行線標識;②較晚如發(fā)在1947年第15卷第1—2期的《題蔡寬夫詩話》亦有頓號、句號。③而更早的發(fā)在1932年第3卷第2期的《雍乾間奉天主教之宗室》雖只有點號,但至少有單行線劃出專名、括號標示出處。④相形之下,《通鑒胡注表微》不用新式標點,亦無專名標識,而全采句讀,接續(xù)的是最為傳統(tǒng)的體例,這既標志著史家對這部著述的自我定位,以期回到注疏的傳統(tǒng)中去;又在形式上呈現(xiàn)出一種較為統(tǒng)一的渾融整飭之美。

        在學生記錄下的陳垣講課筆記中,恰有這樣一段頗有意味的對話,發(fā)生在陳垣與胡適之間,頗見陳垣著述體例與五四新文化人的分異:“胡適之云,你的文章太好了,只是無標點。其實我已注明人言與己言。胡適云,仍有不明白者,何不加引號?顧亭林則極力使己文與他人文相合,我已盡量使人能知己文與他人文之分,尚且如此,況《日知錄》乎!”⑤在標點的去取上,胡適的新式符號也顯得直白,而陳垣的“已注明人言與己言”“我已盡量使人能知己文與他人文之分”則顯得隱微⑥。這未嘗不可視作另一種形式的細節(jié)與“表微”文體的貼合。歷史學家的“表微”技藝,正可在國難當頭、感時傷世之時,切中肯綮排遣心中憂憤,如此在形式與內(nèi)容、古與今之間穿梭。⑦

        ①?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xiàn)代中國學術》,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版,第253頁。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陳垣著,陳智超編:《李瑚聽課筆記》(1947年9月至1949年6月),《史源學實習及清代史學考證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36頁。

        ⑤? 牟潤孫:《從〈通鑒胡注表微〉論援庵先師的史學》,《紀念陳垣誕辰百周年史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30頁。

        ⑥?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3頁。

        ①?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輔仁學志》,1945年第13卷1、2合期,第117頁。

        ②? 陳垣著,陳智超編:《李瑚聽課筆記》(1947年9月至1949年6月),《史源學實習及清代史學考證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36頁。

        ③?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50、137、154、188、257、278、318頁。

        ④?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4、240頁。

        ⑤? 郭在貽:《訓詁學》,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版,第72—74頁。

        ⑥?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84頁。

        ⑦?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205頁。

        ⑧?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117頁。

        ⑨?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188、257頁。

        ⑩?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306頁。

        ①?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306頁。

        ②?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4、34、85、306頁。

        ③? 蔡尚思:《陳垣先生的學術貢獻》,陳智超編:《勵耘書屋問學記:史學家陳垣的治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年版,第60頁。

        ④?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278頁。

        ⑤?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103頁。

        ⑥?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137頁。

        ⑦? 陳垣著,陳智超編:《李瑚聽課筆記》(1947年9月至1949年6月),《史源學實習及清代史學考證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73頁。

        ⑧? 1945年1月31日陳垣致陳樂素函,陳智超編注:《陳垣來往書信集》(增訂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年版,第1131頁。

        ⑨?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28頁。

        ⑩?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29頁。

        ①? 林嵩:《通鑒胡注論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頁。

        ②  張之洞撰,范希曾補正:《書目答問補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157—158頁。

        ③? 陳垣:《陳垣史源學雜文》,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頁。

        ④? 袁一丹認為陳垣的史法泛指史家的表達法,囊括諸多非敘事性的成分。這一概括可以提供參考與對照。袁一丹:《史學的倫理承擔——淪陷時期陳垣著作中的“表微”機制》,《中華文史論叢》,2013年2月總第110期。

        ⑤?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39—40,49頁。

        ⑥?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87—88,96頁。

        ⑦? 袁一丹:《史學的倫理承擔——淪陷時期陳垣著作中的“表微”機制》,《中華文史論叢》,2013年2月總第110期。

        ⑧?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124頁。

        ⑨?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151頁。

        ①?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137頁。

        ②?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167頁。

        ③?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159頁。

        ④?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154頁。

        ⑤? 陳垣:《清初僧諍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67頁。

        ⑥? 陳寅?。骸对自姽{證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85頁。

        ⑦?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53頁。

        ⑧? 同上。

        ⑨?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179頁。

        ⑩? 關于《通鑒胡注表微》二十篇寫成的先后順序,已有學者據(jù)陳垣手稿考出,并糾正了柴德賡、劉乃和在回憶文章中不甚精準的說法。黃江軍:《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創(chuàng)作歷程考論》,《中國文化》,2021年10月總第54期。

        11? 陳垣:《1945年1月31日陳垣致陳樂素函》,陳智超編注:《陳垣來往書信集》(增訂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年版,第1131頁。

        12?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168頁。

        ①?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168頁。

        ②?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295頁。

        ③?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295—296頁。

        ④?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304—305頁。

        ⑤? 陳寅?。骸睹骷镜崆鸾炭夹颉?,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北平輔仁大學,1940年版,第1—2頁。

        ⑥? “隱微”用列奧·施特勞斯(Leo Strauss)的“隱微書寫”(esotericism)概念,指透過字里行間暗示出來、只傳達給少數(shù)人的寫作技巧(writing between the lines)。列奧·施特勞斯:《迫害與寫作藝術》,劉鋒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18—30頁。

        ⑦? 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2—80頁。

        ⑧?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xiàn)代中國學術》,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版,第253頁。

        ⑨? 袁一丹:《史家的權柄與道義之諍:以“陳門四翰林”為中心》,《中國文化》2021年5月總第53期。張越:《記〈輔仁學志〉》,《史學史研究》1993年第3期。

        ①? 討論述學文體,標點符號的意義包含在內(nèi),每一個標點符號在不同時期具有特殊功能。陳平原:《現(xiàn)代中國的述學文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11,326—327頁。

        ②? 陳垣:《清初僧諍記》,《輔仁學志》,1940年第9卷第2期,第13—68頁。

        ③? 陳垣:《題蔡寬夫詩話》,《輔仁學志》,1947年第15卷第1—2期,第126頁。

        ④? 陳垣:《雍乾間奉天主教之宗室》,《輔仁學志》,1932年第3卷第2期,第1—35頁。

        ⑤? 陳垣著,陳智超編:《李瑚聽課筆記》(1947年9月至1949年6月),《史源學實習及清代史學考證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28頁。

        ⑥? 同上。

        ⑦? 布洛赫寫作《歷史學家的技藝》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或未嘗不可予抗戰(zhàn)時期淪陷區(qū)的歷史書寫一參照,“歷史學家的技藝”仿佛具有某種世界性,故引以為文題與收束。[法]馬克·布洛赫:《歷史學家的技藝》,張和聲、程郁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9年版,第1頁。

        作者簡介:李雅杰,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

        猜你喜歡
        陳垣
        陳垣的三法治學
        受益終身的三點“忠告”
        老友(2021年4期)2021-05-23 11:58:39
        叩問思想:研究陳垣的新路向
        ——評《陳垣史學思想與20世紀中國史學》
        自己給自己發(fā)文憑的陳垣
        陳垣與啟功的師徒誼父子情
        做人與處世(2020年1期)2020-09-22 10:02:08
        尊師風范
        尊師風范
        陳垣:任爾東西南北風
        從家書中看陳垣教子
        陳垣對外來宗教史研究的貢獻述略
        亚洲发给我的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大全| 大地资源网最新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第一页| 91快射视频在线观看| 99在线精品免费视频|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女同| 精品一区2区3区4区| 欧美肥妇毛多水多bbxx水蜜桃 | 男人女人做爽爽18禁网站| 爱情岛论坛亚洲品质自拍hd| 国产真实乱XXXⅩ视频| 东京热加勒比国产精品| 风流老太婆大bbwbbwhd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综合 |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 免费人成视频欧美|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不卡av电影在线| 国产综合激情在线亚洲第一页| 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蜜桃| 国产自拍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精品内射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黑丝美女av|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乱码av中文一区二区| 国产乱子伦农村xxxx| 亚洲av第一区国产精品|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 久久无码一二三四| 日本美女性亚洲精品黄色| 很黄很色很污18禁免费| 男人和女人高潮免费网站|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香| 国产自拍精品视频免费| a级大胆欧美人体大胆666| 国产欧美日韩图片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女主播在线播放| 国产日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