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冰萍,李玉鳳,涂彩瓊 (福建省龍巖人民醫(yī)院,福建 龍巖 364000)
ICU危重癥患者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進展快、死亡率高等特點,由于損傷較重,常處于昏迷狀態(tài),需長期臥床,再加上合并高脂血癥,可因脂質沉積在真皮內,引起動脈硬化,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發(fā)生率[1]。DVT不僅可增加醫(yī)療消耗,還可因血栓脫落,影響肢體功能,甚至引發(fā)肺栓塞、猝死,故如何預防DVT成當前醫(yī)生關注重點。血栓彈力圖(TEG)是一種能夠動態(tài)分析凝血形成的曲線圖,由血栓彈性描記儀描記的動態(tài)過程曲線,可準確記錄血栓形成全過程,有效檢測血液從血小板聚集、強化、交叉連接過程[2]。本文進一步分析TEG在評估DVT中作用性。
1.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期間收治的80例ICU危重癥伴高脂血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等距抽樣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納入標準:①血壓、脈搏、呼吸、體溫有顯著改變;②廣泛存在腦干損傷或腦挫裂傷;③無其他重要臟器損傷。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不全、血液病者;②既往有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治療方法:對于腦外傷患者行血腫清除去骨瓣減壓術;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給予冠脈介入治療;對于腦梗死患者進行溶栓治療;對于伴高脂血癥給予阿托伐他汀(10 mg/次)、瑞舒伐他汀(5 mg/次,1次/d)。對照組根據術前血小板和凝血指標檢測結果進行合理術后處理;觀察組在TEG監(jiān)測下進行低分子肝素鈣處理。術前給予皮下注射4 100U低分子肝素鈣,術后根據TEG結果持續(xù)皮下注射,1次/d,直至TEG數值正常。兩組術后均幫助患者被動活動雙下肢,選擇性聯(lián)合間歇性空氣壓縮裝置和彈力襪。
使用美國公司提供SYSMEX CA-1500型號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纖維蛋白原(Fbg)、凝血酶時間(TT)、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高凝狀態(tài):PT<9s,TT<12 s,APTT<26 s。TEG檢測:使用美國公司提供的5000型號檢測儀檢測血栓堅固程度(MA值;50~70 mm)、凝固角(Angle值;53°~72°)、凝血形成時間(K值;1~3 min)、凝血反應時間(R值;5~10 min)。
1.3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相關性用Pearson法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兩組年齡、LVEF、LVEDD、性別、疾病類型、慢性疾病史、吸煙史、飲酒史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n=40]
2.2兩組凝血指標比較:兩組治療前凝血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觀察組治療后Fbg低于對照組,TT、PT、APTT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凝血指標比較
2.3兩組TEG參數比較:觀察組治療后MA值、Angle值低于對照組,K值、R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TEG參數比較
2.4兩組血栓率比較:觀察組未發(fā)生深靜脈血栓,對照組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15.00%(6/4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486;P=0.011)。
2.5分析各指標間相關性:經Pearson法分析,MA值、Angle值與Fbg呈正相關性,與TT、PT、APTT呈負相關性;K值、R值與Fbg呈負相關性,與TT、PT、APTT呈正相關性。見表4。
表4 分析TEG參數與凝血功能指標的相關性
ICU危重癥患者因長時間臥床,導致血液聚集、沉積,增加DVT發(fā)生率,一旦發(fā)生DVT,可因瓣膜功能受損及下肢靜脈回流障礙引起血栓后綜合征,嚴重時會導致血栓脫落,引發(fā)肺栓塞,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對此如何規(guī)范應用抗凝藥,避免DVT發(fā)生,一直是醫(yī)務人員困擾的難題[3]。TEG是利用化學、物理方法模擬血液體外凝血,通過恒定旋轉力,能夠將血塊強度轉變?yōu)檩敵鲂盘?,從而完整展現(xiàn)凝血系統(tǒng),以全血黏彈性為基礎,整體、動態(tài)觀察凝血因子、纖維蛋白原溶解功能[4]。
本次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Fbg低于對照組,TT、PT、APTT高于對照組,說明在TEG引導下完成治療能夠預測凝血功能狀態(tài),利于治療順利開展,改善凝血功能,降低DVT率。推測一方面是因TEG通過高敏感懸垂絲描繪凝固血液過程,提供纖溶、凝血信息,能夠及時篩查出各種異常凝血,判定風險,為疾病治療提供科學依據,因此采取TEG指導有效減少缺血性事件發(fā)生率;另一方面TEG是一項以圖形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能夠完整、動態(tài)監(jiān)測出血凝塊形成全過程,從而對穩(wěn)定性凝血因子、全血血凝塊形成、血小板數量、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溶解等因素進行全面實施評估[5]。此外,經相關性分析,MA值、Angle值與Fbg呈正相關性,與TT、PT、APTT呈負相關性;K值、R值與Fbg呈負相關性,與TT、PT、APTT呈正相關性,說明TEG各項參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凝血狀態(tài),可作為預后評估指標。而本次結果中,觀察組治療后MA值、Angle值低于對照組,K值、R值高于對照組,推測原因是TEG能夠動態(tài)監(jiān)測初期凝血激活至最后溶解全過程,具有較高敏感性,配合低分子肝素治療,更好溶解血栓,降低肺栓塞發(fā)生風險。
綜上所述,TEG能夠動態(tài)反映纖溶、凝血整個過程,作為監(jiān)測凝血功能的一個新選擇,運用于ICU危重癥伴高脂血癥患者中,可降低術后DVT發(fā)生率,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