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月華
冠心病與高血壓是兩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研究顯示[1],高血壓和冠心病可長期共存,且高血壓會明顯增加冠心病發(fā)病幾率。臨床治療遵循先控制血壓,再進行冠心病治療的原則[2]。主要選擇α 受體阻滯劑、鈣離子通道阻滯劑(CCB)、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ARB)和利尿劑等藥物進行治療,但長期治療會導致耐藥性增加,并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進而影響疾病控制及預后質量的提升。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屬于CCB 與新型原酶抑制劑的結合體[3],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且取得顯著療效。本文再次對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治療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2 月~2021 年2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電腦隨機法分為A 組和B 組,各30 例。A 組男女比例17︰13;年齡46~79 歲,平均年齡(63.65±6.70)歲;病程1~12 年,平均病程(6.24±2.15)年。B 組男女比例16︰14;年齡48~80 歲,平均年齡(63.94±6.83)歲;病程1~13 年,平均病程(6.60±2.30)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中高血壓冠心病診斷標準相符;②簽署知情文件;③患者溝通且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疾?。虎诤喜盒阅[瘤及其他嚴重器質性病變患者;③藥敏史患者;④中途退出研究患者;⑤臨床病史資料并不全患者。
1.2 方法 A 組患者給予氨氯地平[遼寧康博士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447,規(guī)格:5 mg(按氨氯地平計)×60 片]治療,初始劑量為5 mg/d,若無效增加1 倍劑量,1 次/d 口服,最大使用劑量≤10 mg/d。B 組患者給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Pfizer Manufacturing Deutschland GmbH (Betriebsstatte Freiburg),國藥準字J20171045,規(guī)格:5 mg/10 mg×7 片]治療,初始劑量為5 mg/d,1 次/d 口服;根據病情控制情況可逐漸增加至10 mg/次。兩組均持續(xù)治療3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治療前后血壓水平,包括SBP 及SDP;②心功能指標,包括CI、LVEF、LVESD、LVEDD。③心絞痛發(fā)作情況,包括心絞痛發(fā)作頻率及持續(xù)時間;④不良反應率,包括心悸、頭暈、面色潮紅。⑤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 :以血壓正常且穩(wěn)定,心功能改善≥2 級,癥狀基本消失為顯效;血壓明顯改善,心功能改善>1 級,癥狀得到緩解為有效;血壓控制效果不佳,心功能及癥狀未改善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B 組總有效率為96.67%,其中治療顯效19 例,有效10 例,無效1 例;A 組總有效率為80.00%,其中治療顯效13 例,有效11 例,無效6 例。B 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A 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水平對比 治療前,B 組SBP、SDP 與A 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B 組SBP、SDP 均顯著低于A 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水平對比(,mm Hg)
2.3 兩組心功能指標對比 B 組CI、LVEF 均大于A 組,LVESD、LVEDD 均小于A 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功能指標對比()
表3 兩組心功能指標對比()
注:與A 組對比,aP<0.05
2.4 兩組心絞痛發(fā)作情況對比 B 組心絞痛發(fā)作頻率少于A 組,心絞痛持續(xù)時間短于A 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心絞痛發(fā)作情況對比()
表4 兩組心絞痛發(fā)作情況對比()
注:與A 組對比,aP<0.05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B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67%,其中發(fā)生頭暈1 例,面色潮紅1 例;A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6.67%,其中發(fā)生心悸1 例,頭暈4 例,面色潮紅3 例;B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A 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20,P=0.038<0.05)。
研究顯示[4],高血壓會增加血液流動對血管壁的壓力,對血管壁造成沖擊,且血壓越高對于血管壁的沖擊越大。沖擊可造成心臟破口及血管內皮損害,且這種損害可以造成血液里脂肪、脂質進入到血管內皮,長期的脂質積累可造成血管壁斑塊形成,導致血管壁變窄,最終形成血栓積累,致使冠心病發(fā)生[5]。因此,高血壓是導致冠心病的重要獨立危險因素[6]。隨著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改變,老齡化進程加快,導致現階段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的發(fā)生率逐漸提升,并有年輕化趨勢[7]。
高血壓合并冠心病臨床應先進行降壓治療,然后再治療冠心病。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包含氨氯地平(5 mg)和阿托伐他汀(10 mg)兩種藥物,將鈣通道阻滯劑與降脂藥物進行組合。氨氯地平作為CCB 類最具有代表的一類降壓藥物,可通過抑制鈣的流動而達到舒張血管的作用,通過擴張冠狀動脈和腎動脈起到降低血壓的作用,且對輕、中度高血壓均適用[8]。同時,氨氯地平半衰期長達35~50 h[9],是分子長效降壓藥,每天服用1 片即可降低血壓,并維持>24 h。而阿托伐他汀鈣片屬于3-羥基-3-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是臨床常用降脂藥物之一,可抑制肝臟內HMG-CoA 還原酶和膽固醇的合成,從而降低血漿中膽固醇和脂蛋白的水平。同時還具有抗炎、抗氧化、改善內皮功能、抗動脈硬化、減少斑塊負荷、穩(wěn)定斑塊等種功能。盡管兩種藥物在治療高血壓合并冠心病中具有顯著療效,但兩個藥物單獨使用會增加多種不良反應[10]。如氨氯地平長期服用會出現浮腫,尤其是下肢浮腫或顏面部浮腫等,少部分患者還會出現牙齦增生。阿托伐他汀會導致肝酶損傷,出現轉氨酶升高或肌肉酸痛、無力且伴有肌酸激酶升高。而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作為兩種藥物結合體,不僅可在起到降壓和降血脂的雙重功效,同時能保持血壓平穩(wěn),并控制膽固醇,促進血管斑塊消失。同時,阿托伐他汀鈣片還可以增加血管壁對氨氯地平擴血管作用的敏感性,提高氨氯地平的降壓作用,進而有效減少藥物治療對血管的損傷程度,同時對腎臟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極大提高了臨床治療的安全性與有效性。且兩種藥物合成復方制劑服用也更為方便。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B 組總有效率高于A 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B 組SBP、SDP均顯著低于A 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 組CI、LVEF 均大于A 組,LVESD、LVEDD 均小于A 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 組心絞痛發(fā)作頻率少于A 組,心絞痛持續(xù)時間短于A 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A 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進一步證實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具有顯著治療意義。
綜上所述,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治療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的療效確切且安全性較高,可穩(wěn)定患者血壓水平,并積極改善與提升心功能,值得廣泛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