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宏 陳利霞 甘鳳英
肺結核是指結核桿菌感染肺組織及支氣管引起的一種肺部傳染性疾病。該疾病典型的癥狀為咳嗽、咯血、胸痛等,呈慢性進展,傳染性強,病情易反復發(fā)作,治愈困難,對機體健康有較大危害[1]。消除和控制結核桿菌是臨床治療的關鍵,常規(guī)全身化療治療的療程長,容易發(fā)生耐藥性,且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難以保證,導致病情易反復或進展,甚至引發(fā)難治性阻塞性肺炎、支氣管胸膜瘺等并發(fā)癥[2]。近年來,纖維支氣管鏡介入治療在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中得到推廣應用,能夠進行局部灌洗、注藥、組織活檢等提高局部病灶的治療效果。本研究對纖維支氣管鏡介入治療肺結核的療效進行深入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 在本院治療的90 例肺結核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 例。觀察組男26 例,女19 例;年齡30~68 歲,平均年齡(43.4±11.2)歲;病程1~8 年,平均病程(3.9±1.4)年;其中空洞病灶27 例,浸潤病灶12 例,干酪性肺炎6 例。對照組男27 例,女18 例;年齡28~69 歲,平均年齡(43.8±11.6) 歲;病程1~10 年,平均病程(4.3±2.0)年;其中空洞病灶28 例,浸潤病灶13 例,干酪性肺炎4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經(jīng)抗酸染色涂片、X 線檢查、支氣管鏡檢病理活檢等確診為肺結核,均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熱、盜汗、咳嗽、咳痰、咯血消瘦、胸痛等癥狀,未發(fā)生結核耐藥。排除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抗結核藥物過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貧血等[3]。
1.2 方法 對照組使用常規(guī)抗結核治療,采用2HRZE/4HR 方案,強化期:異煙肼(H)0.3 g、利福平(R)0.45 g、吡嗪酰胺(Z)1.5 g、乙胺丁醇(E)0.75 g,1 次/d口服,治療60 d;繼續(xù)期:異煙肼0.3 g、利福平0.45 g,1 次/d 口服,共治療120 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纖維支氣管鏡介入治療,將纖維支氣管鏡插入病灶所在支氣管段,吸除分泌物、清理壞死組織,必要時用生理鹽水灌洗,之后在透視監(jiān)視下將導管插入病灶,注入果凍狀凝膠藥物[異煙肼0.2 g+阿米卡星0.2 g]5~20 ml,直至注藥產生阻力,拔除導管及纖維支氣管鏡,1 次/周,共治療6 個月[4]。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痰菌轉陰率及病灶好轉率、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及治療前后T 細胞亞群。治療1、3、6 個月統(tǒng)計患者痰菌轉陰率、病灶好轉率。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消失,痰抗酸桿菌陰轉,復查CT 病灶大部分吸收,復查支氣管鏡支氣管黏膜無明顯充血水腫,分泌物正常,干酪壞死物及肉芽組織基本消失;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痰抗酸桿菌弱陽性,復查CT 病灶縮小>50%,復查支氣管鏡支氣管黏膜有輕度充血水腫,有少量膿性分泌物、干酪壞死物及肉芽組織;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痰抗酸桿菌仍為強陽性,復查CT 病灶無明顯縮小,復查纖維支氣管鏡仍有充血水腫、膿性分泌物、干酪壞死物及肉芽組織[5]??傆行?顯效率+有效率。不良反應主要包括白細胞減少、胃腸道反應、肝功能損害等。治療前及治療6 個月檢測患者T 細胞亞群,包括CD4+、CD8+、CD4+/CD8+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8.8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痰菌轉陰率及病灶好轉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1、3、6 個月痰菌轉陰率、病灶好轉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痰菌轉陰率及病灶好轉率比較[n(%)]
2.3 兩組治療前后T 細胞亞群比較 治療前,兩組CD4+、CD8+、CD4+/CD8+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6 個月,觀察組CD4+、CD4+/CD8+明顯高于對照組,CD8+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T 細胞亞群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T 細胞亞群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n(%)]
肺結核是我國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傳染性疾病,具有傳染性強、傳統(tǒng)化療方案療程較長、病情易反復等特點,療效受多因素影響,導致部分患者容易發(fā)生耐藥、復發(fā)等問題,整體療效不夠理想[6]。臨床統(tǒng)計顯示,無論是采用更敏感的抗結核藥物還是新型抗結核藥物對復發(fā)病例的治愈率僅為56%,尤其對存在肺內空洞和阻塞性肺炎的患者,全身用藥難以在病灶部位達到較高藥物濃度,導致病情遷延難愈,甚至產生新的耐藥菌株[7]。
纖維支氣管鏡介入是呼吸系統(tǒng)新型介入治療技術,為肺結核的治療提供了新方法。其通過置入纖維支氣管鏡及導管,直接清除膿性分泌物及病理組織,能有效解除氣道阻塞癥狀,改善呼吸道引流,達到呼吸道及肺組織凈化的效果[8]。同時,在病灶部位注入化療藥物,能夠將藥物直接彌散、滲透至病灶內部,發(fā)揮直接殺滅結核桿菌的作用。再者,纖維支氣管鏡操作方便,每周僅需治療1 次,能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還能進行病灶活檢、球囊擴張、局部微波加熱消除病灶等診療活動,有助于提升肺部病灶治療效果,促進病灶吸收及痰菌轉陰[9]。此外,纖維支氣管鏡能夠改善機體免疫功能,刺激機體產生保護性免疫反應,逆轉細胞免疫失衡狀態(tài),增加CD4+淋巴細胞,減少CD8+淋巴細胞,提高CD4+/CD8+比值,恢復T 淋巴細胞免疫平衡[10]。
綜上所述,應用纖維支氣管鏡介入治療肺結核的療效顯著,能夠提高痰菌轉陰率和病灶好轉率,調節(jié)機體免疫,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