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敏,張慧媛,康飛飛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江西 南昌 330600)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一種因腦底部或腦表面血管破裂,血液進入蛛網膜下腔引起的腦血管疾病,常使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易誘發(fā)遲發(fā)性缺血性神經功能損傷,嚴重者可導致殘疾或死亡[1]。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有效方法,但腦部手術創(chuàng)傷性較大,且因蛛網膜下腔出血疾病的特殊性,圍手術期常出現(xiàn)再出血、腦血管痙攣等并發(fā)癥,不僅增加治療難度,且影響患者腦神經功能恢復,延長患者康復進程[2]。因此,在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手術治療期間實施必要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傳統(tǒng)護理干預雖能滿足患者基礎護理需求,但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及防御性,不利于患者康復[3]。前瞻性護理是以前瞻性為基礎,提前想到、預測、預知到病患可能出現(xiàn)哪些情況,繼而提前思考實施何種護理及規(guī)避可能發(fā)生的不良事情,以此達到提前防治,促進疾病康復進程的目的[4]?;诖耍狙芯窟M一步分析前瞻性護理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手術患者康復進程的影響。
選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收治的82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例。對照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32~62歲,平均(53.1±5.4)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2~72 h,平均(18.7±6.6)h;Hunt-Hess分級:Ⅰ級16例、Ⅱ級14例、Ⅲ級11例。觀察組男26例,女15例;年齡33~65歲,平均(54.1±5.5)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3~72 h,平均(19.0±6.7)h;Hunt-Hess分級:Ⅰ級18例、Ⅱ級13例、Ⅲ級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經CT或數字剪影血管造影檢查確診為蛛網膜下腔出血;②均為初發(fā)患者,且在發(fā)病后72 h內得到有效救治;③均行顱內動脈瘤夾閉術或介入栓塞術治療;④患者或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Hunt-Hess分級達到Ⅳ-Ⅴ級者;②合并嚴重腦積水、血管痙攣等并發(fā)癥者;③入院后各項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者;④合并嚴重心血管、肝、腎等嚴重疾病者;⑤合并急慢性感染及凝血功能障礙者。
兩組患者術后均實施抗感染、氧療、營養(yǎng)支持、預防腦水腫及降顱內壓等常規(guī)對癥治療。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進行基礎的健康宣教及術后護理相關注意事項,并告知患者或家屬手術情況及目前恢復情況,以消除患者擔憂及焦慮情緒,術后早期進行康復指導、飲食調節(jié)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前瞻性護理干預,依據蛛網膜下腔出血發(fā)病特點及本科室多年臨床護理經驗,總結出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術后康復情況,包括受到腦水腫損傷、腦血管痙攣、劇烈頭疼、壓瘡、頭部制動分泌物阻塞氣道等因素影響。因此,針對上述相關因素在患者入院后積極實施前瞻性的預防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腦水腫及腦血管痙攣預防:使用亞低溫治療儀進行腦部控制性降溫,將患者頭部置于冰帽中并保持腦部溫度維持在34~36 ℃,持續(xù)治療72 h后可恢復常溫,以預防腦水腫及腦血管痙攣,并遵醫(yī)囑給予利尿劑、脫水劑及抗痙攣類藥物進行預防治療。②術后再出血預防:術后,根據患者具體手術部位及情況調整舒適體位,呈頭高腳底位,并將頭部制動,并加強防寒保暖措施,避免感染,避免強烈咳嗽及打噴嚏致使顱內壓升高,誘發(fā)再出血。③緩解頭痛:患者入院后及術后及時對患者顱腦進行按摩及冷敷處理,并根據患者疼痛程度及時遵醫(yī)囑給予鎮(zhèn)痛藥物,并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增強患者疾病治療信心,以此分散患者注意力,提高患者疼痛閾值,緩解頭疼。④其他并發(fā)癥預防:術后,每間隔3~5 h幫助患者在保持頭部制動的前提下更換體位,并對長期壓迫部位進行輕按摩處理,以促進壓迫部位血液循環(huán),預防壓瘡。幫助患者取仰臥位,將頭部偏向一側,清除口腔及氣道分泌物,并進行吸痰處理,必要時可進行霧化,稀釋痰液促進痰液排出,避免堵塞氣道。兩組均干預至出院。
①術后康復情況。分別于護理前及護理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5](glasgow coma scale,GCS)及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6](NIH stroke scale,NIHSS)評估患者意識及神經功能情況。GCS分別從睜眼、運動及語言3個方面評估,總分15分,評分越低則患者意識障礙越嚴重;NIHSS分別從意識、視野、凝視等11個項目進行綜合評估,總分42分,評分越高則神經功能損傷越嚴重。②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③并發(fā)癥:壓瘡、再出血、腦水腫、腦血管痙攣等。
兩組GCS評分均高于護理干預前,而NIHSS評分均低于護理干預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GCS評分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GCS評分及NIHSS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7.32%低于對照組24.3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n,%)
蛛網膜下腔出血發(fā)生后易導致腦組織與血管及神經粘連,且易合并腦血管痙攣及腦水腫等多種危險并發(fā)癥,加重病情,導致預后較差[7]。手術治療雖能夠清除血腫,減少血腫對神經周圍的壓迫,降低神經損傷,但術后仍存在再出血、壓迫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影響患者康復進程,而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促進患者術后康復進程[8]。目前,臨床多側重于術后護理服務,缺乏系統(tǒng)性及針對性,且未能提前評估并針對性的防治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情況,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術后并發(fā)癥頻發(fā),康復進程緩慢,延長患者住院治療時間,增加患者家人經濟負擔[9]。因此,在傳統(tǒng)護理基礎上加以有效的防御性護理干預措施有重要意義。
前瞻性護理是以提前預防為主要指導思想,通過分析及預測可能會影響疾病治療或康復的一些不良情況,繼而結合疾病本身特點及臨床護理經驗,建立健全護理干預方案,提前預防治療,以最大限度降低不良事情發(fā)生對患者康復造成的影響[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GCS評分高、NIHSS評分低、住院時間短、住院費用少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提示蛛網膜下腔出血手術患者實施前瞻性護理干預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患者術后康復進程。分析其原因為,前瞻性護理干預通過結合疾病發(fā)病特點及本院臨床護理經驗,總結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多存在再出血、腦水腫、壓瘡等并發(fā)癥,故實施前瞻性的針對性預防護理。其中,亞低溫腦保護治療,可維持腦部溫度恒定,緩解腦血管痙攣,降低腦血管痙攣發(fā)生風險,同時還可起到保護腦組織作用,降低腦損傷,避免腦水腫的發(fā)生,繼而降低腦損傷對神經細胞的損傷,利于患者術后意識及神經功能的恢復[12-13]。術后,幫助患者取頭高腳低位,并避免患者做強烈動作,避免腦部顱內壓升高,預防再出血的發(fā)生。顱腦按摩及冷敷頭顱可起到一定舒緩頭痛的作用,并通過轉移患者注意力方法,減少患者對自身疾病的過多關注,以此提高患者疼痛閾值,進一步緩解頭痛[14]。術后,定期翻身、輕按摩處理,可促進壓迫部位血液循環(huán),避免壓瘡的發(fā)生,幫助患者進行氣道霧化,頭部偏向一側排痰及清除口腔及氣道分泌物,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減少腦部缺氧性損傷的發(fā)生,利于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促進患者康復進程,縮短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前瞻性護理可促進蛛網膜下腔出血手術患者康復進程,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治療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