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克艷
在日常生活中,筷子扮演著重要角色,且飽含很多情感和深意。
首先,筷子是中國人一日三餐中十分重要的飲食工具,其用途之廣、之大,是其他餐具遠遠不能及的。不管是做飯,還是吃飯,都離不開它的身影。就像豐子愷說的:“有了一雙筷,可抵刀鋸叉瓢一切器具之用,爬羅剔抉,無所不精;這兩根毛竹仿佛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手指的延長,或者是一對取食的觸手。”
筷子最初被稱為“箸”。明清時,“箸”被“筷子”的稱呼所取代,并廣為流傳。而有關筷子的最早記載,是《韓非子·喻老》:“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比绱?,有史料記載的筷子的歷史,距今也有三千多年了。
當下,尋常百姓用的筷子,多是用竹子、木材、塑料、金屬、陶瓷、樹脂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古時候,人們也曾使用金、銀、玉石、獸骨等材料制作筷子。那時,一雙筷子僅僅以不同的材料和做工,便將使用筷子的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因此,便有了箕子的“象箸之憂”。
小小的筷子,一頭圓,一頭方,象征著天圓地方。使用筷子時,一根主動,一根從動,陰陽互動,成兩儀之象。而標準的筷子長度為七寸六分,又代表著人有七情六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人又賦予了筷子更多的內涵和禮儀,豐富了餐桌文化的內容。幾乎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在餐桌上聽到長輩們諄諄教導的關于使用筷子的諸多規(guī)矩。比如,不能嗦筷子、不能亂放筷子、不能用筷子敲碗等。這代表著一個慢慢接受禮儀的孩子,逐漸熏陶并根植教養(yǎng)的開始。
因此,在生活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想要了解一個人,就和他吃一餐飯。
比如,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在一日三餐的飯桌上,特別是親友相聚的宴席上,只有同飲共食的長輩先舉起筷子,晚輩們才能依次舉筷。此為尊親敬老,長幼有序,即為明禮。然而,憐惜晚輩的長輩們,總是把孩子們夠不著的美味佳肴,一筷子一筷子地夾到疼愛的晚輩們的碗中。此時,一雙筷子,像一道無形的橋梁,連通了親屬間的情義,將那些大家沒有訴諸口的美好情感,傳遞下去。
當盛情邀請親朋或友鄰,在自家吃飯時,大家常說的話,總繞不過“不就是添雙筷子的事情嘛”。一句質樸的話,一顆真誠的心,再簡單的飯菜,都能讓人甜美到心坎里。添加的那雙筷子,也讓我們的生活和人生,充滿了濃厚的人情味。而這樣濃郁又鮮活的生活氣息,也正是中華民族有別于外邦的特色之一。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那些不曾回到故鄉(xiāng)的游子們,在過節(jié)時心中總是酸楚地想象著,豐盛的餐桌上,因為一雙筷子的缺失,或者很多雙筷子的缺席,讓已然衰老的父母們更顯滄桑的容顏。于是,他們便在心中暗暗祈盼著,下一個節(jié)日時,一雙又一雙的筷子擺滿了餐桌,歡聲笑語時時從餐桌上傳出。
如今,我時常懷念年少時,一大家人圍坐一起,歡天喜地吃飯時的情景。那時的我,最喜歡分發(fā)和擺放筷子了。飯后,我最喜歡聽的聲響,也是母親洗涮筷子的聲音,“嘩嘩嘩——嘩嘩嘩——”像一曲單調卻快活的樂曲。如今,寥寥三兩雙的筷子,再也唱不出那樣的曲調了。
一雙簡單的筷子,在我們手中翻轉騰挪,承載了人們許多復雜而含蓄的情感,許多沒有當面傾吐出來的言語,也都在一餐飯中,在那看似默默無聲的筷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