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榮,杜義龍,趙勝男,王子怡,周維維,3,潘海峰*
1承德醫(yī)學院中藥研究所;2河北省中藥研究與開發(fā)重點實驗室;3承德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承德 067000
燈盞花又名燈盞細辛,為菊科植物短葶飛蓬Erigeronbreviscapus(Vant.)Hand.-Mazz.的干燥全草,春秋兩季采收,收載于202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具有活血通絡止痛,祛風散寒之功效[1]?,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燈盞花具有神經(jīng)保護、心腦血管保護、抗氧化、抗癌、等藥理作用[2]。癌癥、心腦血管等疾病與機體內(nèi)過多的活性氧如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羥基自由基和脂質(zhì)自由基等導致的氧化損傷密切相關[3]。適當服用抗氧化劑可以清除體內(nèi)過多的自由基,有利于人類的身體健康和疾病的預防控制[4,5]。文獻[6,7]表明燈盞花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燈盞花化學成分復雜,化學成分與活性量效關系尚不十分清楚。中藥化學指紋圖譜因其能夠表征中藥所含的物質(zhì)成分,符合中醫(yī)藥理論的整體性和模糊性,已廣泛用于中藥質(zhì)量評價[8]。但因其僅反映中藥的化學信息,未能與中藥療效間建立關系而使應用越來越受到限制。2020年國家藥監(jiān)局藥審中心發(fā)布了《中藥生物效應檢測研究技術指導(試行)》,倡導建立與活性相關的質(zhì)量控制方法以保證中藥在臨床應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藥“譜效關系”研究能使中藥活性成分整體特征表達與多指標、多靶點的作用緊密聯(lián)系,可合理確定藥效物質(zhì)基礎[9],也符合中藥的作用特點。
中藥標準湯劑是經(jīng)標準化工藝制備而成的單味中藥飲片水煎劑,用于標化臨床用藥,保障用藥的準確性和計量的一致性[10],作為衡量中藥配方顆粒是否與臨床湯劑基本一致的標準參照物。標準湯劑的提出,為實現(xiàn)基于中藥水煎液的劑型的質(zhì)量一致性、建立有效的質(zhì)量評價方法提供了物質(zhì)基準。本文以燈盞花標準湯劑為研究對象,以體外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活性實驗驗證其抗氧化作用,同時建立其HPLC指紋圖譜并測定總黃酮含量;采用雙變量相關性分析篩選出顯著相關的抗氧化成分,對篩選的成分進行聚類分析(CA)和主成分分析(PCA),進一步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別分析(OPLS-DA)找出差異成分;對其抗氧化作用進行質(zhì)量評價,以其為燈盞花及其制劑的質(zhì)量控制提供依據(jù)。
Agilent 1200型高效液相色譜儀(在線脫氣機、四元泵、自動進樣器和DAD檢測器,美國安捷倫公司);AG245電子分析天平(十萬分之一,梅特勒-托利多);電子分析天平(千分之一,JA5003,天津天馬衡基儀器有限公司)HC-2062高速離心機(科大創(chuàng)新股份有限公司);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島津UV-2600 probe);上海亞榮旋轉蒸發(fā)儀(RE-52AA);Thermo Fisher Scientific酶標儀(美國)。
DPPH(批號:464RB-GE,上海化成工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ABTS(批號:M0403A,澤浩公司);陽性對照維生素C(Vc,批號:J1024A,澤浩公司);過硫酸鉀(K2S2O8,天津歐博凱化工有限公司);對照品咖啡酸(批號:110885-200102)購自中國食品藥品檢定院,綠原酸(批號161217)、洋薊素(批號17041106)、異綠原酸A(批號17061201)、燈盞花乙素(批號18032206)、異綠原酸B(批號17121201)、燈盞花甲素(批號18032802)、異綠原酸C(批號170824)均購自成都普菲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上對照品均供含量測定用。乙腈、甲酸為色譜純,其他試劑為分析純,水為娃哈哈純凈水。
收集燈盞花藥材共16批,詳見表1。由河北民族師范學院董建新教授鑒定均為菊科植物短亭飛蓬Erigeronbreviscapus(Vant.)Hand.-Mazz.的干燥全草。
表1 16批燈盞花藥材產(chǎn)地信息
取燈盞花藥材100 g,加12倍蒸餾水浸泡30 min,一煎煮武火沸后文火煎煮30 min,趁熱過濾,二煎加10倍蒸餾水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煮20 min,趁熱過濾,合并兩次濾液,60 ℃水浴濃縮至500 mL,制得生藥濃度為0.2 g/mL的燈盞花標準湯劑。
2.2.1 陽性對照維生素C溶液的制備
取維生素C約50 mg,精密稱定,置10 mL量瓶,用蒸餾水溶解并定容,作為儲備液。取上述儲備液適量用蒸餾水稀釋成系列濃度的待測液,備用。
2.2.2 DPPH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定DPPH約12 mg置100 mL量瓶,用70%乙醇溶解并定容,備用。
2.2.3 ABTS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定ABTS 40 mg和K2S2O818 mg分別置10 mL量瓶,用蒸餾水制得ABTS和K2S2O8初始溶液。分別精密吸取2.5 mL的ABTS和K2S2O8初始溶液置100 mL容量,蒸餾水定容得ABTS溶液,避光12~16 h備用。
2.2.4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按“2.1”項下方法制備16批燈盞花標準湯劑,過濾取續(xù)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
2.2.5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測定
取“2.2.4”項下供試品溶液,用蒸餾水制成系列濃度的溶液作為待測液。以維生素C為陽性對照,分別精密吸取50 μL的陽性對照和各批標準湯劑的待測液于96孔板,取系列各孔ABTS溶液加入量為100 μL,避光反應6 min,734 nm處吸光度,其他及計算方法同“2.2.5”項下。計算對照維生素C和各待測液的ABTS清除率。
2.2.7 數(shù)據(jù)處理
計算半清除率IC50時,各提取液對自由基的清除率與濃度不呈線性關系,故本實驗利用SPSS 19.0軟件中Probit方法進行回歸分析,擬合得相應的方程Probit(p)= Intercept + Bx,再通過卡方檢驗后得到IC50值(Probit=0.50時提取液的濃度)。
2.3.1 蘆丁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蘆丁對照品約10 mg,精密稱定用適量乙醇溶解,加蒸餾水稀釋并定容,得濃度為0.2 mg/mL的對照品溶液。
2.3.2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分別取“2.2.4”項16批燈盞花標準湯劑200 μL,加入蒸餾水1 800 μL,搖勻即得供試品溶液。
我們使用了定焦鏡頭配合大光圈(f/1.8和f/2.8),確保前景或背景是模糊的。要想讓二者在構圖中同時發(fā)揮作用,可以采用一反常規(guī)的做法,不把焦點對準人物讓背景模糊,而是對準背景讓人物模糊。
2.3.3 檢測波長的選擇
取顯色后的蘆丁對照品溶液和供試品溶液(S001)使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于400~650 nm波長進行掃描,光譜圖見圖1,結果顯示對照品溶液和供試品溶液顯色后在505 nm均有最大吸收,故選擇檢測波長為505 nm。
圖1 對照品蘆丁和燈盞花標準湯劑顯色后的光譜圖
2.3.4 線性關系考察
參照202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中總黃酮的含量測定方法(亞硝酸鈉-硝酸鋁-氫氧化鈉比色法)顯色[11]。精密量取蘆丁對照品溶液0、1、2、3、4、5、6 mL分別置25 mL量瓶(記作1~7號瓶),各加水至6 mL,加5%NaNO2溶液1 mL搖勻,放置6 min;加10% Al(NO3)3溶液1 mL搖勻,放置6 min;加NaOH試液10 mL,加水至刻度搖勻,放置15 min。以1號瓶為空白,測定505 nm下各吸光度A為縱坐標(Y),濃度(C,mg/mL)為橫坐標繪制標準曲線,回歸方程為:Y=12.8X-0.002 9,r=0.999 4,線性范圍為0.007 85~0.047 09 mg/mL。
2.3.5 精密度試驗
精密量取蘆丁對照品溶液3 mL置25 mL量瓶,按“2.3.4”項下的方法,自“加水至6 mL”起依法顯色并測定吸光度,連續(xù)測定6次,記錄吸光度A,計算吸光度的RSD為0.59%,表明儀器精密度良好。
2.3.6 重復性試驗
精密吸取“2.2.4”項下燈盞花標準湯劑(S001),按“2.3.2”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平行制備6份,精密量取1 mL供試品溶液置25 mL量瓶,按“2.3.4”項下的方法,顯色并測定吸光度,按標準曲線法計算樣品中總黃酮的含量,總黃酮含量的RSD為1.14%,表明方法重復性良好。
2.3.7 穩(wěn)定性試驗
精密吸取“2.3.4”項下燈盞花標準湯劑(S001),按“2.3.2”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精密量取1 mL供試品溶液置25 mL量瓶,按“2.3.2”項下的方法顯色,分別于顯色后0、5、10、15、25、30 min測定吸光度,計算吸光度的RSD為1.97%,表明供試品溶液顯色30 min內(nèi)穩(wěn)定性良好。
2.3.8 加樣回收率試驗
取已知總黃酮含量的燈盞花標準湯劑(S001)100 μL,加入蘆丁對照品適量,按“2.3.2”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平行制備6份,分別精密量取1 mL供試品溶液置25 mL量瓶,按“2.3.2”項下的方法顯色并測定吸光度并計算加樣回收率。結果見表2。
表2 蘆丁的加樣回收率結果
2.3.9 燈盞花標準湯劑總黃酮的測定
取“2.3.2”項下各批供試品溶液1 mL按“2.3.4”項下方法顯色,測定其吸光度,帶入“2.3.4”項下回歸方程,計算各批標準湯劑總黃酮的含量。結果16批樣品總黃酮的含量分別為:8.30、7.77、6.79、5.35、8.53、8.59、5.35、5.70、7.52、11.3、2.85、7.36、7.93、8.02、7.48、9.62 mg/mL。
采用SPSS 19.0中的Person雙變量相關性分析計算16批樣品抗氧化活性(IC50,mg/mL)與總黃酮含量(mg/mL)的相關系數(shù),結果DPPH IC50和ABTS IC50與總黃酮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718和-0.841,表明燈盞花標準湯劑總黃酮的含量和抗氧化活性(IC50)之間在0.01水平(雙側)顯著相關(P<0.01),且為負相關。結果表明燈盞花標準湯劑對DPPH和ABTS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且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更強;總黃酮含量高的樣品抗氧化能力強。
2.5.1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吸取“2.2.4”項下各燈盞花標準湯劑1 mL置10 mL量瓶用蒸餾水定容;精密吸取上述溶液1 mL置離心管,精密加入1 mL 20%的乙腈混勻,12 000 r/min離心10 min,上清液過0.45 μm微孔濾膜作為供試品溶液。
2.5.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分別取各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用甲醇溶解分別制成含綠原酸、咖啡酸、洋薊素、燈盞花乙素、異綠原酸B、燈盞花甲素、異綠原酸A和異綠原酸C分別為877、204、713、1053、683、645、627、913 μg/mL的貯備液。分別精密吸取各儲備液分別制成含綠原酸、咖啡酸、洋薊素、燈盞花乙素、異綠原酸B、燈盞花甲素、異綠原酸A和異綠原酸C分別為21.93、3.40、3.56、78.98、6.83、6.45、15.68、22.83 μg/mL的混合對照品溶液。
2.5.3 色譜條件
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譜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為流動相A,以0.1%甲酸水為流動相B,按表3中的規(guī)定進行梯度洗脫;檢測波長為:(0~9 min,252 nm;9~60 min,330 nm);流速為0.8 mL/min;柱溫為30 ℃;進樣量為10 μL。
表3 流動相的梯度洗脫程序
2.5.4 方法學考察
精密度試驗:取S001號標準湯劑按“2.5.1”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采用“2.2”項下色譜方法連續(xù)進樣6針。以綠原酸為參比峰,各共有峰相對保留時間和相對峰面積的RSD均小于1.6%,方法精密度良好。
重復性試驗:取S001號標準湯劑按“2.5.1”項下方法平行制備6份,按“2.4”項下色譜方法進樣。以綠原酸為參比峰,各共有峰相對保留時間和相對峰面積的RSD均小于1.8%,方法重復性良好。
穩(wěn)定性試驗:取S001號標準湯劑按照“2.5.1”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分別于0、2、4、8、12、24 h進樣。以綠原酸為參比峰,各共有峰相對保留時間和相對峰面積的RSD均小于2.0%,供試品溶液在24h內(nèi)穩(wěn)定。
2.5.5 HPLC指紋圖譜的建立與共有峰的確認
將16批燈盞花湯劑按“2.5.1”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進行HPLC測定,分別記錄各批的色譜圖,將各批AIA格式的色譜圖導入《中藥色譜指紋圖譜相似度評價系統(tǒng) 2012版》評價軟件,以S001為參照圖譜,采用“中位數(shù)法”生成對照圖譜,共生成21個共有峰,經(jīng)對照品比對6、9、10、13、14、15、18、19分別是綠原酸、咖啡酸、洋薊素、燈盞花乙素、異綠原酸B、燈盞花甲素、異綠原酸A和異綠原酸C。16批樣品的疊加圖、對照指紋圖譜和混合對照品溶液的色譜圖見圖2、圖3和圖4。
圖2 16批燈盞花標準湯劑的疊加色譜圖
圖3 燈盞花標準湯劑對照指紋圖譜
圖4 混合對照品溶液色圖譜
2.5.6 相似度評價
采用《中藥色譜指紋圖譜相似度評價系統(tǒng) 2012A版》評價軟件進行評價。結果16批燈盞花標準湯劑的相似度分別為:0.993、0.962、0.955、0.965、0.966、0.992、0.961、0.968、0.993、0.993、0.964、0.975、0.982、0.855、0.991、0.770,相似度有一定差異。
2.6.1 雙變量相關性分析法篩選燈盞花標準湯劑體外抗氧化活性物質(zhì)
16批燈盞花標準湯劑DPPH和ABTS的IC50值結果見表4。以共有峰峰面積為自變量,以DPPH和ABTS的IC50值為抗氧化活性指標作為因變量,采用SPSS19.0進行皮爾森(Pearson)雙變量相關性分析,篩選出與清除DPPH自由基顯著相關(P<0.05)的共有峰10個(記作“DPPH組”):峰3、4、6(綠原酸)、7、11、13(燈盞花乙素)、14(異綠原酸B)、15(燈盞花甲素)、17和19(異綠原酸C);與清除ABTS自由基顯著相關的色譜峰13個(記作“ABTS組”):與清除ABTS自由基顯著相關的色譜峰13個:峰3、4、6、7、8、11、13、14、15、16、17、18(異綠原酸A)和19。結果見表5。
表4 不同批次的燈盞花標準湯劑的抗氧化活性
表5 燈盞花標準湯劑共有峰與抗氧化作用指標的相關性分析結果
2.6.2 聚類分析(CA)
利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別將篩選出的“DPPH組”色譜峰和總黃酮含量數(shù)據(jù)、“ABTS組”色譜峰和總黃酮含量數(shù)據(jù)為變量,采用聚類方法為最遠鄰元素,度量標準為區(qū)間平方Euclidean距離,對燈盞花標準湯劑樣品進行聚類分析。聚類結果基本一致,樹狀圖分別見圖5和圖6。當類間距大于10時分為兩類,即野生的S014和S016分為一類,其余14批種植的分為一類。推測可能與燈盞花的生長環(huán)境(光照、海拔、經(jīng)緯度)、采收期等因素有關。
圖5 DPPH組聚類樹狀圖
圖6 ABTS組聚類樹狀圖
2.6.3 主成分分析(PCA)及樣品綜合得分的計算
利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別將篩選出的“DPPH組”色譜峰面積和總黃酮含量、“ABTS組”色譜峰面積和總黃酮含量為變量進行主成分分析,并進行KMO檢驗及Bartlett球形檢驗。其中“DPPH組”“ABTS組”的KMO度量值分別為0.625、0.583,Bartlett球形檢驗結果P值均小于0.001,提示各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可進行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值>1的原則分別提取主成分,“DPPH組”提取3個主成分,初始特征值累積貢獻率為92.457%,第一個主成分特征值為7.920,貢獻率為71.99%;第二主成分特征值為1.235,貢獻率為11.23%;第三主成分特征值為1.015,貢獻率為9.227%。“ABTS組”提取3個主成分,初始特征值累積貢獻率為91.896%,第一個主成分特征值為9.807,貢獻率為70.05%;第二主成分特征值為1.847,貢獻率為13.19%;第三主成分特征值為1.212,貢獻率為8.657%。根據(jù)公式Fi=Zx×A計算各主成分得分,其中A為特征向量矩陣,Zx為標準化數(shù)據(jù)矩陣。結合各成分的貢獻率,建立評分模型:FDPPH=0.7199F1+0.1123F2+0.09927F3,F(xiàn)ABTS=0.7005F1+0.1319F2+0.08657F3。各主成分得分、綜合得分及排序見表6。由表6,兩組的評分結果相似,野生的2批藥材排分比較靠前且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較強。將上述分析變量分別導入SPSS 19.0軟件,進行主成分分析。主成分二維得分圖分別見圖7和圖8。樣品均被分成兩組,野生的S014和S016分成一組,其余14批分成一組,主成分分析與聚類分析結果基本一致。
圖7 DPPH組主成分得分圖
圖8 ABTS組主成分得分圖
表6 燈盞花標準湯劑主成分得分及排序
2.6.4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別分析(OPLS-DA)
為了更好地觀察樣品間的組間差異,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有監(jiān)督的OPLS-DA分析,將“DPPH組”色譜峰面積和總黃酮含量數(shù)據(jù)、“ABTS組”色譜峰面積和總黃酮含量數(shù)據(jù)為變量導入SIMCA14.1軟件,獲得相應的模型。由模型驗證參數(shù)可知,“DPPH組”和“ABTS組”模型的穩(wěn)定性好、交叉驗證預測力較高(DPPH組:R2X=0.921,R2Y=0.666,Q2=0.457;ABTS組:R2X=0.914,R2Y=0.660,Q2=0.459)。“DPPH組”和“ABTS組”的OPLS-DA得分圖見圖9和圖10。采用OPLS-DA變量重要性投影值(VIP)篩選出差異性質(zhì)量標志物。95%置信區(qū)間內(nèi),VIP>1的成分在分類中起重要作用[12,13],“DPPH組”和“ABTS組”變量重要性投影值(VIP)結果見圖11和圖12。“DPPH組”中峰11、15、14和峰13是VIP>1說明這幾個色譜峰是燈盞花標準湯劑清除DPPH自由基的差異性標志物;“ABTS組”中峰11、15、14和峰19 VIP>1說明這幾個色譜峰是燈盞花標準湯劑除ABTS自由基的差異性標志物。
圖9 DPPH組OPLS-DA得分圖
圖10 ABTS組OPLS-DA得分圖
圖1 DPPH組變量重要性投影值(VIP)
圖12 ABTS組變量重要性投影值(VIP)
DPPH和ABTS自由基經(jīng)常作為衡量活性成分體外抗氧化活性的指標,DPPH法通過與具有孤對電子的物質(zhì)結合來測定藥材的抗氧化能力,ABTS法通過與親水性和親脂性物質(zhì)結合來測定抗氧化能力[14]。燈盞花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黃酮類化合物[15],本文測定了16批燈盞花標準湯劑的總黃酮含量為2.85~11.28 mg/mL,以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為抗氧化指標評價了其體外抗氧化活性,DPPH的IC50值為1.00~3.39 mg/mL,對ABTS的IC50值為0.254~2.16 mg/mL,表明燈盞花標準湯劑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強于清除DPPH自由基。采用Pearson雙變量相關性分析,表明2種體外抗氧化活性(IC50值)與總黃酮的含量顯著負相關(P<0.01),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714和-0.841,即IC50值越小、總黃酮含量越高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越強。故總黃酮的含量是影響燈盞花抗氧化強弱的指標之一,可作為評價燈盞花抗氧化強弱的指標。
在指紋圖譜建立過程中,實驗考察了Agilent ZORBAX-SB C18、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Agilent Extend C18色譜柱,根據(jù)色譜峰個數(shù)、分離程度等比較得出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效果較好;考察了不同流速(0.8、1、1.2 mL/min),結果0.8 mL/min分離效果比較好;考察了不同梯度的0.1%甲酸水-甲醇、0.1%甲酸水-乙腈兩元系統(tǒng)、0.1%甲酸水-乙腈-四氫呋喃三元系統(tǒng),得出0.1%甲酸水-乙腈-四氫呋喃的分離效果更好,且基線較為平穩(wěn);篩選200~400 nm檢測波長,結果不同時間段變化波長得到的色譜峰多且基線平穩(wěn),最終確定0~9 min是252 nm,9~60 min是330 nm。
近幾年文獻對燈盞花藥材指紋圖譜的研究多采用HPLC法,對指紋圖譜進行了相似度評價和共有峰的確定[16-20];文獻[16-18]對指紋圖譜采用CA和PCA進行了化學模式識別,對藥材進行了分類,但未對差異性原因進行深入分析。本文前期燈盞花藥材指紋圖譜[18]的基礎上建立了燈盞花標準湯劑的指紋圖譜,相似度為0.770~0.993,得到21個共有峰,用對照品指認出8個已知成分。本文采用雙變量相關性分析篩選出峰3、4、6(綠原酸),峰7、11、13(燈盞花乙素),峰14(異綠原酸B),峰15(燈盞花甲素),峰17、19(異綠原酸C)10個色譜峰與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顯著負相關(即共有峰峰面積越大IC50值越小),Person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552、-0.733、-0.626、-0.665、-0.537、-0.518、-0.767、-0.754、-0.541和-0.748,表明所對應化學物質(zhì)是清除DPPH自由基的主要活性成分。峰3、4、6、7、8、11、13、14、15、16、17、18(異綠原酸A)和19共13個色譜峰與清除ABTS自由基顯著負相關,Person相關系數(shù)為:-0.594、-0.861、-0.761、-0.829、-0.645、-0.583、-0.676、-0.721、-0.740、0.574、-0.652、-0.720和-0.518,對應物質(zhì)是清除ABTS自由基的主要活性成分。兩種抗氧化方法測定的抗氧化活性(IC50值)均與已知成分綠原酸、燈盞花乙素、異綠原酸B、燈盞花甲素和綠原酸C顯著相關,提示這5種成分是燈盞花抗氧化的主要活性物質(zhì)。
試驗以篩選出的DPPH顯著相關的10個共有峰和總黃酮含量為變量,ABTS顯著相關的13個共有峰和總黃酮含量為變量分別進行CA和PCA分析,均將樣品分成兩類,即野生的S014和S016為一類,其余14批種植的為一類。推測可能與燈盞花的生長環(huán)境(光照、海拔、經(jīng)緯度等)、采收期等因素有關。同時,以這些成分為變量建立了燈盞花標準湯劑的評分模型,16批標準湯劑的得分排序與體外抗氧化活性強弱排序基本一致。筆者在CA和PCA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OPLS-DA分析,找出了與清除DPPH自由基相關的4個主要差異成分:峰11、15(燈盞花甲素)、14(異綠原酸B)和峰13(燈盞花乙素);與清除ABTS自由基相關的4個主要差異成分:峰11、15、14和峰8(燈盞花乙素)。研究結果提示在控制燈盞花質(zhì)量時,應在控制含量較高的燈盞花乙素(即野黃芩苷)[1]的基礎上,應適當增加其他藥效活性較強的質(zhì)控指標。
綜上,本研究將化學指紋圖譜與生物活性評價相結合,通過譜效相關性研究,初步探討了燈盞花標準湯劑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所建立的方法操作簡便,結果可靠,可為進一步研究燈盞花的藥理作用及質(zhì)量評價提供依據(jù)。后續(xù)可以加大樣本量,采用液質(zhì)聯(lián)用技術對標準湯劑未知成分的共有峰進行指認、藥理活性及綜合多種藥理活性的譜效關系研究,為燈盞花的質(zhì)量研究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