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抒婷(福州軟件職業(yè)技術學院 游戲產業(yè)學院,福建 福州 350211)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3D打印技術越發(fā)成熟,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泛。3D打印技術的成熟給首飾設計領域帶來許多機遇和挑戰(zhàn),激發(fā)了設計師的設計靈感,給設計者們提供了更多表現舞臺。對于傳統(tǒng)手工藝來說,3D打印技術改善了手工效率低下及部分手工技術難題,為畬族銀器非遺文化的推廣傳承提供了重要幫助。特別是在高校傳承中,3D打印技術很好地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基于畬族銀器傳統(tǒng)紋飾、技藝,融合現代元素大膽的創(chuàng)新設計,利用3D打印技術打印符合當代大學生審美的銀飾。
福建畬族人口占據全國畬族人口一半以上,其中,閩東地區(qū)保存了較完整的畬族文化,研究閩東地區(qū)畬族銀器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閩東地區(qū)畬族銀飾造型獨特,擁有悠遠的歷史文化價值和鮮明的地域民族特征,其銀雕工藝承載著畬族人的文化審美。其中,“珍華堂”最具代表性,其銀器的打制造型獨特,紋樣雕飾細膩豐富、設計精巧,銀器表現極富張力,代表了福建畬族銀雕最高的技藝水平,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福建省文化廳授予其“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的稱號。
目前,現有的畬族銀器非遺技藝文化在傳承和保護方式上面臨諸多困難。類似畬族銀器非遺技藝的民間傳統(tǒng)工藝,工藝程序復雜、技術難度大、生產周期長,同時由于民間師承關系的制約,一些核心技術瀕臨失傳?,F代經濟、科技高速發(fā)展,使得新一代年輕人不愿意花精力和漫長的時間去學習傳統(tǒng)技藝,這也是現代非遺文化傳承所面臨的普遍問題。隨著非遺傳承人年齡不斷增大、后繼人才的斷層,民間技藝面臨著保護和傳承的困難,因此,畬族銀器非遺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承迫在眉睫。
近幾年,3D打印技術在許多高校和企業(yè)內得到了高度重視,研究力度不斷加強,獲得了非常多優(yōu)異的成果。3D打印技術得到快速的發(fā)展,各項技術也逐步成熟,應用越來越廣泛,在諸多行業(yè)中的發(fā)展已經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以首飾制作行業(yè)為例,3D打印技術在首飾的起版階段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和應用。原來受到技術限制無法手工雕刻出來的,或者想通過短時間的學習快速制作出復雜首飾的,現在都可以通過3D打印的方式來實現,給設計師們提供了更廣闊的創(chuàng)作舞臺。
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銀器制品在生活中更加普及。把3D打印技術引進畬族銀器非遺文化傳承,縮短生產周期以及簡化復雜工藝,能使高校學生快速了解畬族銀器的文化歷史及技藝。通過計算機設計銀器,有助于引導高校學生發(fā)散創(chuàng)造性思維,同時也可以更快捷、高效地設計與制作貼近生活、面向不同人群的畬族銀器產品,更好地展現畬族銀器的獨特性與復雜性,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把畬族銀器非遺文化與3D技術相結合引入高校,通過新興科學技術讓當代大學生作為一股有生力量,引導其承擔起傳承文化的責任,賦予畬族銀器以新的美感,創(chuàng)造出有別于傳統(tǒng)產品的科技美感、材料美感是一種重要方式。
銀是畬族人最喜歡的貴金屬,在婚喪、嫁娶、生子等重要的日子,他們都會通過銀器來表達美好的愿望與祝福。畬族的銀器種類繁多,分飾品、茶具、餐具等,現在還出現了很多擺件、紀念幣等。其中,飾品普遍存在于畬族人的生活中,蘊含著辟邪平安、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所以畬族女子在出嫁時都會佩戴銀飾,婚禮中新娘陪嫁有花籃牌、項鏈、銀手鐲、手鏈、腳鏈、戒指等畬族傳統(tǒng)銀飾,紋樣種類豐富,雕刻精美。
(1)畬族文化圖騰崇拜和神話傳說。圖騰的崇拜,是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自身形成的一種文化信仰。在閩東地區(qū)畬族銀飾深厚的文化內涵中,其藝術表現形式體現了對自然與祖先的崇拜和敬仰。
(2)畬族人民日常生活。畬族人運用聯想、諧音等方式,對自然界中的事物進行藝術加工,從而形成美好吉祥的圖案,例如閩東畬族銀飾中的蝶戀花、喜上眉梢等圖案。這些銀雕圖案寄托了畬族人民對生命的敬畏之心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閩東地區(qū)的畬族銀器及工藝雖起源于民間,但深受宮廷文化的影響,紋飾雕刻精美中又帶有民俗文化的質樸。圖案內容豐富,有什錦八卦 、花木、蝴蝶、仙人、龍鳳等。由于畬族始祖盤瓠的傳說世代相傳,魚龍、鳳鳥紋在畬族紋飾圖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造型逼真、形態(tài)自由豐富,是畬族銀飾圖案的典型紋樣。魚龍造型是將魚與龍的形態(tài)融為一體而形成的特殊圖形。鳳的形態(tài)在畬族銀飾中多出現在鳳冠上,亦稱“圣疏”。畬族銀飾圖案的構成形式通??梢苑譃楠毞鶊D案、連續(xù)圖案、綜合圖案,一般采用框式結構或中心圖形等構圖方式,使主題更加鮮明突出。
福建畬族銀飾傳統(tǒng)鍛造工藝代表為福安地區(qū)的珍華堂,其銀飾制作與畬族民風習俗相結合。具體工藝流程多達30道工序,主要包括操、鑿、起、解、披五大技法。藝術家們將上好的銀料融化,反復捶打成型,一步步精雕細琢,成品細膩、精巧。雕刻手法上,平雕、浮雕、鏤空雕等是藝術家進行深入雕琢的重要表現技巧。在制作過程中,藝術家利用銀的延展性進行捶打,以控制作品的厚薄,凸出銀器的不同表現力。畬族銀器藝術品在防氧化、防腐蝕上有著獨特的工藝,整體銀器鍛造工藝達到了畬族銀飾加工的最高水平。
圖一 珍華堂林仕元、林偉星老師作品《鳳冠》
根據成型工藝的不同,3D打印金屬首飾有兩種形式:(1)金屬首飾的3D打印技術是直接采用激光燒結,這種打印技術難度較大,原因在于金屬的熔點較高,需要大功率的激光,同時在打印過程中還受金屬物理性質的影響,且直接打印金屬首飾在目前來說價格成本較高。(2)失蠟鑄造法。其工作原理是通過計算機輔助珠寶設計(Jewel CAD)軟件、3Dmax 、Maya等軟件將設計好的畬族銀飾二維圖像轉換為三維圖形,采用蠟式融積成型法擠壓出半熔融狀的蠟料,堆砌成三維實體的蠟模,再經過洗蠟、燒鑄、打磨拋光等程序就可以完成一件畬族銀飾作品。
3D打印的優(yōu)勢很多,第一,節(jié)省材料,材料的利用率高,不用剔除邊角料,可快速成型。第二,通過電腦高精度的計算,通過3D模型就能觀察到成品效果,修改不足的地方,有利于及時調整設計外形,降低成品的失敗率。第三,產品研發(fā)周期短。對現代年輕群體來說,能快速、高效地掌握并鑄造出自己想要的作品,可以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和求知欲。
3D打印技術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鑄造技術,通過電腦繪制三維模型,表達設計理念,然后再進行加工制作。在目前的首飾設計中,首飾可以通過三維軟件制作出來,能滿足畬族銀飾中復雜紋樣的設計調整需求,相對于傳統(tǒng)手繪,這種方式具有高效率、輸出靈活、可模擬各種材質三維效果的特點。這對年輕一代群體來說是一種高效、快捷掌握制作技藝的方式。
以《鳳凰戒指》的制作為例,在指導學生做此作品之前,筆者邀請了畬族銀雕非遺大師來給學生開設畬族文化的課程,以便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畬族文化、圖案特點以及鍛造工藝。接著,由非遺大師指導學生學習基本的制作過程,如熔銀、打坯成形、雕刻、清洗。雖然學生在技術上稍有欠缺,作品整體有一種樸拙的稚氣,但也有別樣的美感。在學習畬族銀器非遺文化之后,學生對銀飾的基本制作過程有了初步的了解,筆者接著以畬族圖樣中的鳳凰為主題,要求學生進行銀戒指的設計與制作。以下是戒指的制作流程:
(1)指導學生收集有關畬族鳳凰元素的資料,從中提取設計所要運用的元素。分析設計的戒指佩戴人群的不同年齡、性格、職業(yè)等特征及對款式的需求。
(2)畬族鳳凰元素戒指的設計理念和草圖的制作。指導學生根據消費群體的特征以及相關信息,提取主題元素和設計草圖。
(3)3D模型的制作。根據前期多個草圖的方案創(chuàng)建模型,選擇一個比較適合的方案進行深化塑造,引導學生分析傳統(tǒng)模型的實現方式。圖二中的作品是以畬族銀雕工藝中的浮雕為參考進行設計的,有些學生也設計了采用鏤空工藝、平雕工藝制作的戒指。
圖二 鳳凰戒指
(4)3D打印出蠟模。在以往畬族銀器制作過程中,蠟模的制造要耗費工匠一天的時間,而通過3D打印技術在短時間內就能完成復雜的蠟模制作。
(5)作品的成型。通過失蠟燒鑄銀戒指并進行最后的打磨拋光。這個過程大大縮短了制作時間,同時也能使學生制作出精美的作品。
除了戒指的制作,3D打印還可制作項鏈、吊墜、發(fā)飾、手鐲、生活用品等。同時也可以依托畬族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或者以一些畬族銀雕工藝大師的作品為范本進行精確的實體復制打印,從而還原更多優(yōu)秀作品,實現民族文化的保存和流傳。
總而言之,如何開展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是一個民族精神文化的延續(xù),3D打印技術可以豐富人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有利于開拓人們的設計思路。把畬族銀器非遺文化與3D技術相結合并引入高校,對畬族銀器非遺文化進行講解,引導學生探索傳統(tǒng)打制技藝與3D打印技術,這種方式改變了傳統(tǒng)畬族銀飾的設計方法,大大縮短了銀器設計周期,提高了銀器制作的工作效率。“傳統(tǒng)手工藝”與“3D現代打印技術”結合的方式對手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