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妙慈[五邑大學(xué)文學(xué)院,廣東 江門 529030]
論龔鼎孳的酬答散文
⊙ 鄧妙慈[五邑大學(xué)文學(xué)院,廣東 江門 529030]
龔鼎孳是明末清初的文章大家。他的酬答散文頗見功力,品文論藝、言時論政、揄揚勸勉、宣郁遣愁則是其酬答散文的四大內(nèi)容。品文論藝之文多由物及人或由物論世;言時論政之文融入了嚴肅的政治反思,同時由于不受政論文體制的拘限而得到更為真實的表達;揄揚勸勉之文多顯重友憐才之意,有格調(diào)而不空枵夸飾;宣郁遣愁之文一摒應(yīng)景逢迎之格套,多寫易代之際的心苦之狀。龔鼎孳的酬答散文由于融入了真實的人生感慨與時代內(nèi)容,故能成為見工巧更見真情的大家手筆。
龔鼎孳 酬答散文 品文論藝 言時論政 揄揚勸勉 宣郁遣愁
酬答散文,顧名思義,就是為應(yīng)酬交際所寫之文,龔鼎孳的這類散文主要見于《龔端毅公文集》之序跋、贈序、書札?;驊?yīng)邀約而為友朋之詩文題跋作序,或于送別之際贈人以言,或于尺素寸牘間向親友申其款曲,大多起到提供信息、交流情感之作用。酬答之作,因讀者之預(yù)先規(guī)設(shè),往往易落入溢美之窠臼與逢迎之俗套,但龔鼎孳的酬答散文卻能做到情文相生、親切感人,可以說是其文集中最見精彩亦最顯性情的篇章。品文論藝、言時論政、揄揚勸勉、宣郁遣愁是龔氏酬答散文的四大內(nèi)容,而不同篇章的側(cè)重點則各不相同。
龔鼎孳盛贊戴詩之高深厚重、沉郁精堅,得古之法度精神而恨古不見我,實更嘆今不知我。國之良臣落職遭貶,于詩藝上孤心刻畫,乃寄托落落孤忠之唯一路途。詩窮而后工,其詩之工愈見其遇之窮。龔氏此文不僅是借序戴詩而表戴氏之風(fēng)節(jié),更是借序戴詩致其怨刺時政之意,對當政“驅(qū)君子于小人之網(wǎng)”之行徑大加抨彈,于區(qū)區(qū)品文論藝中卻可見明清之際黨爭之激烈。
除了評詩論文之作,龔鼎孳還有為數(shù)不少的書畫類之題跋,如《跋米襄陽天馬賦》記米芾行書《天馬賦》,《跋黃魯直墨竹賦》記黃庭堅墨跡《墨竹賦》,《題陳章侯美人圖》記陳洪綬之《美人圖》,《跋沈石田桃園圖》記沈周《桃園圖》,等等。龔氏的這類作品大多寫得情致翩翩、意趣橫生,于清麗辭藻與舒徐意態(tài)中盡顯才士風(fēng)流。與詩文題跋類似,龔氏的不少書畫題跋都有由物及人或由物論世的特點。如《跋黃魯直墨竹賦》就將黃庭堅書法的“波撇放逸”“位置井然”與黃氏“流離放逐,不改本色”的清剛之氣相關(guān)聯(lián)?!额}許侍御蘇長公墨跡》則由蘇軾墨跡的浩然之氣想其勁節(jié)高致,更以蘇子之風(fēng)節(jié)氣骨擬許青嶼侍御之清超絕俗卻不免忤世之累的同道趨尚?!额}明妃出塞圖》從畫圖中昭君“一種征愁別怨,掩抑低回之致”頓生憐惜之心,借王昭君赴邊和親之事抨擊將相之碌碌無為與朝廷之誨侮召辱,同時更將昭君絕代姿容卻不見知于君王的命運比于“孤蹤自恃,不善逢迎”之才士的悲劇人生??梢?,在品文論藝之外,龔鼎孳有著更為深遠的訴求,而這種訴求正是基于他對國情、世道、人心的深切體認。
龔鼎孳酬答散文中的言時論政之作亦復(fù)不少。這種言時論政之語雖不具備政論散文之規(guī)模與體系,但由于不受政論文體制的拘限而使其思想情感得到了更為真實的表達與自由的宣泄。如《王鐵山司馬奏議小序》,短短二百言,卻清晰傳達了監(jiān)司守令、百姓與朝廷三者間的關(guān)系,更提出良心、天理、王法為牧民者之必備?!吨燧镡侄贾G奏疏序》作于僚友朱紹鳳因言事被謫之際。楊鐘羲《雪橋詩話余集》載:“上海朱蒿庵給諫紹鳳,居諫垣四載,奏輒報可。戊戌以論周亮工保閩有功案宜速結(jié),忤旨,降謫建寧司獄?!敝芰凉ぶz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朝官間之傾軋所致,且其身陷囹圄之時還拼死解了福州之圍,按理說朱紹鳳為周開脫之諫言本也無可厚非,但清統(tǒng)治者鑒于明士大夫結(jié)黨風(fēng)氣之盛與明朝黨爭之烈,對當朝士大夫之結(jié)黨營派是深為忌諱與嚴加防范的,故朝堂之上,若言官對得罪之同僚行求情回護之事,便有市恩之嫌。龔氏此文就是要以作序為名而抨彈市恩之論以糾正言路風(fēng)氣,他明言朱氏乃直諫賈怨、恩歸君父之臣,而絕非曲護市恩之徒。若人主過疑臣下,必定導(dǎo)致公論不出、是非不明,因此欲得臺諫公允之議,必寬朝廷市恩之禁。
與《朱蒿庵都諫奏疏序》類似,論為官之不易的還有作于明末的《送毛簿遷官序》。此贈序乃龔鼎孳于蘄水任上為送別佐官毛氏作,以“良有司”稱許毛氏,同時也提出有司者之艱難困頓:“夫有司者,大共之名也。上自二千石,下至尉史,皆得冒之。而治有司者不一人,所以治之者不一法。臺察亦治其行實,司勛亦治其資勞,司馬亦治其武功,司庾亦治其緡谷,稍不及格,交口而攻,攢矢當胸,決無完理,故有司之難,莫最今日?!睔v來人們只關(guān)注亂世之民不聊生,卻忽略了風(fēng)衰俗怨之世,官吏亦是跋前躓后、動輒得罪。龔鼎孳看到了治無成法、眾口交攻下吏員成事之難,提出在上者要“知難圖易”,“任人以責成功”。于此種種可見龔氏于酬答散文的創(chuàng)作中融入了嚴肅的政治反思,而絕非簡單的酬酢應(yīng)答之文。
揄揚同志、勸勉友朋是龔鼎孳酬答散文的又一重要功能。龔鼎孳以其樂于獎掖風(fēng)流而在當時聲譽廣著,此類為友朋揚名廣譽的文字在其酬答散文中可謂俯拾皆是。黃州韋克振于龔鼎孳蘄水任時,倡言成立辟社,意圖矯正楚地之文風(fēng),龔作《辟社序》對韋氏大加推揚,除了夸譽韋氏之人品文風(fēng)外,還交代了韋氏成立辟社之良苦用心。《黃美中畏合堂近稿序》除了夸美黃氏為人熟知的文章能事外,更贊嘆其不慕榮利的“落落穆穆、深山靜云之意”?!端托苎┨美蠋煔w制守章門序》則對熊文舉父喪守制之孝行致意再三,并以熊氏反襯世上以親殉官之徒,把熊氏之行提升到明人倫正人心的高度,其評不可謂不高?!断鄧贺戔治迨畨坌颉穭t頌揚相國魏裔介收人心、培元氣、惜人才之舉措,并稱許其“為仁也大矣”,最后落到祝壽之實,美之曰“仁者壽”?!度未撼荚娦颉穭t對任氏不以友朋之浮沉榮辱定去就親疏的俠義之氣極近贊美之能事,這種品質(zhì)想必是久經(jīng)宦海風(fēng)濤閱盡世情涼薄之龔鼎孳最為欽服的。
獨二三故人,皆二十年笠交,高才麗藻,絕倫逸群,以視不孝弟,如百尺樓上人與樓下語,何止十倍曹丕。不自意小草十余年,既已身名飄絮,還家黑頭矣。而此數(shù)子者,猶低眉帖括,視影不聊。與群輩爭槽櫪之食,自傷蚤達,兼為諸君傷遲暮。宵燈憶雨,感怵心魂?!w老公祖藝峰之峻岳,學(xué)海之浩瀾,登高一呼,雄者臂奮。弟也惰民,回頭橐筆負弧時事,中懷獵喜。喜諸子得韓、歐為師,亦喜老公祖得翱、籍、曾、蘇為弟子。有此二喜,頓忘兩傷,輒不量羽塵,齋栗三日,手書其姓名以進,惟老公祖拂拭矜護?!杜c某太守·三則》其二
龔鼎孳首先獎譽故交之才藻豐贍,接著嘆息他們受盡塵驅(qū)物役之苦。十余年間,自己已歷盡宦海風(fēng)塵,而才華十倍于己的故交卻依舊蹭蹬場屋,窮達之異何啻天淵!自傷蚤達,不過羈人孤宦之落寞;諸君遲暮,卻是物長人促之悲涼。寥寥數(shù)語,寫盡諸君才高命蹇之乖舛,真可謂語悴情悲。接著龔氏話鋒陡變,轉(zhuǎn)而夸耀太守于文壇之高名盛譽,并以韓愈、歐陽修相期許,實為勉其汲引后進延攬人才,同時更希望他能對自己的故交存“拂拭矜護”之美意。此文雖系請托卻格調(diào)自高,全無卑瑣之態(tài);雖為揄揚卻非空枵夸飾,確為出自肺腑。請托之文能得此風(fēng)標,具此情意,真乃不愧作手。
《王季友山暉稿序》乃入清后龔鼎孳為侍御王廣心之子王鴻緒的詩文所作之序,文中固不乏夸詡之言,但最精彩動人的卻是回憶與廣心等人的交游以及由此生出的盛衰無常之感:
明亡清興,歲月如流,家國巨變,命運翻手繁華覆手蒼涼,承平之長賦慢吟化為亂離之歧路悲泣,昔日之風(fēng)流少年已作星流云散。朋從淪散知己異路,悲莫悲兮死別生離;宦海浮沉平地風(fēng)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滄海之變,非我能言;黍離之悲,非我敢言,故每作迂回吞吐之語,實乃傷心人別有懷抱。
酬答贈別之文,往往易得工巧而難見真情,龔鼎孳之文雖亦不能全免逢迎之俗套,卻于品文論藝、言時論政、揄揚勸勉、宣郁遣懷中向我們展示了其識見、胸次與性情?;蛑苏撌?,或指點江山,或循循善誘,或敦敦致意,或如膏自煎,或如夢初醒,仿佛他面對的,已經(jīng)不再是特定的交流對象,而是自己半生繁華半生落拓之坎坷經(jīng)歷,是自己欲遮還羞欲去還留的凄苦心境,是自己夢寐想之窮達依之的人間溫情,所以龔鼎孳文中那些激昂中的消沉、放曠中的耽溺、溫婉中的感憤、絕望中的企盼也就不難理解了。名為酬答,實則人情之冷暖、世路之險夷與一己之悲歡,故每每讀來,多真情而少應(yīng)景,多體貼而少敷衍。
①楊鐘羲:《雪橋詩話余集》卷二,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0頁。
②《與某太守·三則》其三,《龔端毅公文集》卷二十六,《龔鼎孳全集》,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2057頁。
③《上林紫濤按臺·四則》其三,《龔端毅公文集》卷十八,《龔鼎孳全集》,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1911頁。
④《無圣歷試草題辭》,《龔端毅公文集》卷二,《龔鼎孳全集》,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1587頁。
⑤《張建侯時藝序》,《龔端毅公文集》卷二,《龔鼎孳全集》,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1588頁。
⑥《復(fù)熊雪堂老師·四則》其二,《龔端毅公文集》卷十八,《龔鼎孳全集》,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1918頁。
作者:鄧妙慈,文學(xué)博士,五邑大學(xué)文學(xué)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
編輯: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江門市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研究課題(JM2016C49);五邑大學(xué)博士科研啟動經(jīng)費項目(2015BS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