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家對文化的傳承越來越重視,五涼文化的發(fā)展也隨之成為文化發(fā)展中重要的一項。通過探討五涼文化對地域文化的影響,進而提出提高五涼文化對地域文化影響的措施,從而使得五涼文化在國家文化發(fā)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關鍵詞】五涼文化;地域文化;影響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2)08-063-03
【本文著錄格式】柴玉蓉.五涼文化對地域文化的影響探討[J].中國民族博覽,2022,04(08):63-65.
基金項目:2021甘肅省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項目名稱:“一帶一路”背景下十六國時期北涼文士群體研究(項目編號:2021B524)。
五涼文化是在河西地區(qū)興起,通過北魏引進到中原地區(qū),在唐朝得以繁榮發(fā)展的中國傳統文化。五涼是指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后涼、北涼、南涼和西涼五個政權,所屬地區(qū)在河西,也就是現在的甘肅一帶。而涼州是現在的武威市,有著“五涼京華,河西都會”之譽,該地區(qū)的五涼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等地域特色濃郁,在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河西走廊在甘肅西北部,東起烏鞘嶺,西達星星峽,南連祁連山,北觸合黎山,全長可達約一千千米,寬度從幾千米到二百千米之間。從整體上有,它狀如帶,且臥于黃河以西,所以得此稱謂。[1]
一、五涼文化的概述
五涼文化是從前漢、魏、晉到之后的唐、宋、元、明、清,其中唐朝為五涼文化發(fā)展的巔峰時期,在之后的發(fā)展過程中,五涼文化已與各地域的特色相結合,逐漸發(fā)展成了各地域所特有的建筑、寺廟、品牌等的文化,并帶有地域、民族和宗教特色。同時五涼文化的形成也需要具備基本的條件,如政治和人文環(huán)境、特定時期的背景和該地區(qū)所推崇的文化、各個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交融等。正是依靠著這些條件,五涼文化才會極具農耕文明、新城崛起、儒學推崇、人才集聚、佛教興旺、民族交融、樂舞流長、文學興盛的濃郁內涵。[2]
二、五涼文化的現狀
近年來,武威市對五涼文化高度重視,并成立了博物館,同時舉辦了與之相關的文化論壇,目的是通過加大對五涼文化研究的工作和加強對五涼文化的宣傳工作,進而提升其文化影響力。如今年9月在敦煌會展中心舉辦的五涼文化論壇會,是以弘揚五涼文化和傳承歷史文脈為論壇主題,旨在探討五涼文化在多元化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增進文化交流,擴大武威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五涼文化從最初的起步到現在,一直都在向更深層發(fā)展,并且五涼文化已經成為了武威市文化發(fā)展中的重要一環(huán),可見其在武威市文化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 五涼文化對地域文化的影響
(一)五涼文化加快了居所的發(fā)展
在先秦時期,匈奴在涼州的赤烏鎮(zhèn)修建了姑臧城,據說城南北有七里,東西有三里。之后前涼又修建了樓臺、學堂、閱兵臺等。前涼時期的建筑工程屬于較大規(guī)模,正如唐朝邊塞詩人岑參在《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中所提到了“涼州七里十萬家”,該句描述了當時涼州的盛況,方圓七里住著十萬戶人家,其中的七里十萬家實際上又刻畫出姑臧七城的規(guī)模之大。之后張氏以京都的王城建筑標準對姑臧城進行了修建,張氏的此次修建對之后的建筑風格產生了長遠的影響。且這時的建筑風格已經打破了舊時建筑模式,變成了宮北市南的建筑布局。北魏時期的洛陽也參照了張氏的建筑風格打造都城,隨后東魏的都城也受到它的影響。時至今日,現在的古城也保存著張氏的建筑風格。這時期的都城建筑布局及裝修風格已經不僅僅是傳統的都城建設,它已經形成了一種與其地域特色交相呼應的文化,即五涼文化。
(二)五涼文化使人才輩出
習近平總書記總是強調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國家需要人才去創(chuàng)新來引領國家的發(fā)展。在五涼文化的興旺發(fā)展中一定是有人才在其中推動,且那時極為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和任用。面對學者,無論其身在朝堂,還是在無名之地謀生,無論是河西本地之人,還是河西之外地區(qū)的人,五涼政權對他們都是以禮待之,量才錄用。對有較高學識或是成就的學者,五涼政權更是優(yōu)待。所以,有許多學者都自愿為當權者效力。如前涼張軌積極接納人才,對他們妥善安置,使得他們各自發(fā)揮其才能。在永嘉之亂時,朝廷對中州之避難者禮而用之,后來稱涼州為多士之地。同時,張軌也對已在位學者進行提拔任用。南涼禿發(fā)烏孤也在廣招賢士,這些賢士之中既存在西州的貴胄,也有中州的有志之才。西涼李暠、北涼蒙遜在政權更替之時,對有才之士也有任用。五涼時期的人才輩出,既促使能人、賢士聚集,又使該地區(qū)的各個方面得到快速發(fā)展,如當地的社會和諧和經濟繁榮。[3]
(三)五涼文化奠定了佛學的獨特性
佛學是對釋迦牟尼所創(chuàng)立的佛教經典和佛陀學說的研究和探索。鳩摩羅什、竺法護等佛教高僧在河西地區(qū)留下了足跡,也有些中原地區(qū)的僧人路經河西地區(qū)到遙遠的西域求取佛經,這使得河西地區(qū)成為了佛教傳播地,并且也帶有了佛學的獨特性。河西地區(qū)的佛學文化中心地是姑臧,佛學是以該中心地為核心向周圍地區(qū)進行傳播。隨著佛教的發(fā)展,當地的寺廟、石窟也隨之多了起來,并與建筑、壁畫、雕塑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較為獨特的佛教藝術文化。在石窟中,敦煌莫高窟和武威天梯山尤為出名,這兩個石窟是目前中國建立最早的,并且僧人極多,可見當時佛學的影響力之廣。且石窟中的壁畫記載了佛學在河西地區(qū)的發(fā)展,這些石窟是對佛學傳承的基礎,對之后的佛學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該時期的佛教學者使用新的觀點對一些晦澀難懂的佛學條文進行解釋,翻譯佛經,宣揚佛經中的故事,歌頌佛法,由此在一定的意義上擴大了佛學的影響力,并創(chuàng)造了佛學文化。[4]
(四)五涼文化掀起了儒學的盛行
儒學是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成為中國社會的思想,從古至今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儒學在古代的作用不僅是統治者用來規(guī)范人民思想的工具,同時也是各個學者、領導者追求的為人、做事之道。從歷史考究到文物考古挖掘的研究中可以得知,在1957年的7月,從武威涼州區(qū)磨嘴子漢墓群中發(fā)現并清理出480枚木簡,其中的一部分內容是《儀禮》中的內容,而《儀禮》是儒家十三經中的一經。1981年,武威有出土了《王杖詔書令》木簡,標志著儒學思想已經滲入人的各個方面。從西漢末年的隗囂、竇融、梁松、梁竦重儒學到東漢末年的地方行政官員舉辦官學,推崇儒學。1972年,武威磨嘴子出土了儒者的服裝,揭示了儒學在河西地區(qū)的廣泛普及的現象。[5]在五涼政權更迭興衰時期,前涼張軌就是以“儒”治理所在的郡縣。對當時社會混亂、學業(yè)不振的現象,以儒學而治理;整頓貴族學校、立私學校,聘請學者授課。西涼李暠重用很多學者,一時之間群英齊聚敦煌,并在學術上有著很高的造詣,這時期的五涼文化是以敦煌為中心,且十分盛大。這時期的代表人物還有張重華、馬岌等人,有許多的優(yōu)秀作品被編入《涼記》《涼國春秋》等,但是這些作品大多已經被毀壞或遺失。這時期盛行的儒學,促進了河西地區(qū)儒家思想的繁榮發(fā)展,對河西地區(qū)的教育、文化、思想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6]4904A077-FAFD-4BFC-B8AD-DAF5DF041DB3
(五)五涼文化引發(fā)了樂舞的流行
五涼時期,樂舞被引入河西地區(qū),有的樂舞經過改良后,就形成了兼具西域和本土特色的音樂、舞蹈。隨后,隋唐時期又將樂舞歸入官方樂舞。在樂舞整個流行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數樂爭鳴的盛況。流傳的樂舞有鬼茲舞、天竺樂、西涼樂、清商樂等。鬼茲舞是呂光在征伐西域時帶到河西地區(qū),之后又流傳到中原,從北朝到隋唐,該樂舞風靡一時,且它大多為鼓樂。天竺樂是張重華先請了樂伎至河西,后天竺國的王子將天竺樂正式帶入河西。西涼樂本源自于鬼茲樂,是鬼茲樂結合了河西本土樂和清樂而融合成的新樂,該樂在十六國北朝時十分盛行。清商樂來自中原,歷經西晉永嘉之亂、前秦平定前涼、劉裕滅秦的歷史之亂后,從有到無,再到有,清商樂的盛行時期是在魏晉。這些樂舞的特點是音樂和舞蹈結合在一起,且有種共生的韻味在里面。五涼時期樂舞的發(fā)展十分繁榮,并且該樂舞是在魏晉南北朝的北方地區(qū)率先發(fā)展,樂舞的流傳既豐富了文化藝術的種類,又推動了地區(qū)文化藝術的變遷。
五涼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它在具有獨特地域特色的同時,又是各個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結合體。五涼文化既帶動了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發(fā)展,又帶動了人才就業(yè)的問題,從而引起對佛學和儒學文化的學習狂潮。
(六) 五涼文化促進了姑臧冶鑄業(yè)的發(fā)展
姑臧是除西涼外其余四涼的都城,且逐漸形成了以姑臧為中心點的經濟和文化發(fā)展的優(yōu)勢。依據姑臧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和背景,冶鑄業(yè)的發(fā)展得到了可靠的保障。五涼時期戰(zhàn)爭頻發(fā),需要儲備大量的兵器和器械,如刀、劍、弓、弩等,進而帶動了冶鑄業(yè)的發(fā)展。從史料《晉書·張軌傳》中的記載可以推理出張軌進獻和征戰(zhàn)所用的大量兵器護甲都是出自姑臧,并且姑臧城內應有鑄造團隊和豐富的鐵等礦資源。之前提到過姑臧七城的建筑規(guī)模之大,帶動了銅器裝飾品的發(fā)展。1966年陜西省西安市發(fā)現了前涼時期的泥筩,據《晉書·張軌傳》記載,該物件是前涼國王張?zhí)戾a所在時期的宮廷用器。在1976年武威城出土的墓室中發(fā)現鐵質單蹬、銅質裝飾品;同年,在阿斯塔納古墓群的墓室中發(fā)現銅器、銅魚形刀(且十分精致)等,這些物件根據專家推測可能是因為蒙遜遺孀在逃亡路上,葬于阿斯塔納的陪葬品;1986年武威城出土銅削、銅扣器及錢幣等;1980年之后,考古學家陸陸續(xù)續(xù)出土了兩批前涼時期的錢幣,其中一批達到了一萬四千多枚錢幣;2004年出土了三公銅鏡和四神規(guī)矩銅鏡。這些數據表明五涼時期姑臧的冶鑄業(yè)十分發(fā)達。也正是因為五涼時期鑄造業(yè)的繁盛,使得姑臧漸漸成為了河西地區(qū)的工藝中心。[7]
四、加強五涼文化對地域文化影響的措施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中提出并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是加強我國在國際中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我們要呼吁世界認識五涼文化,繼承并傳播、發(fā)揚并創(chuàng)新五涼文化對地域文化的影響。
(一)呼吁認識五涼文化
五涼文化作為中原和西域文化融合的產物,對中國歷史文化影響深遠。且五涼文化直接推進了北魏拓跋氏等對漢化的影響,并對中原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意義。針對五涼文化的認識可以直接通過舉辦宣講活動,營造五涼文化歷史廣泛傳播的濃重氛圍。武威市理論學習中心也曾組織過以五涼文化為主題的學習會、講壇,并且還特意邀請了河西文化研究中心的專家參與講座活動。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加強人們對五涼文化的認識,又可以為大家解答對五涼文化學習和研究過程中的不解之處。
(二)繼承并傳播五涼文化對地域文化影響
在國家方面,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對熏陶人民,發(fā)展文化,豐富和充實人民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繼承、傳播傳統文化,才能平衡物質所帶來不了的空虛感,人民在精神方面才會更加充實。在個人方面,傳承文化也是對個人發(fā)展的潛在要素。無論是從國家還是個人方面出發(fā),繼承并傳播文化具有著深遠的影響。如何繼承和傳播五涼文化也將是五涼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課題。例如開展對五涼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創(chuàng)作一系列以五涼文化為切入點的學術作品。具體工作可以通過整理五涼文化時期的文獻來編撰書籍,如《五涼名儒》,再經過編印并出版《五涼文化???。通過這種方式對繼承并傳播五涼文化起到指導性的作用。五涼文化的傳播也可以通過建立博物館來實現,博物館對五涼文化的展示更加立體化、形象化。如武威市建立的博物館,地理位置位于南城門樓,該地理位置使得五涼文化更接近于環(huán)境,即形成了優(yōu)質的觀館環(huán)境,但是這種傳播方式的成本過高。還可以組建有關五涼文化的宣講團,如在武威市的宣講團,經過宣講團的努力,直接到現場聽講的人數達到了2000多人,網絡上的點擊量也達到了30萬次。
(三)發(fā)揚并創(chuàng)新五涼文化對地域文化的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創(chuàng)新是指引發(fā)展的第一動力,創(chuàng)新成果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須依靠自主創(chuàng)新。五涼文化是甘肅一帶文化發(fā)展的一項重要指標,盡管依靠目前的宣傳方式也可以對五涼文化進行傳播,但是隨著現在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傳統宣傳方式的效率已經遠遠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唯有創(chuàng)新宣傳方式,才會加深五涼文化對該地區(qū)、該國家,甚至是對世界文化的影響。之前的對五涼文化的宣傳方式是通過博物館、論壇、宣講會進行傳播,這些方式的籌備成本過高,通過創(chuàng)新宣傳方式,可以降低成本,同時也可以擴大五涼文化的影響。目前最常使用的快速傳播的方式是短視頻的錄制,這種方式的成本低且操作簡單。五涼文化可以通過錄制如《話說五涼》《涼州文化》等文化類短視頻節(jié)目,并通過每日日報、電視臺、公眾號等多媒體傳播途徑,發(fā)揚五涼文化對地域文化的影響。
五、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五涼文化對地域文化影響是該地區(qū)文化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以五涼文化對地域文化的影響為出發(fā)點展開探討,并針對如何傳承五涼文化展開論述。傳承五涼文化,既有利于本地區(q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又利于擴大五涼文化對國家文化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五涼文化.百度參見.http://www.lzwenhuawang.com/list-24-1. html.
[2]王其英.五涼文化的形成及其內涵與影響[J].發(fā)展,2009(5):153-155.
[3]賈小軍.五涼文化及其歷史貢獻[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3(6):80-82.
[4]梁軍.五涼文化述略[J].理論前沿,2013(1):118-120.
[5]《五涼名儒》序言:五涼時期的儒家文化.百度參見.
http://www.lzwenhuawang.com/show-24-1013-1.html.
[6]封立.輝煌燦爛的五涼文化[J].甘肅教育,2013(1):95-96.
[7]五涼時期姑臧冶鑄業(yè)的發(fā)展.百度參見.http://www. lzwenhuawang.com/show-24-895-1.html
作者簡介:柴玉蓉(1981-),女,陜西西安,講師,研究方向為文學。4904A077-FAFD-4BFC-B8AD-DAF5DF041D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