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妍
學習故事是由新西蘭懷卡托大學Margret Carr教授研發(fā)出來的,他認為,學習故事是一套由明確教育價值觀引領的學習體系,是一套用敘事的方式進行的形成性學習評價體系,是一套能夠幫助兒童建構作為學習者的自我認知的學習評價體系。學習故事強調“注意—識別—回應”三個步驟,即教學始于觀察兒童(注意),然后進行分析和理解幼兒的行為(識別),最后根據(jù)識別到的信息,進一步支持兒童的學習(回應)。華東師范大學周欣教授認為,學習故事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能提供反映兒童發(fā)展的持續(xù)性畫面,強調情景、地點以及相關人員在兒童學習中的作用。
在借鑒學習故事理論和實踐模式中,我們發(fā)現(xiàn),由于教師對學習故事理解不充分、不全面,往往把自己作為學習故事的主角,是學習故事的編織者,用自己的經驗單方面地解讀、評價、回應兒童,為兒童的下一步發(fā)展做出決策,故事的主人公(兒童)難以主動參與評價,難以實現(xiàn)自我評價、發(fā)現(xiàn)自我成長。基于此,我們嘗試從“注意—識別—回應”三個步驟出發(fā),以敘事、作品、訪談為主要呈現(xiàn)方式,以兒童生命成長為核心,將教師、兒童、家長納入評價的主體,力求在多元主體的互動中,看清、讀懂兒童的學習,為進一步促進和拓展兒童的學習提供方向與指引。
(一)強調“以兒童為本”的評價基調
學習故事強調,兒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不管世界怎樣變化,只要學習者“準備好”(視自己是一個學習者)、“很愿意”(對學習場合和情境進行識別)、“有能力”(發(fā)展能夠為“準備好”和“很愿意”參與學習做出貢獻的能力與知識儲備),參與社會文化活動,學習就有可能發(fā)生,發(fā)展就有可能實現(xiàn)。因此,在學習故事中,兒童是主角,是評價的主體。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兒童,記錄其學習過程中的“哇時刻”,通過故事的回顧與分享,實現(xiàn)兒童的自我成長。
(二)重視“取長式”的評價視角
與傳統(tǒng)的結果性評價不同,學習故事反對用同一把標尺衡量兒童的學習與發(fā)展,評價不僅僅是評價結果,還要進一步促進兒童的發(fā)展,即“為促進學習而評價”。因此,教師要關注兒童已經掌握的、已經學會的、感興趣的以及他們的優(yōu)點與長處,重視捕捉兒童學習中的“哇時刻”,發(fā)現(xiàn)兒童在自身原有經驗水平上的新改變、新驚喜,將其記錄下來,以此來“揚長補短”,促進兒童的整體發(fā)展,刻畫兒童作為“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的積極形象。
(三)呈現(xiàn)“循環(huán)式”的評價過程
學習故事是在日常教育情境中通過“注意—識別—回應”三個步驟進行的評價,是一種形成性評價。教師要以積極的態(tài)度觀察兒童的行為,接納和認可兒童的學習,同時帶著愛和喜悅分享兒童的學習故事,并以此為起點激發(fā)兒童新的學習、新的發(fā)展。在這樣的循環(huán)過程中,兒童不斷成長,新的學習行為也在不斷發(fā)生,教師的“注意—識別—回應”也在不斷深入與遞進,生成了一個又一個靈動的學習故事,成就了每一個兒童獨一無二的學習與發(fā)展軌跡。
(四)倡導“多元參與”的評價主體
學習故事倡導兒童、教師、家長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教師與兒童對話,了解兒童的真實想法,從而制訂適合兒童的下一步計劃,兒童在此過程中也能發(fā)現(xiàn)自我的成長。教師與家長對話,拓寬了解兒童的途徑,多方面地收集兒童的信息,進一步優(yōu)化自己的教育策略。教師之間相互對話,吸納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聲音,探尋支持兒童學習的多樣化方法。
(一)學習故事的實踐流程
學習故事遵循“注意—識別—回應”實踐流程,通過“發(fā)生了什么—學習了什么—下一步怎么做”來關注兒童行為背后的興趣與意圖,關注兒童的情感需要和表達,關注兒童學習與發(fā)展的可能。
1.注意——細心捕捉精彩瞬間。注意的發(fā)生意味著觀察的開始,觀察是學習故事的基礎,也是評價的基礎。在注意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需關注以下三點:一是改變觀察的視角。教師需關注兒童的“哇時刻”,即兒童在學習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魔法時刻”或“積極時刻”,關注兒童的長處與優(yōu)勢。二是改變觀察的范圍。不要求面面俱到,教師可以捕捉兒童的一個細節(jié)、一個表情、一個微事件以及一個活動環(huán)節(jié),將其串聯(lián)成兒童成長的故事鏈。三是改變觀察的內容。教師要讓學習故事走進幼兒的生活,讓生活、游戲、學習、表征等成為幼兒學習故事的源泉。
在游戲活動中,教師記錄了這樣一段學習故事:熙熙,你和皮皮的積木搭高挑戰(zhàn)賽還在繼續(xù),你們嘗試著把清水積木一塊一塊地進行壘高?,F(xiàn)在的記錄是八塊,搭到第九塊時無論怎么小心,積木總是會倒塌。這是你們合作搭高的第五次了,第八塊成功搭上后,你拿起一塊長方形積木,嘗試往上放,但又放下來了,你把積木拿給皮皮,但是皮皮跑走了,似乎誰也不敢挑戰(zhàn)第九塊積木。你拿起兩塊積木從第一層開始重新壘起,皮皮跑過來說:“要在上面壘,不是下面。”你悄悄地說:“我要把積木樓房變得粗一點。”皮皮拿走了你重新壘起的兩塊積木,嚴肅地說:“不可以,這違反了游戲規(guī)則?!蹦阕罱K妥協(xié)了??墒堑诰艍K積木怎么辦?你想了一會,直接把一塊橫著的積木快速地放到了上面,第九層沒有倒塌。你又取了一塊積木,把它快速地放了上去,這是第十塊。皮皮發(fā)出“哇”的一聲,你一邊踮起腳尖,一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這只是建構游戲中的一個小片段,通過對熙熙和皮皮的細致觀察和真實描述,教師勾勒出一幅幼兒游戲的生動畫面,呈現(xiàn)了孩子們在面對同一件事情時的不同表現(xiàn),熙熙勇敢、自主、聰慧,皮皮謹慎、堅持、遵守規(guī)則,為接下來教師的進一步識別提供了依據(jù)。
2.識別——精準解讀學習品質。識別是學習故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教師解讀幼兒行為的過程,是以“兒童發(fā)生的事實”作為識別的中心,看懂兒童學習過程中的舉手投足、情真意切和創(chuàng)新應變,從而對“兒童是什么樣的學習者”做出判斷和分析。一方面,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把握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并參考《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了解此年齡段中幼兒可能會有的行為特征,并以此為依據(jù)分析幼兒在學習或游戲中積累了哪些經驗、遇到了什么困難、解決了什么問題、展現(xiàn)出什么樣的學習品質。另一方面,在識別過程中,教師還要吸納兒童、教師、同伴、家長等主體共同參與學習故事,立體建構學習故事中的識別環(huán)節(jié)。
基于前文的學習故事,教師對熙熙和皮皮做出了如下識別:熙熙做了三次探索和調整,第一次按照原有的方式進行搭建,在之前失敗的基礎上,熙熙選擇繼續(xù)觀察或放棄原來的方式;第二次,熙熙拓展了思路,用擴建的方式為壘高增加地基的面積;第三次,熙熙改變積木的安放方法,成功實現(xiàn)了積木的壘高。熙熙主動發(fā)起游戲,并不斷地探索方法解決游戲中遇到的問題,展現(xiàn)出有勇氣、有智慧、樂于挑戰(zhàn)的學習者形象。在游戲中,他能與同伴皮皮積極合作,當知道皮皮的想法與自己不一致時,能認真聆聽同伴的建議,展現(xiàn)出熙熙友愛的一面。當熙熙發(fā)現(xiàn)自己的方法與游戲規(guī)則沖突時,能嘗試變通,自覺遵守規(guī)則,為今后的社會性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3.回應——支持發(fā)展的可能性?;貞腔谧⒁馀c識別的下一步支持計劃,關照著教師的角色定位,即教師是兒童學習的觀察者、支持者和引導者。教師要聚焦注意和識別環(huán)節(jié),以識別核心問題為中心,進行科學規(guī)劃與合理暢想。同時,教師還要注意操作性和豐富性,通過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材料支持、分享討論等方式支持兒童的興趣與需要,為兒童的自主發(fā)展提供更多可能。
基于前文的學習故事,積木挑戰(zhàn)賽后,教師對此做出了積極回應:幼兒的探索活動不僅源于他們樂于探索的熱情,還來源于環(huán)境的支持和引導。熙熙的持續(xù)探索,讓他的“高樓”不斷攀升。活動后,我積極引導熙熙用圖畫的方式將他的游戲過程及時記錄下來,利用游戲分享環(huán)節(jié)與同伴進行經驗交流,在分享中鼓勵熙熙再次回顧游戲中的表現(xiàn),實現(xiàn)自我評價和總結。熙熙第二次嘗試增加地基面積的行為,是建構經驗和空間思維的提升,于是我嘗試將“塔”引入建構游戲中,引導孩子們觀察塔的圖片,了解塔的建構原理。在游戲中我還提供了不同材質的建構材料,如積木、奶粉罐、樹枝等,鼓勵孩子們盡情想象,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挑戰(zhàn)機會。
(二)學習故事的呈現(xiàn)方式
1.基于敘事的學習故事。學習故事以故事的形式記錄對兒童的注意、識別與回應,敘事是學習故事的主要呈現(xiàn)方式。教師應盡可能具象、細致地描繪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的動作、話語、表情等,記錄細節(jié)越多,故事的畫面就越準確,越富有表現(xiàn)力,評價就越科學。基于敘事的學習故事生動、真實,能夠更好地呼應兒童的學習與發(fā)展。
2.基于作品的學習故事。我們還拓展了學習故事的記錄方法,重視收集和保存幼兒的作品、游戲計劃、調查表、幼兒游戲中的成果等。通過分析幼兒的學習成果與作品,教師能夠了解他們的能力、傾向、技能、熟練程度、情緒情感等,也能多方位、立體地看見他們的成長軌跡。此外,教師不僅要關注兒童的作品,還要研究在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兒童的心理活動。
3.基于訪談的學習故事。訪談是學習故事的呈現(xiàn)方式之一。在兒童學習過程中,教師和家長可以營造寬松舒適的氛圍,以訪談的形式與兒童進行對話并記錄下來,便于后續(xù)的識別,探尋兒童真正的想法,做出下一步支持計劃,形成基于訪談的學習故事。
(三)學習故事的行動策略
1.有“你”有“我”,改變撰寫角度。與傳統(tǒng)案例的撰寫不同,學習故事強調兒童與教師的共同參與,教師以“我”的角度、兒童以“你”的角度進行闡述。有“你”有“我”的方式,拉近了教師與兒童的距離,營造了兒童與教師平等對話的情境。特別是當教師與兒童分享學習故事時,更是在輕聲細語中建立雙方的情感共鳴,體驗理解與愛。
2.有“記”有“享”,呈現(xiàn)多元互動。教師積極觀察,記錄幼兒的學習故事,呼吁他們在學習故事中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建構屬于自己的學習故事。教師應與兒童共享學習故事,讓教育不再是教師的獨白,也不是知識、技能的灌輸,而是師幼共同成長的鮮活軌跡和旅程。一方面,教師將學習故事與其他教師共享,互相闡釋課程觀、兒童觀,積累兒童發(fā)展評價的智慧和經驗;教師與兒童共享學習故事,讓兒童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接納、理解與尊重;教師與家長共享學習故事,幫助家長進一步了解孩子,更好地進行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兒童將學習故事與教師共享,能讓教師更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兒童與同伴共享學習故事,能夠促進社會交往,共同體驗成長路上的精彩風景。
3.有“思”有“行”,拓展成長空間。鮮活、靈動的學習故事倡導要從定性評判走向積極評價,從關注結果走向關注過程。在一個個生動的學習故事中,有思考也有行動,有評價也有互動,這樣的方式讓教師和兒童站在一起,成為有著共同愿景的“發(fā)展共同體”,推動教師和兒童共同關照真實的教育生活,關懷積極的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