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先古麗·依明
摘 要: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了《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正式確立了社會組織在政府購買服務中的承接主體地位。隨著經濟和社會變革的深化,我國的社會組織持續(xù)發(fā)展,在管理公共服務和社會事務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日益龐大的社工機構作為社會組織的后起之秀,在承接政府購買服務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
政府購買服務的成效取決于社工機構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水平和服務供給能力。但是隨著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不斷發(fā)展,社工機構承接能力不足、專業(yè)性不高、自主性弱等弊端日益凸顯。為此,本文主要從社工機構自身出發(fā),分析和探討社工機構在承接政府購買服務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以期更好地推動社工機構在政府購買服務中的發(fā)展。
關鍵詞:政府購買服務;社工機構
政府購買服務的理念和模式最初發(fā)源于西方社會,其理論邏輯源于“政府失靈”“第三方治理”等,實踐邏輯是滿足各種社會需求,優(yōu)化社會治理結構[1]。政府購買服務是主要由政府部門與相關的民間社會組織簽訂契約,由民間社會組織向既定的目標受眾提供特定服務的一種方式[2]。該模式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逐步被應用于社會工作服務領域。
在中央與各地政府的政府購買服務政策催生下,社工機構數量大幅增加,但資源來源有限意味著大多數組織將在同一個環(huán)境層面上競爭,這無疑加劇了社會工作的同質化現象[3]。
一、社工機構作為承接主體面臨的主要問題
社工機構作為政府購買服務的承接者,在履行輔助政府職責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目前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限制了他們的承接能力。從社工機構自身存在的問題出發(fā),具體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獨立性和自主性缺乏。長久以來,我國社工機構的發(fā)展主要是通過政府部門的支配和影響,甚至直接從政府內部逐步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因此許多組織往往以政府部門的意愿、想法和體制理念為指導[4]。在這種特有的政社依賴關系下,社工機構自主性和獨立性弱,對政策環(huán)境依賴性強,難以有獨立的發(fā)展空間,對社工機構與政府之間良性互動關系的形成造成了嚴重阻礙。這種過分強調行政性使社會工機構更加依賴政府,削弱了它們開展獨立業(yè)務的能力,不利于其專業(yè)知識和經驗的運用,也不利于提高服務質量和最大限度地利用資金[5]。
第二,結構失衡,專業(yè)化程度不高。從結構上來看,一些特定類型和與政府部門關系較為密切的社工機構發(fā)展相對較快,而自發(fā)成立和具備較強公益性的社工機構則發(fā)展相對較慢,這就使得社工機構的整體結構顯然不夠合理,從而限制了他們全面和有效地參與提供公共服務。同時,缺乏專業(yè)人才和管理水平低始終是社工機構自身的管理痛點,對人才缺乏吸引導致人才容易流失,或者過分依賴志愿者的自愿參與。從組織發(fā)展情況上來看,社工機構在初期為了承接購買服務項目,提供的往往是同質化或者同類型的服務,這導致社工機構后續(xù)面臨轉型困難和外部競爭激烈,有購買服務需求但卻沒有社工機構承擔服務的情況。
第三,與政府的合作能力偏弱。社工機構往往不了解政府的內部組成、工作方式以及文件政策等,以及二者不對等的主體關系,致使社工機構在與政府的溝通過程中往往對服務理念存在分歧,這很有可能導致無法達到購買服務所預期的社會效果[6]。此外,社工機構較少了解與購買服務有關的政策法規(guī),他們只是根據合同提供服務,沒有充分認識到政府在實施服務購買制度方面的目標和價值,從而削弱了自身與政府合作的能力。
二、社會組織做為承接主體的發(fā)展對策
社工機構作為服務的主體,在改善服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機構的角度出發(f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自身能力。爭取實現,除了政府采購,研究它們如何與外國基金、非營利組織保持聯(lián)系,以及如何銷售它們自己的服務,以及如何自我擴張是實現自身獨立和自我探索健康發(fā)展的必要途徑。
第一,拓寬資源渠道,提升自主性。擴大機構的資金來源,爭取實現除政府購買之外的機構生存和發(fā)展的途徑,積極探索社工機構獨立、健康發(fā)展的道路。其次,維護機構本身的價值觀和機構目標,打造機構特色服務品牌,通過特有品牌和專業(yè)技術在爭取項目時獲取核心競爭力。
第二,提升專業(yè)服務比重。在社會工作專業(yè)理論的指導下,以解決問題為主要工作目標,以提升專業(yè)服務的質量和占比為工作重點。通過提升自身專業(yè)能力,規(guī)范服務流程,減少對物質“服務”的宣傳,將專業(yè)服務作為“賣點”進行宣傳;其次社工機構也應與時俱進,社工機構跟不上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導致很多社工服務滯后,滿足不了服務對象多元化、多層次的服務需求,這就直接導致很多社工機構面臨被淘汰的局面,社工機構不能一味按照傳統(tǒng)的方式和經驗開展服務,在提供專業(yè)服務的基礎上融合現代、本土的元素,從而確保社會服務的連續(xù)性和創(chuàng)新。
第三,維護具有專業(yè)資質的機構員工。在服務過程中,機構內具備社會工作資質的員工大多負責行政類工作,由于實踐的缺失和相關經驗的不足等,無法提供專業(yè)的服務,將人才資本處于一種浪費的狀態(tài)中。社會工作機構作為政府購買服務的承接方,既是專業(yè)服務的提供者,也是專業(yè)人才的培育者,還是社會資源的整合者。社會工作機構應加大對自身員工培訓力度,培養(yǎng)機構內員工提供專業(yè)服務的能力。挖掘自身資源,將機構內具備社會工作資質的員工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充分使用,將行政類工作交由行政人員去做,具備專業(yè)資質的員工應深度培養(yǎng),用于為服務對象提供專業(yè)服務。
第四,加強與相關主體的合作與交流。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涉及多方主體的參與,而主體之間的利益終點各不相同,因此在社工機構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的過程中,多方主體的參與難免會造成工作路徑的不同以及責任的推諉。社工機構應在服務過程與相關的主體通力合作,聯(lián)合相關方共同策劃,吸取各方不同意見制定服務方案,澄清各相關主體的責任和義務、引入多種形式的評估過程。
三、小結
社會工作機構在承接政府購買服務中運用社會工作的理論和方法,為服務對象提供幫助,提升弱勢群體生活質量,由單純物質幫扶上升到更多更廣領域的社會服務,同時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性也令社會服務具備一定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綜上,即使是承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經驗豐富的社會工作機構,在當前的環(huán)境中仍然存在著許多發(fā)展困境,社會工作機構應提升自身能力建設、提升服務水平,迎合政府購買的大趨勢,為提供更加專業(yè)、更加科學的社會工作服務做出準備,為提高人民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胡薇.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理論邏輯與制度現實[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2(06):129-136.
[2] 馬玉麗.治理視域下政府購買養(yǎng)老服務質量的評估機制研究[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9(10):3-7.
[3] 林順利.論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背景下社會工作機構能力建設的五個基本問題[J].社會工作,2014(03):10-16+152.
[4] 袁明.政府購買服務中社會組織自主性研究綜述[J].理論與現代化,2019(06):95-102.
[5] 吉鵬.購買服務背景下政府與社會組織的互動嵌入: 行為過程、負面效應及優(yōu)化路徑[J].求實,2019( 1) : 74 - 83,111 - 112.
[6] 樊奕辰.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的問題及對策建議——以北京市為例[J].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20,25(05):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