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可欣
摘 要:在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背景下,優(yōu)化社會福利的供給路徑是轉變政府職能、構建新型社會服務體系的重要任務。本文通過對福利供給制度及政府購買服務演變機制的分析,明確我國福利供給制度存在的問題,提出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福利供給的優(yōu)化路徑。通過明確政府職能定位、構建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多元化發(fā)展的運行機制、強化政府購買服務的規(guī)范性以及加強專業(yè)人才的培育實現(xiàn)公共服務供給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政府;福利供給;購買服務
一、引言
當前,我國政府的福利保障體系仍處在發(fā)展和完善階段,政府的福利供給制度仍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隨著全球社會福利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我國政府在嘗試積極推進社會福利供給主體多元化的進程,引入社會組織參與到社會福利供給的過程中。政府購買服務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舉措,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要條件。
公共治理理論認為,政府不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體,非營利部門、各種社會團體、私營部門也可以參與,政府的職能是掌舵而非劃槳,政府應該轉變職能把更多具體的事務讓渡到社會。服務型政府建設表明公共服務供給將由單一的供給主體轉變?yōu)榘ㄊ袌龊蜕鐣α康仍趦鹊亩嘣┙o主體。多元化的供給主體強調在服務型政府建設進程中政府角色的轉變,政府要從“政府本位”轉變?yōu)椤肮癖疚弧保瑥氖袌鰴C制中的“主導者”轉變?yōu)椤爸笇д摺?,從公共服務供給的“直接提供者”轉變?yōu)椤耙?guī)劃組織者”。
二、福利供給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
(一)福利保障體系
蒂特馬斯指出存在兩種福利國家,一種是為人們提供教育、健康服務和社會保障的顯性福利制度,另一種只惠及中產階級的隱性福利制度。基于前者的定義,歐美國家先后建立了以高福利為內涵的社會保障制度,形成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體系。伴隨著社會福利費用的巨額增長,社會福利制度“騎虎難下”。于是,各國政府開始探索福利制度的調整和改革,通過減弱政府的角色,引入私有化的方式來尋求公共服務提供新模式。
以社會福利的體制轉變和發(fā)展趨勢作為視角。西方社會福利制度的初期,從單一的普通濟貧發(fā)展為國家保障。西方社會福利制度往往溯源至《濟貧法》這項社會保障措施,規(guī)定了國家以稅收轉移支付的方式實施社會救助,試圖通過行政救濟和收容措施來緩解貧困、失業(yè)等社會問題。社會福利服務始終占據(jù)著制度框架的基礎性、核心性與關鍵性地位,國家政府是福利服務最主要責任主體和財政資金提供者。
以經濟活動為視角。社會福利制度經歷了商品化—非商品化—再商品化的曲折演進。隨著社會的現(xiàn)代性轉型和變遷,人類生活由原本的經濟“嵌入”在社會之中,轉向了社會依附于市場經濟體制的時代。社會福利及其作用方式也發(fā)生了市場化、商品化的轉變。當市場化和商品化過程并不能提供完全的保障和福利,社會福利制度開始有非商品化的需要。福利國家是最為典型的制度設計。國家提供的社會福利使勞動者免于貧困,能夠不完全依賴于市場和出售勞動力而生存。但是,隨著福利國家的擴張,高額的福利支出推高了稅負,生產成本和社會成本越來越高,抑制了再生產和資本積累的擴大能力。福利國家陷入財政危機,社會也陷入了各種問題的危機。
(二)政府購買服務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是指政府將原來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務事項,由財政出資通過委托或公開招標等方式,交給有資質的個人或者社會組織來完成。購買是市場的基本手段,政府購買服務是連接政府與市場、社會及家庭與個體的重要橋梁,是發(fā)揮政府管理職能和社會治理功能的重要抓手。很多學者認為,社會福利完全依賴政府或市場都是難以為繼的。政府部門由于資源限制、財政壓力和改革驅使不得不改革服務的供給方式。政府購買服務是推動公共服務市場化和社會化的重要手段,能夠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實現(xiàn)多元主體中心共同參與治理與社會福利供給機制相融合。
在我國,政府購買服務也存在諸多風險與挑戰(zhàn)。首先,作為一種世界性的制度安排,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經濟效率仍待檢驗,同時存在缺乏競爭、機會主義、供應商壟斷等風險。
其次,我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法律制度建設尚不健全,在組織資質規(guī)范、合同監(jiān)管、信息公開等制度方面缺乏約束。最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改變了政府與社會組織的關系格局,總體上呈現(xiàn)社會組織對政府政策及資源的依附,這是組織獲得合法性的一種生存策略。
政府在社會福利體制中的主導程度經歷了由低到高再變低的過程,尋求政府與市場的平衡,建立適宜的社會福利體系是當務之急。政府購買服務是一個較為新鮮的方式,我國在借鑒西方這一先進經驗時,需結合實際。值得肯定的是,政府購買服務有效提高了福利服務的水平,為社會福利領域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我國福利供給存在的問題
(一)社會福利供給模式單一,公共服務效率低下
在政府提供社會福利服務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成本高但效率低的狀況。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公共服務缺乏利益驅動機制。政府長期壟斷社會福利服務,缺乏對效益和效率的追求,社會福利供給效率低下,造成公共資源的浪費、公共需求難以滿足。此外,對所提供的社會福利服務的效率和效益監(jiān)督力度不足,也是造成社會福利供給模式單一、服務效率低下的原因,易引發(fā)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危機。
(二)績效評價評估體系缺失,監(jiān)督管理機制欠缺
我國政府購買社會福利服務模式尚處于摸索階段,社會福利供給的評估模式和績效評價體系還不健全,全國性的法律和政策文件比較少。民政部和各級政府主要采用政府部門直接評估、第三方評估和綜合性評估等三種評估模式,但規(guī)定較為籠統(tǒng),缺乏可操作性。存在著公開度不夠、專業(yè)性不足以及權力尋租等問題。由于法律和政策制度的不健全,購買社會福利服務的過程中存在著評估和監(jiān)管都缺乏統(tǒng)一標準、隨意性較強、政府自主權過大等問題。
(三)社會組織運作能力不足,資金匱乏規(guī)模弱小
鑒于政府提供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效率較低的現(xiàn)狀,社會組織需要有更多機會扮演社會福利參與者和提供者角色。我國現(xiàn)有的社會組織普遍存在著規(guī)模較小、組織能力薄弱、資源不足等問題。社會組織在發(fā)展過程中面臨多頭管理與多重制約的困境,還面臨著發(fā)展資金匱乏的局面。受現(xiàn)實條件的制約,即使社會組織有發(fā)展壯大的需要,但與政府購買社會福利服務的要求相比,在數(shù)量和運作能力方面仍然存在諸多不足,尚不能提供優(yōu)質的社會福利服務。
(四)文化價值理念相對滯后,公眾參與機制缺乏
我國政府購買社會福利服務的發(fā)展歷史不長,制度和機制構建還不完善,政府的角色和定位尚未明晰。一方面,由于社會福利領域在市場準入制度的限制,社會福利長期由政府組織主導提供;另一方面,社會組織的發(fā)展處于起步階段,規(guī)模較小,權威性不足,很難得到公眾的信任和認同。在現(xiàn)行的評估體系中仍存在公眾性不足的現(xiàn)象,缺少專業(yè)、獨立、多元的公眾監(jiān)督評估機制。社會公眾是社會福利服務的直接受益者,然而在各地購買社會福利服務的過程中,依然缺少相應的規(guī)范與程序,公眾參與的渠道較少。
四、政府購買服務的優(yōu)化路徑
(一)明確政府職能定位,建立平等合作關系
明確政府職能定位,就是明確政府是”有限政府”,應當與市場和社會進行合理分工與合作,特別要注意避免出現(xiàn)“越位”、“缺位”和“錯位”等問題。在以往的政府關系中,政府具有絕對的權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公眾自我意識的增強,公眾希望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務。政府應積極引導社會組織的發(fā)展,認識到自身的有限性及與社會組織合作的可行性、必要性,在對社會組織進行依法管理的同時,為其生存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
(二)構建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多元化發(fā)展的運行機制
首先,應當完善公共服務供給的決策機制,在整個決策過程中要堅持以民眾需求為導向。其次,應當構建合理合法的責任追究機制,明確公共服務供給參與者的權力與義務,降低運行風險。再者,構建公共服務供給公平競爭機制,考慮包括政府、市場、社會自身內部競爭以及相互之間競爭的規(guī)則與程序,確保機制構建的公平性、合理性、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
(三)強化政府購買服務的規(guī)范性,完善相關制度機制建設
推進和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必須科學把握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的步驟和流程。首先應建立實時動態(tài)的監(jiān)督體系,對社會組織服務的過程和成果進行監(jiān)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監(jiān)督。不僅有利于社會組織保障所提供的公共服務的質量,也能有效保證政府嚴格控制服務資金,避免出現(xiàn)權力尋租現(xiàn)象。政府應制定一套科學的評估標準和準則,對社會組織提供服務的質量、效益、滿意度等方面進行評估,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和公眾的外部監(jiān)督評估,保證評估結果的客觀公正。
(四)加強社會組織和社工人才的培育,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質量
社會組織發(fā)展需要專業(yè)人才,需要政府和社會組織自身的共同努力。一是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培養(yǎng)一大批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專業(yè)教師和學生,成為社會組織發(fā)展的中堅力量。二是加強社會組織內部現(xiàn)有人員的培養(yǎng)。提高社會工作者從業(yè)積極性,定時聘請專業(yè)的學者對內部人員進行培訓,提高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水平,培養(yǎng)為社會公眾服務的精神,健全激勵機制,對優(yōu)秀社會工作者給予獎勵,為社會組織發(fā)展獻計獻策。
五、結論與討論
長久以來,各國政府在發(fā)展中不斷地明晰自我定位,從“守夜人”到“全能政府”再到“有限政府”的探索,不難看出,政府在為公眾提供服務的過程中不斷地實現(xiàn)自我優(yōu)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通過不斷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為公眾提供更優(yōu)質的公共服務,提高政府效能。通過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促使政府加快職能轉變,是一種新的思路。但是,我國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從起步到完善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完善我國社會福利體系的歷程中,不僅要學習先進國家的經驗,也要結合我國國情因地制宜地。同時,落實制度需要強執(zhí)行力才能保證制度的貫徹,保證此項改革不會虎頭蛇尾,不會流于形式。
參考文獻:
[1]陳倩.社會福利供給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方向[J].財貿研究,2017,28(11):34-41.
[2]崔光勝,段平平.我國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公共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與路徑選擇[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5(05):54-57.
[3]高海虹,邢維恭.服務型政府建設與公共服務有效供給[J].東岳論叢,2015,36(04):120-124.
[4](英)肯·布萊克莫爾,(英)路易絲·沃里克-布思著;岳經綸等譯.社會政策導論第4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9.09.
[5]楊敏,鄭杭生.西方社會福利制度的演變與啟示[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52(06):25-35.
[6]馬俊達,李文靜.論政府購買服務的社會治理功能及其實現(xiàn)路徑[J].社會建設,2015,2(06):24-31.
[7]周俊.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風險及其防范[J].中國行政管理,2010(06):13-18.
[8]王才章.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中政府與社會組織的關系——一個組織社會學的新制度主義視角[J].學術論壇,2016,39(03):62-66.
[9]李一寧,金世斌,吳國玖.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路徑選擇[J].中國行政管理,2015(02):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