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麗
懷二胎時,有人問我:“以后,你對兩個孩子是一碗水端平,還是會偏心?”我說:“會一碗水端平?!币驗榻o兩個寶寶平等的愛是必須的??!可“卸貨”后,我發(fā)現(xiàn)根本做不到。因為我沒有辦法完全平均地分配精力,也不能平等地滿足孩子們的要求。有時,哪怕我做到了相對平等,可孩子們依然不滿足。
直到有一天,閨蜜給我說了一句話,我才恍然大悟。
你越追求公平,孩子越覺得不公平
二孩家庭為啥矛盾多?無非“爭寵”二字:他有這個玩具,為啥我沒有?他可以去玩水,為啥我不可以?媽媽帶他外出吃飯,為啥不帶我?
類似的比較無窮無盡。兩個孩子不僅相互比較,更是錙銖必較。為了不讓孩子心理失衡,大部分家長都會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但是端著端著,你會發(fā)現(xiàn),哪怕買同樣的玩具、分同樣的零食、安排同樣的陪伴時間,孩子依然會爭吵,依然會用各種方式求證自己獲得的愛是不是沒有另一個獲得的愛多,投訴、告狀、哭喊、打鬧,此起彼伏。家長天天當“法官”,斷案、主持公道,結果,孩子間的矛盾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多了。
生下老二后不久,我就對老大有了愧疚之情,覺得老二的到來,減少了許多陪伴老大的時間。那時,老大常常抱著繪本,可憐巴巴地看著我:“媽媽,你有空給我講故事嗎?”而我因為要哄老二睡覺,不得不讓他“等一等”。我對鄰居說了我的愧疚,早有二孩的她安慰我:“現(xiàn)在你對老大愧疚,不要緊。過不了多久,你對老二也會愧疚的?!?/p>
果然,隨著老二慢慢長大,能夠自己玩耍、看繪本后,老大進入小學,需要我輔導功課。愛的天平又開始傾斜,只是角色對調(diào)了。這次,輪到老二可憐巴巴地抱著繪本來找我:“媽媽,你有空給我講故事嗎?”而我因為要輔導老大做作業(yè),不得不讓他“等一等”。
我努力調(diào)整,為了給孩子們平等的愛,我一、三、五陪老二,二、四、六陪老大,結果多出來的周日成了爭奪的焦點,兩個孩子大打出手。為了給孩子們平等的愛,我給他們買了同款不同色的玩具,結果他們都想要紅的,又干一架。吃一塹長一智,為消除矛盾,再買東西,我干脆買一模一樣的,結果他們還是會因為各種你想不到的理由爭執(zhí)不休。
我身心疲憊,不斷問自己:我越想做到公平,為什么孩子越認為不公平?直到有一天,閨蜜跟我說:“關系好的手足,其實不計較公平不公平;反倒是太計較公平了,才會讓他們的關系不好?!边@話有點拗口,但是細品之后,我如醍醐灌頂。
對待兩個孩子,我總是力求公平。我以為,只要平等地對待他們,他們就會相處融洽,卻忽視了由于年齡不同,他們的需求也不同。他們需要的是,自己的需求被看見被滿足,而不是被完全平等地對待。有時,越強調(diào)公平,孩子反而越計較,導致競爭加劇、矛盾叢生。
孩子要的是愛的公平,不是物的公平
想通了這一點,我有了解決“爭寵”問題的思路:消除競爭,捆綁利益,讓他們意識到彼此是盟友,團結一致獲獎賞,爭執(zhí)吵鬧遭損失。
日常生活中,我開始做出改變。
1.正義的偏心:按需要分配,差異化滿足
我不再強調(diào)公平,而是直接告訴他們:“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相對的合適?!币酝栽绮?,我給小哥倆分配同樣的分量?,F(xiàn)在,我會對老二說:“哥哥吃兩個包子,你吃一個。因為哥哥上學后中間沒有課間餐,而你在幼兒園,中間有點心吃。”解釋清楚后,出乎意料,老二沒有像往常那樣抱怨,說我給他少了。其實,一個包子他就能吃飽,再說到了幼兒園還有點心吃,這對他沒有什么傷害。
因為幼兒園放學比小學早,每次放學我都先接老二,帶他去公園玩一會兒,然后再接老大。我給老大解釋:“因為晚飯后我要輔導你寫作業(yè),所以我會先陪弟弟一會兒?!崩洗笮廊唤邮?,沒有抗議“你陪弟弟的時間太多了”。
小哥兒倆都想要媽媽的愛。而愛不是物品,無法精確衡量。我給他們一樣的愛,但不意味著我會給他們一模一樣的東西。我會根據(jù)實際情況,滿足他們的不同需要。這樣,他們得到的東西會不同、分量也可能不同,但愛是一樣的。我一再強調(diào),對他們的合理需要,媽媽都會看見,會重視,會滿足。
只要媽媽給的愛一樣,面對許多看似“不公平”的安排,他們都不再計較。
2.利益一體化:消除競爭關系,培養(yǎng)共贏意識
分配問題解決了,但矛盾沒有完全消除,因為矛盾的根源還在——都想贏得更多的關注。
“媽媽,哥哥打我!”
“不是,是弟弟搶了我的東西!”
“我沒有,我就是看了一下,哥哥就推我!”
“我沒推,我就是讓他走開而已!”
“你就有,就有就有!”
“我沒有,就沒有就沒有!”
……?……
要擱從前,我會擺事實、講道理,力求做個好“法官”。可清官難斷家務事,面對每天層出不窮的“官司”,“法官”有時也制止不了矛盾的激化。孩子爸看不過去,用男人的方式簡單地解決了問題:“好了,別吵了,要吵就別在一起玩,各回各的房間。”
好了,各回各的房間后,家里頓時清靜了。
兩個孩子待在各自的房間,寂寞難耐,原本推推搡搡的小事,就不計較了。再說,以前告狀,都是為了求關注,現(xiàn)在沒“觀眾”了,演給誰看呢?!競爭關系土崩瓦解,倆娃抱團取暖,相互打掩護,嫻熟地搞小動作。自以為瞞天過海蒙過了家長,倆人得意地躲在角落里笑成一團。這樣,家里雞飛狗跳的時候漸漸少了。孩子爸得意地揚揚眉毛:“無為而治。”
我很快學會了這招兒。小哥倆再發(fā)生矛盾,我學會了閉嘴,讓他們自己解決。老二畫花了老大的作業(yè),老大來投訴,我笑而不語。老大無奈,回去重新寫作業(yè)。老二自知理虧,給哥哥又端水又捶背。原本劍拔弩張的氣氛,在你來我往的互動中,不知不覺就消失了。而我要做的就是一頓猛夸,夸哥哥對弟弟的包容,夸弟弟對哥哥的崇拜。
久而久之,在我的夸獎聲中,小哥倆的感情越來越好。
后來我發(fā)現(xiàn),矛盾的產(chǎn)生,反而是培養(yǎng)感情的契機。只要家長處理得當,原本爭寵的孩子也能相親相愛。所以,家長不必糾結偏心不偏心,兄弟姐妹都是一路吵大的。好的關系不怕吵,越吵感情越好。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