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誠
現(xiàn)在的小孩子,吃飯時間成了他們顯示家庭權(quán)威地位的黃金時段。一瞅桌上沒自己中意的好菜,小嘴一嘟,不吃。爺爺奶奶只好捧著飯碗小心翼翼地請示:小祖宗,青菜也好吃,吃兩口試試?小祖宗只當這話是耳邊拂過的悠悠清風,兀自看著電視一言不發(fā),這就讓一眾“晚輩”們心里好一陣犯難,參不透小祖宗的高深意圖……
從前吃飯用的是八仙桌,自有一種威儀在,吃飯時好好吃飯,成為人生最基本的信條并足以影響孩子一生?,F(xiàn)代家庭餐桌西化,餐廳更是盡失禮儀氛圍,家教也便失去了一個重要場所,所謂“家長”的地位只好江河日下。從前,吃飯是有很多規(guī)矩的:吃飯要讓長者先上桌;兩人坐一個條凳,各占一端,要為對方留出足夠空間;手的活動范圍也不能太大,收放之間撞上鄰人之手,是極不禮貌的,更忌筷子探到人家的臉上去;一碗菜端上來,不能因自己喜歡吃就移到自家面前,而要小心翼翼地少量夾取;即便是夾菜時的動作,也有許多細節(jié)好講,如不可一筷入深處,夾取盡精華,也不可東挑西揀、上翻下挑,不可連續(xù)多次同夾一碗菜,也不可吃多次菜才進一口飯,更忌把一碗菜全部扒拉進自家碗中留給人家一個空空的碗底……總之,講的就是一個禮讓。這樣的餐桌上長大的孩子,常知為人考慮,好吃的東西會記著給家人留一點?,F(xiàn)在的小孩,看見桌上一碗好菜,便欣喜有加地拉到自家面前大吃,理直氣壯道“我喜歡吃就多吃一點”,卻不知人家也是喜歡吃的;見不愛吃的飯菜,就擺一副臉孔給人看,全然沒有進餐是家人集體活動的概念,真是令人惋惜。
怎么想起這些?是因近日在辦公室,男同事們聊天,感嘆自己的威信在家中受到嚴重威脅,在夫人面前是下級,在孩子面前貌似上級,其實是下下級。我說,如把家中孩子吃飯時的規(guī)矩教好,你的權(quán)威性就得到加強了。眾皆諾。
家中吃飯,規(guī)矩不如在外頭吃飯時多,然而理是相通的。當年在學校食堂,數(shù)千學生中午下課,隊伍排成長龍,龍尾者只能吃到剩湯殘羹。大家只好踩著鈴聲賽跑,只見人人手上揮舞著碗盤調(diào)羹向食堂沖鋒,如洪水出山,如萬馬奔騰,蔚為壯觀。校長見到,大為不悅,認為堂堂學子如此太失禮儀,便立下“在食堂中嚴禁跑步”的校規(guī)。兩日后,食堂學子們速度未減,只是改成了全員競走,殊為奇景。
文化是一件衣裳,套上后,人就不再混同于動物。正在消逝的餐桌禮儀會不會成為一種文化遺產(chǎn),很難說。然而這件事的另一個極端是某些飯局,座次、敬酒、說話、布菜、上茶、盛飯,無一處不嚴格而又微妙,無一處不蘊藏深厚學問,無三年五載于此間浸淫而不能參透。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其實治大國也如吃飯,就看人是如何去參悟了。
【選自《一飯一世界》】
●江蘇徐州 冬之寒薦
題圖 / 餐桌禮儀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