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懷興
曹丕《典論·論文》:
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
然則怎樣寫出好文章?從小學到中學、大學都學寫作,有多少大學生、研究生能寫出好文章啦?于是聶仁發(fā)教授通過多年調查研究,對文章有了規(guī)律性認識,就在本科生、研究生中開課教學,不斷完善,著成《漢語篇章基礎教程》(浙江大學出版社2021年11月版,以下簡稱《篇章》)。書中借鑒寫作學、閱讀學、篇章語言學等學科研究,采用結構主義語法分析之法剖析漢文篇章結構,探討不同文體的文脈與行文之法,揭示其組織規(guī)律,于是漢文本體研究、閱讀研究、寫作研究三元合一,互相發(fā)明,一以貫之,渾然天成,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漢文篇章學理論體系,可以有效幫助讀者提高文章分析、閱讀及寫作能力。
《篇章》從本體論角度講述漢文篇章性質,回答篇章是什么。強調指出,看一篇文章,既要看寫了什么,還要看怎樣寫的,此其字面意思是一層,提示將融閱讀、寫作、篇章為一篇的研究是另一層。講篇章三特征:1.功能特征,產(chǎn)生于文章寫作的目的性;2.結構特征,產(chǎn)生于作者認知表述的有序性;3.認知特征,產(chǎn)生于讀者理解過程中對情景的依賴性。并指出,篇章特征既是其研究的出發(fā)點,也是其研究的落腳點。只有搞清楚文章的篇章特征,才可能正確理解文意,把握篇章結構及其組織規(guī)律,也才能不斷提高文章閱讀與寫作能力。
隨后分篇章為四級結構單位:句子、句群、段落、篇,逐一論述,并為其后分章論述統(tǒng)一思想。
其下三章,依次剖析句群、段落、篇章的結構及其組織規(guī)律,示以文章閱讀與寫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具體點說,“句群”章通過實例研究,多角度講述句群內容——現(xiàn)實現(xiàn)象、心理認知和言語解說,指出各種內容的表達順序。如表達現(xiàn)實現(xiàn)象,通常遵循現(xiàn)實現(xiàn)象的自然順序,包括時間與空間;表達心理認知,通常遵循邏輯、心理順序,包括并列、因果及轉折;表達言語解說,其句間往往互相說明,包括換言、例說。隨后根據(jù)表達內容之差異,把句間關系分為三類:事理關系、認知關系、言說關系,分別處在現(xiàn)實、認知與言說層面,不僅同時存在,而且相輔相成。其后分別對這三類關系進行更深層的剖析,逐一說明其句間組織關系。這樣從大到小,由淺入深,層層剖析,在揭示句群組織規(guī)律的同時,也揭示出作者主觀反映客觀的認知表述規(guī)律。
“段落”章通過實例分析講述段落的組織,指出段落之間也存在事理關系、認知關系、言說關系,但又更進一步。事理關系反映事物存在、事件變化的表面關系,是感官直接感觸到的;認知關系是事物、事件的內在聯(lián)系,是思維的結果;言說關系是言語層面的說明與解釋。三種組織形式分別稱為事理結構、認知結構、言說結構。并且條分縷析,逐一分類解釋。如事理結構包括時間結構、空間結構、時空并用結構,指出它們分別適用于何種內容表達,以及相互之間是怎樣配合的,其機制何在。認知結構包括并列結構、因果結構、轉折結構、心理結構,分別反映作者不同思維成果中蘊含的邏輯關系。言說結構包括分合結構、例證結構、解說結構,分別是以詳述、概括、舉例或闡釋方式呈現(xiàn)的段落結構成分。
至于“篇章”章,也是從篇章結構研究入手,通過實例分析,闡述篇章組織規(guī)律及寫作技巧、規(guī)范等,后文將論及。
為了突出漢文篇章學特點,書中還與文章學研究做了對比。指出文章學視野廣,凡是與文章有關的,都可能關注;漢文篇章學更關注文章組織規(guī)律。文章學注重經(jīng)驗總結,經(jīng)驗性較強,系統(tǒng)性不夠;漢文篇章學更具針對性,理論性,系統(tǒng)性。這樣一比較,既有助讀者理解漢文篇章學研究范式,又可啟發(fā)讀者兼采文章學之長。
閱讀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與理解。誰的理解好一些?何以見得?據(jù)調查,即使有幾十年教齡的語文教師也說不清。由此說來,漢文閱讀看似一種普普通通的求知現(xiàn)象,實乃一門“暗藏玄機”的學問。因此,古來研究者甚眾。
在古代,講閱讀而最有名者當數(shù)宋代朱熹與清代唐彪。前者《朱子讀書法》,后者《讀書作文譜》,在教育史上均有深遠影響。在當代,閱讀學研究大盛,僅中國閱讀學研究會就有千余名會員,其中有高級職稱者數(shù)百名,閱讀學著作之多由此可見一斑。再看漢語里表示不同讀書方式的語詞,如“誦、讀、誦讀、背誦、朗誦、朗讀、熟讀、略讀、展讀、閱讀、悅讀、審讀、玩讀、精讀、泛讀、速讀、選讀、通讀、默讀、研讀”等,足見國人閱讀經(jīng)驗之豐富。但上述成績多源于經(jīng)驗,系統(tǒng)性不強,前瞻性不夠,所以哪些可用,怎樣用,仍需研究。例如,朱熹的閱讀學說中有沒有過時的?唐彪的閱讀學分類法的可行性多大?當前快速閱讀研究極少實證,其得失如何?怎樣讓悅讀“變現(xiàn)”?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困擾著閱讀學研究者。所幸《篇章》問世,雖然沒有對這些問題展開分析討論,但是其論述的系統(tǒng)性與前瞻性卻使它們不再成為問題。
宏觀地看,是書閱讀學研究成果主要是借用結構主義語法分析法分析文本展現(xiàn)的。也就是說,書中憑借結構主義語法分析之法對各類文章進行深入剖析之后,又條分縷析,歸納總結,從而揭示篇章組織規(guī)律,并建立起一個比較完備的漢文篇章學理論體系。這種研究將文章的思想脈絡、表達方式清晰地勾勒出來,所以在為閱讀學研究開辟新路子的同時,也解決了如何閱讀的問題。因為這種研究使讀者閱讀思路與決定文章脈絡的作者思想表述相契合,所以無須考論各種閱讀學主張之是非問題。例如,主張精讀者往往舉朱熹“每次只讀五十字,一連讀上二三百遍”之說為證,主張快速閱讀者卻不認可朱熹此說,但看上去都有理,怎么辦?當讀過《篇章》,兩相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上述兩種主張都停留在感性認識層面。
《篇章》靠著自己建立起的篇章學理論框架,較好地傳達了作者基于對篇章所做細致入微的觀察、分析與研究而形成的閱讀學思想??偫ㄆ溟喿x學研究特點,既是在“人學”關照下從事漢文閱讀研究,又是立足漢文閱讀研究充實“人學”。所以既能高屋建瓴,又能察微知著。例如,書中講篇章的情景性時指出,篇章所以具有情景依賴性,是因為篇章信息不完整,需要語境給予補充。明乎此,讀者要全面深入地獲取篇章信息,則必須將篇章與語境聯(lián)系起來,以求其“成竹”,并知其所以然。同時也指出,讀者個人經(jīng)驗與背景知識會聚焦自己關注的內容。這便又揭示了審美多樣性形成的基本原因。
據(jù)《篇章·后記》介紹,《篇章》原型名“基礎寫作教程”,為本科生開課,學校給予立項支持。后經(jīng)不斷修改,又作為研究生選修課,繼續(xù)更新完善,直至出版。是書凝聚著作者十年一劍的辛勤,探索出一條指導漢文寫作、引導篇章閱讀與研究的新路子。
在研究過程中,書中選取了二百多個單篇及片段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結構分析,考察其句與句、句群與句群、段落與段落、段落與篇章之間的結構關系;條分縷析,全面揭示其組織規(guī)律。其間重點對影響閱讀與寫作的因素進行考察分析,不僅突出了研究的致用性,同時也強化了研究的理論性。具體表現(xiàn)為從寫作目的與文章功能、認知表述與文章結構特征、環(huán)境與作者、語境與讀者、作者與讀者等不同角度考察分析文章與現(xiàn)實、現(xiàn)實與認識、語境與現(xiàn)實、文章與作者、文章與讀者之關系,使?jié)h文本體研究、閱讀研究與寫作研究相互依托、互相發(fā)明,互見彼此。下面僅就其“篇章”一章的論述舉例說明。
例如,這一章講篇章結構,先分為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后聯(lián)系實際分析闡發(fā)。指出前者多考慮文章表達效果,考慮讀者閱讀心理及其影響。明乎此,寫作時會多為讀者考慮,盡可能滿足讀者閱讀心理,因而也有利于讀者理解文章內容。后者與主題有關,是主題決定文章深層結構的語義成分及其關系。明乎此,寫作或閱讀就會自覺注意論據(jù)或事例對觀點或主題的支撐作用,注意論證或敘述過程中是否存在有違事理邏輯的現(xiàn)象。其后揭示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的對立統(tǒng)一之關系,證明好文章都是文與質的完美統(tǒng)一。
又如,聯(lián)系實際講起承轉合之法式,從古講到今。告訴讀者,古代文章家、文論家與現(xiàn)代作家都是怎樣安排文章起承轉合的。并指出,起承轉合契合讀者的閱讀心理,可運用于各類文章的宏觀結構,所以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表層結構形式。另外,起承轉合還可用于段落構造,因為段落的形成同樣有著作者與讀者的心理效應。
再如,論述文章開頭與結尾的性質、原則與方法,既有古代文章家的經(jīng)驗談,也有對現(xiàn)代寫作學界某些通行說法的審慎整合,還有作者自己的研究發(fā)現(xiàn),也都反映出其漢文本體研究、閱讀研究與寫作研究相互依托、互相發(fā)明,互見彼此的特點,就不多作介紹了。
對于寫作學著作中其他通行說法,《篇章》中也有其取舍原則。一旦發(fā)現(xiàn)可疑之處,則深入研究,提出一家之言。如對表達方式的分類,一般分為記敘、說明、議論、抒情與描寫五種,《篇章·表達》章中則大別為二:記敘、說明,因為它們同屬再現(xiàn)客觀世界。議論、抒情主要是表現(xiàn)自我?;蛘哒f,記敘、抒情偏重反映感性認識,說明、議論偏重反映理性認識。至于描寫,只是記敘中的慢鏡頭、放大鏡而已。這也體現(xiàn)了其漢文本體研究、閱讀研究與寫作研究相互依托、互相發(fā)明,互見彼此的基本特點。換個角度講,也是其漢文篇章學研究的基本要求。
從以上介紹的情況看,《篇章》雖以教材形式出現(xiàn),但別開生面,建立起一門漢文本體研究、閱讀研究與寫作研究互為依托、互相發(fā)明、互見彼此的指點漢文閱讀與寫作門徑的新學科——漢文篇章學。
(作者系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