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小鳳,梁 郁,張文強,李方卿,宋金毅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三明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福建 三明 365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臨床表現(xiàn)為腰痛,伴有或不伴有下肢疼痛麻木,嚴重者可表現(xiàn)為行走困難、大小便障礙和臥床不起,嚴重影響患者的功能活動和生活質量,目前仍被公認為難治性疾病之一[1]。體外沖擊波療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具有非侵入性、安全、高效、易于接受、費用低廉等優(yōu)勢,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各個領域,也逐步應用于LDH治療[2-3]。循經取穴治療LDH 是傳統(tǒng)中醫(yī)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4],具有疏經通絡、扶正祛邪、活血止痛之效。循經取穴體外沖擊波治療LDH,臨床僅有少數(shù)文獻報道[5-6]。筆者近年來采用循經取穴體外沖擊波治療血瘀型LDH 45 例,取得較滿意療效,現(xiàn)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7 月—2021 年6 月在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三明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疼痛科診治的血瘀型LDH 門診患者90 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5 例。2 組性別、年齡、體質量、病程及突出節(jié)段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 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2 組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對照組治療組例數(shù)45 45性別男29 27女16 18年齡/歲60±11 59±12體質量/kg 61±9 60±9病程/月12.1±4.2 12.9±3.9突出節(jié)段L4~L5 15 17 L5~S1 21 20 L4~L5合并L5~S1 9 8
1.2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腰椎間盤突出癥伴神經根病診療指南》[7]中LDH 診斷標準:①間歇反復發(fā)作性腰痛伴下肢放射痛;②受累棘突間及椎旁明顯壓痛;③腰椎活動受限;④神經根牽拉試驗陽性;⑤感覺障礙,肌力減退;⑥影像學檢查證實腰椎間盤突出存在。以上①~⑤項中存在任何2 項加第⑥項,即可診斷[8]。
1.3 中醫(yī)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9]辨為血瘀證,癥見:腰腿痛如刺,痛有定處,日輕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轉受限,痛處拒按,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脈弦緊或澀。
1.4 納入標準 ①年齡28~80 歲;②病程6 個月~2 年;③本研究取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接受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5 排除標準 ①具有手術指征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②合并嚴重發(fā)育性椎管狹窄或其他嚴重畸形者;③存在其他相關骨關節(jié)疾患,包括腰椎滑脫、腰椎結核、脊髓腫瘤等病變,或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者;④排除脊柱各部位骨折、黃韌帶肥厚、干性坐骨神經痛、梨狀肌損傷綜合征等病癥者;⑤患有嚴重心血管、呼吸系統(tǒng)、內分泌或肝腎疾病者;⑥有出血傾向的血液病者;⑦血栓形成者;⑧體表皮膚破損、潰爛或皮膚病者;⑨體質較弱患者,妊娠期、哺乳期的婦女;⑩精神病患者;?不愿加入本研究或中途退出者。
2.1 治療方法
2.1.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針刺治療?;颊吒┡P位,踝關節(jié)下墊腳枕,暴露疼痛部位,常規(guī)消毒,采用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吳江市云龍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規(guī)格:0.35 mm×75 mm、0.35 mm×50 mm、0.35 mm×40 mm)進行針刺。①主穴:取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穴位,包括雙側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患側秩邊、承扶、殷門、委陽、委中、承山、昆侖、環(huán)跳、陽陵泉;配穴:患側陰陵泉、三陰交、阿是穴。②操作方法: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采用0.35 mm×50 mm 針灸針斜深刺,得氣后用平補平瀉法,使局部有酸脹感、向下放射感等;秩邊、承扶、殷門、委陽、委中、承山、陰陵泉、三陰交、阿是穴采用0.35 mm×50 mm 針灸針直刺,得氣后用平補平瀉法,使局部有酸脹感、向下放射感等;環(huán)跳穴采用0.35 mm×75 mm 針灸針直刺,得氣后用平補平瀉法,使局部有酸脹、向下放射感等;昆侖穴采用0.35 mm×40 mm 針灸針直刺,得氣后用平補平瀉法,使局部有酸脹感等。以上穴位針刺后均留針30 min。
2.1.2 治療組 采用循經取穴體外沖擊波沖擊療法。采用放散式體外沖擊波治療系統(tǒng)(瑞士Electro Medical Systems 公司,型號:Swiss DolorClast),選用高能量手柄,15 mm 探頭,頻率10~15 Hz,治療壓力1.0~2.5 bar,其體位、選穴同對照組,自上而下治療;治療穴位涂抹耦合劑,點打為主,范圍可由點及面,來回平移或圈打;先選擇較低的壓力,再根據(jù)患者耐受力及病情程度調整頻率和治療壓力,使局部有酸脹感、向下放射感。每穴位沖擊200 次,每次持續(xù)約20~30 min。
2 組療程均為15 d,對照組每天治療1 次,治療組5 d 治療1 次。
2.2 觀察指標與方法
2.2.1 腰部疼痛程度 采用數(shù)字等級評定量表(NRS)[10]評價。用標有0~10 數(shù)字刻度尺子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程度,0 為無痛,10 為最劇烈疼痛,4 以下為輕度痛(不影響睡眠),4~7 為中度痛,7 以上為重度痛(導致不能睡眠或從睡眠中痛醒)。由患者根據(jù)自己疼痛程度在尺子對應位置上標出。
2.2.2 腰椎功能 采用日本骨科協(xié)會(JOA)量表[11]評分,從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常活動受限度、膀胱功能4 個方面評定。JOA 總評分最高為29 分,最低為0 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腰椎功能改善越明顯。
以上指標均在治療前、治療結束時及治療后1 個月評定。
2.2.3 療效判定標準 治療后1 個月根據(jù)改良MacNab 分級標準[12]判定,①優(yōu):患者無癥狀體征,能夠正常工作、活動;②良:存在輕微癥狀,活動稍受限制,不影響工作、生活;③可:癥狀減輕,活動受限,尚不能工作;④差:治療前后無差別,甚至加重。
2.2.4 不良反應 記錄2 組治療過程中發(fā)生的不良反應,如治療時疼痛不能忍受、局部腫脹、局部淤紫等。
2.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屬正態(tài)分布的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
3.1 2 組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2 組療效比較(n,%)
3.2 2 組治療前后NRS、JOA 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2 組治療前后NRS、JOA 評分比較(±s) 分
表3 2 組治療前后NRS、JOA 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對照組治療組例數(shù)45 45時間治療前治療結束時治療后1個月治療前治療結束時治療后1個月NRS評分7.4±1.4 3.1±1.11)2.4±1.41)7.5±1.4 2.2±1.01)2)1.8±1.01)2)JOA評分12.9±2.8 21.8±3.61)24.9±2.21)12.8±2.7 24.3±2.81)2)26.9±1.61)2)
3.3 2 組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期間2 組均有一些輕微的不良反應,均予及時處理。見表4。
表4 2 組不良反應比較(n,%)
ESWT 具有組織修復重建、組織粘連松解、血管擴張和再生、鎮(zhèn)痛及神經末梢封閉、高密度組織裂解、控制炎癥及抗感染等生物學作用[13]。循經取穴沖擊波治療是在ESWT 的基礎上融入經絡理論,即使病變部位得以修復和重塑,又將ESWT 作為一種新的人體腧穴刺激方式,可通經活絡以運行氣血,感應傳導。LDH 屬中醫(yī)學“痹痛”“腰痛”范疇,常因平素肝腎氣血虧虛,逢外力刺激,氣血運行受阻,加之外感風寒濕邪,致經脈閉塞、瘀血阻滯,引發(fā)腰腿疼痛、筋骨損傷[14],治療以行氣活血、通經活絡止痛為法。本研究中LDH 證屬血瘀證,其所表現(xiàn)出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或壓痛點多與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循行路線相吻合,故本研究的治療取穴遵循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循行路線,選取了雙側L2~L5椎體對應的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患側的秩邊、承扶、殷門、委陽、委中、承山、昆侖、環(huán)跳、陽陵泉為主穴。李佳和彭銳[15]認為同取足太陰脾經與足少陰腎經穴位,是從先天、后天之本鞏固療效的重要方法;取脾、腎經之原穴太白、太溪,加上調理脾、腎的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治療過程中,治療組治療初始壓力為1.0 bar,如患者耐受程度好,逐漸增加壓力至2.5 bar。如疼痛部位局限而程度輕,則以低壓力點打為主;如局部肌肉緊張度高、疼痛部位深而廣、沖擊腧穴時酸脹感和(或)向下放射感明顯,則適當升高壓力,擴大沖擊面積,必要時增加沖擊次數(shù),做到強度、深度、區(qū)域可調。本研究利用ESWT 的機械效應、空化效應及熱效應等特性[13],將ESWT 的能量傳遞至經絡穴位中,產生相應的生物學效應,從而起到消腫止痛、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功效,以減輕癥狀,改善腰椎功能,為血瘀型LDH 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治療后2 組均取得良好療效;但在治療結束時及治療后1 個月,治療組NRS評分低于對照組,JOA 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在腰部疼痛程度的緩解及腰椎功能的改善上,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2 組均未發(fā)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但本研究因隨訪時間短,釆集病例少,故其遠期療效尚需進一步的觀察。綜上所述,循經取穴體外沖擊波治療可明顯減輕血瘀型LDH 癥狀,改善腰椎功能,與常規(guī)針灸治療療效相當,且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