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艷,王文榮,唐朝宏,陳 鑒,柯 曉,胡光宏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3)
隆起糜爛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REG)又稱為疣狀胃炎,病情反復,較難治愈,有研究表明本病發(fā)病率較高,具有高度癌變傾向[1-2]。目前REG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西藥療效不理想,而中藥基于多成分、多靶點、多通路的治療特點,更具有優(yōu)勢。REG 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主要表現(xiàn)為胃痛、胃脹、反酸、噯氣、食少納呆、惡心欲嘔等,中醫(yī)學將其歸于“胃痛”“痞滿”“反酸”“嘈雜”等范疇??聲缘龋?]選擇333 例REG 患者進行中醫(yī)臨床證候學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本病病機與脾虛、濕熱、血瘀關系密切,實證以脾胃濕熱型多見。清化散瘀飲是在國醫(yī)大師楊春波治療脾胃濕熱型脾胃病的經(jīng)驗方清化飲的基礎上化裁而來,近年來,筆者采用清化散瘀飲治療脾胃濕熱型REG 患者30 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 年,上海)》[4]中REG 的診斷:胃鏡黏膜上見單個或多個直徑5~10 mm 的疣狀、膨大皺襞狀或丘疹樣隆起,頂部黏膜缺損或呈臍樣凹陷,中央伴有糜爛。
1.2 中醫(yī)辨證標準 參照《慢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5]辨為脾胃濕熱證。主癥:①脘腹痞滿或疼痛;②身體困重;③大便黏滯或溏滯。次癥:①食少納呆;②口苦;③口臭;④精神困倦。舌脈:①舌質(zhì)紅,苔黃膩;②脈滑或數(shù)。證候診斷:具備主癥2 項,次癥2 項,符合舌脈。
1.3 納入標準 ①年齡18~75 歲;②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能配合行相關檢查及治療者。
1.4 排除標準 ①備孕、妊娠者及哺乳期婦女;②伴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者;③合并有嚴重的心、腦、肝、腎、內(nèi)分泌、血液等原發(fā)性、代謝性、系統(tǒng)性疾病者;④精神障礙或無法配合本研究者;⑤對受試藥物成分過敏者;⑥目前正在接受其他藥物治療者。
1.5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2 年4 月在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yī)院脾胃病科門診辨證為脾胃濕熱型REG 患者64 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2 例。治療期間,觀察組因服藥依從性差脫落2 例,對照組因失訪脫落2 例。2 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方案經(jīng)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批號:SPHFJP-K2019022-02)。
表1 2 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2 組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例數(shù)30 30男18 14女12 16年齡/歲47.93±10.09 53.13±10.10病程/年2.55±1.07 2.67±0.97
2.1 治療方法
2.1.1 觀察組 口服清化散瘀飲,方藥組成:茵陳10 g,黃連3 g,莪術6 g,連翹9 g,煅牡蠣30 g,厚樸6 g,佩蘭10 g,白豆蔻4.5 g,白扁豆12 g,薏苡仁15 g,赤芍10 g,生姜3 g。中藥由本院中藥房代煎,每日1 劑2 袋,1 袋200 mL,每次1 袋,早晚飯前半小時溫服。療程3 個月。
2.1.2 對照組 予西藥口服:艾司奧美拉唑鎂腸溶膠囊(廣東東陽光藥業(yè)有限公司),每次20 mg,每日1 次;瑞巴派特片(浙江大冢制藥有限公司),每次100 mg,每日3 次。療程3 個月。
2.2 觀察指標
2.2.1 中醫(y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慢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5],對脘腹痞滿或疼痛、身體困重、大便黏滯或溏滯、食少納呆、口苦、口臭、精神困倦進行中醫(yī)證候積分評定,所有癥狀均分為無、輕、中、重度4 個等級。脘腹痞滿或疼痛、身體困重、大便黏滯或溏滯為主癥,分別計0、2、4、6 分;其余為次證,分別計0、1、2、3 分。①痊愈:主要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shù)≥95%;②顯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shù)<95%;③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好轉,30%≤療效指數(shù)<70%;④無效:主要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療效指數(shù)<30%。
2.2.2 胃鏡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1·天津)》[6],①痊愈:隆起糜爛較治療前消失,炎癥好轉達輕度;②顯效:隆起糜爛較治療前減少≥2/3,炎癥好轉;③有效:隆起糜爛較治療前減少1/3~2/3,炎癥有減輕;④無效:隆起糜爛較治療前減少<1/3 或增多。
2.2.3 胃黏膜白細胞介素-8(IL-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0(IL-10)水平測定 治療前于隆起糜爛處鉗取3 塊胃黏膜并拍照留底以便治療后在原部位活檢,治療后在相同部位取3塊,分別用預冷的磷酸鹽緩沖生理鹽水(PBS)沖洗,去除殘留血液后將其剪碎加入預冷的PBS 于勻漿器中充分研磨,將勻漿液離心后取上清液備用。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嚴格按照IL-8、TNF-α、IL-10 試劑盒(福州貝爾曼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說明書操作。
2.2.4 安全性指標 2 組均于治療前后行三大常規(guī)、肝腎功能及心電圖檢查,觀察并記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2.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 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以(±s)表示,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M(Q1,Q3)]表示,采用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3.1 2 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2 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3.2 2 組胃鏡療效比較 見表3。
表3 2 組胃鏡療效比較
3.3 2 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見表4。
表4 2 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M(Q1,Q3)]
3.4 2 組治療前后胃黏膜IL-8、TNF-α、IL-10 水平比較 見表5。
表5 2 組治療前后胃黏膜IL-8、TNF-α、IL-10 水平比較(±s) pg/g
表5 2 組治療前后胃黏膜IL-8、TNF-α、IL-10 水平比較(±s) pg/g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例數(shù)30 3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IL-8 922.77±75.93 834.25±86.801)913.56±77.90 770.03±81.481)2)TNF-α 689.75±88.30 628.68±99.151)690.60±87.71 574.30±98.371)2)IL-10 4 343.59±858.89 3 776.65±789.471)4 384.32±486.54 3 204.17±472.321)2)
3.5 安全性觀察 2 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三大常規(guī)、肝腎功能及心電圖無異常變化。
REG 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胃炎,主要通過胃鏡手段檢查,其發(fā)病機制復雜,至今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其發(fā)病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高胃酸分泌、免疫因素、變態(tài)反應等有關[7]。因此,西醫(yī)治療多以抗Hp 感染、抑酸護胃等藥物治療及胃鏡下介入治療為主,但仍面臨著復發(fā)率高、胃鏡下治療存在相關毒副作用等不足,整體療效難以令人滿意。
中醫(yī)學具有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標本兼治等獨特優(yōu)勢,在REG 治療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清化飲乃國醫(yī)大師楊春波所創(chuàng),作為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經(jīng)驗方應用已30 余年,每獲良效[8-9],全方由茵陳、黃連、白扁豆、佩蘭、白豆蔻、薏苡仁、厚樸、赤芍組成[10]。脾胃濕熱型REG 既有慢性胃炎的共性又有其特性,濕熱之邪久聚成痰,凝滯于胃脘,日久化瘀入絡,發(fā)為隆起,故從胃鏡象下分析,其局部又兼夾痰瘀互結。因此,本研究認為治療本病應當注重辨病與辨證、整體與局部辨證相結合,在治則上注重清熱化濕,兼顧化瘀軟堅,所以,清化散瘀飲在清化飲基礎上加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莪術、連翹、煅牡蠣而成。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療效、胃鏡療效的總有效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脘腹痞滿或疼痛、身體困重、口臭、精神困倦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清化散瘀飲有利于改善脾胃濕熱型REG 患者的臨床癥狀及胃黏膜損害程度。
有研究發(fā)現(xiàn)炎癥因子在REG 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關鍵作用[11]。IL-8 和TNF-α 是促炎細胞因子中2 個重要成員,能促進和影響炎癥反應,且與胃癌的發(fā)病密切相關[12-13]。IL-10 作為一種重要的細胞因子免疫調(diào)節(jié)劑,最初被稱為細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CSIF),具有很強的免疫抑制活性及抗炎作用,能抑制IL-6、IL-8、TNF-α、IL-1β 等促炎細胞因子的產(chǎn)生及釋放[14]。當胃黏膜受到刺激后,促發(fā)IL-8、TNF-α 分泌增多,IL-10 反應性升高以抑制炎癥反應,并促進胃黏膜恢復,同時抑制IL-8、TNF-α 分泌以防胃黏膜被促炎因子進一步損傷。促炎因子與抗炎因子二者相互影響,形成一個復雜的促炎-抗炎細胞因子網(wǎng)絡,不僅決定胃黏膜炎癥反應持續(xù)的時間及強度,同時也激發(fā)其他細胞因子大量釋放,導致胃黏膜細胞持續(xù)損傷、修復、增生、腸化甚至發(fā)生癌變[15]。本研究結果提示:治療后2 組胃黏膜IL-8、TNF-α、IL-10 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可見2 種治療方案皆能起到減輕胃黏膜炎癥作用;但觀察組治療后胃黏膜IL-8、TNF-α、IL-10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清化散瘀飲的炎癥抑制作用更強,更能促進胃黏膜的修復,從而減少胃黏膜的萎縮及炎癌轉化的可能。
綜上所述,清化散瘀飲治療脾胃濕熱型REG患者的療效確切,有利于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胃黏膜損傷,并能下調(diào)胃黏膜IL-8、TNF-α、IL-10 水平,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及發(fā)展前景。但本研究存在樣本量較小、病例來源單一、缺乏大樣本的隨機平行對照試驗等缺陷,且僅限于短期療效,缺乏遠期療效觀察,故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