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城關初級中學 楊愛瑛
從本質上來說,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與黨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一脈相承的,是融合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來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要求。在初中這個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開始萌芽的階段,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化的道德與法治教育,能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規(guī)范其行為方式,并從根本上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進行塑造。下面,本文將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現狀及對策進行研究與分析。
道德與法治課程總體上屬于社會科學范疇,社會科學的教學依賴于體驗式、互動式、探索式的學習活動,強調以學生個人的感悟和體驗來滲透道德與法治觀念。但是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的教學方式以理論知識的講述為主,仍以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為教學首要目標。在這種教學理念的驅動下,死記硬背與持續(xù)刷題成了學生主要的學習活動,考試分數成為學生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指標,而學生的實踐能力,特別是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和問題處理能力卻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作為一門社會科學類學科,實踐性與互動性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特征。但是受制于傳統(tǒng)教育理念,以及學校教學中班級授課模式的限制,使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多以結論性知識的灌輸為主,缺乏與生活實際的結合。加之許多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認知就是聽聽背背,學生之間關于學習經驗的探討非常有限,在實際生活中也缺乏調動已有知識來指導自己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這就導致目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偏重課堂教學,而脫離社會生活的實際。
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依賴教材,在課堂教學中多以照本宣科、照搬照抄為主。這種教學方式淡化了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的實踐性,也容易導致課堂內容變得枯燥乏味,失去其對學生的吸引力。過于依賴教材的結果容易使教學陷入僵化、機械化的境地,導致教學活動只關注結果,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與過程,忽視了感性體驗對學生知識獲取、素養(yǎng)提升的影響。道德與法治課程屬于德育范疇,學生的情感體驗、人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塑造都是其教學內容,而知識教學為主的教學方式勢必會壓縮德育的空間,進而有礙其學科價值的發(fā)揮。這就容易導致初中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的教育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無論是從初中生的認知規(guī)律分析,還是結合道德與法治的學科特點,單純靠課堂理論教學想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是行不通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增加實踐性環(huán)節(jié),給予學生探究式的學習體驗,目的是幫助學生在理論知識與現實場景中找到立足點與平衡點。這樣才能將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指向現實生活,而非指向考試成績。初中教學階段是養(yǎng)成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教師要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運用現代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加強對學生的教育。新時期不斷推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學習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從傳統(tǒng)的“傳授性”教育轉變?yōu)椤皢⒚尚?、互動性”教育,這就需要教師必須更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了解他們目前的思維方式、思考角度,思考如何將知識和情感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處于一個可以理解和應用的位置。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多媒體環(huán)境來創(chuàng)新教育觀念,提高現代教學能力,改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傳統(tǒng)“你說我聽”的機械關系。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生活技能,加強學生的情感教育。教師通過創(chuàng)造學生能不斷融入現實生活的教學條件,使他們能發(fā)展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處于自己所傾向于選擇的位置,這也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參與道德法治課堂的積極性,對德育課堂的改革發(fā)展也有著重要意義,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七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第三單元“師長情誼”中講到了“愛在家人間”這一話題,這是從家庭關系層面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在講到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家庭環(huán)境對學生發(fā)揮教育作用,比如,給學生布置實踐作業(yè),為家人親手制作一份生日禮物,或者與家人進行一次敞開心扉的深談等。借助這種實踐性活動的目的在于增強學生與家人之間的情感互動,加深雙方對彼此的理解,讓學生明白自己在家庭生活中不應始終保持被動,也要積極參與家庭情感的溝通以及和諧家庭關系的建設中。這種看似簡單的操作恰恰能延伸課堂教學的作用,使學生真正將課堂中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中,突破知識灌輸與口舌說教方式的局限,強化課堂教學的影響力。除此之外,通過學生制作的不同的禮物,教師能了解到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角度,進一步與學生加強溝通。同時,在學生制作生日禮物的過程中,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生活技能會得到提高,學生的情感和態(tài)度會得到表達。如此一來,學生的體驗感和能力都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在內容設置方面增加了許多經典案例,對理論知識的講述具有很好的輔助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教學手段要更加靈活,不僅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也要善于從生活周邊挖掘真實案例。從教材提供的案例,從學生熟悉的環(huán)境入手找尋真實的事例,更能增強學生的代入感。案例教學能給學生帶來更直觀的感受,能讓學生在學習中真實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在案例學習中不斷提升自我認知與警醒,從而促進學生觸類旁通,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善用案例時需要注意以學生的身份來思考該課題,從而整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了提高青年教師的教育水平,促進他們的專業(yè)成長,教師要關注在道德和守法課堂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細節(jié)處理中發(fā)展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利用他們的求知心理,讓學生可以對教師的工作教學作出反應,并得出對自己的不同認識。而綜合探究在品德法治教學中也同樣有著重要意義,課堂工作應該滿足于學生的實際生活、道德教育與接受能力,而教師則要提高課堂的教育水準,要將作為課堂工作教學的內容重點教授給學生。教育中知識、政治、品德與法律制度之間的協(xié)調關系,可以讓年輕教師進一步增強對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案例教育的重要意義,而通過科普道德方法與法律規(guī)定下的理解課程,教學方法進一步增強。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并提供學生盡可能真實的教學條件,以發(fā)揮自己的引領功能,推動學生的綜合發(fā)展。這種教學方法,不但可以幫助學生逐步走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價值學習,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得到差異化發(fā)展,也體現了新課標中的素質育人思想和因材施教理念。教師要根據自身過去在教育教學方面的工作,通過教輔工具對教材進行全方位剖析,并根據具體例子講解知識,而不僅僅簡單地給學生介紹教材。從而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在具有最廣泛教育經驗和豐富學習經歷的教師身上找到了教師工作與學習環(huán)境之間的差異,這對年輕教師不斷提升教學水平是很重要的。
比如,初中教師在上“珍視生命”一課時,首先教師在課堂導入話題:“大家如何看待生命的?”從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之后教師再基于教材所學延伸生活中真實的案例,教師舉例:“小李由于升學壓力很大,再加上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困難,致使小李生活態(tài)度一直處于低迷狀態(tài),甚至有過輕生的想法,但是最終經過心理疏導,小李慢慢走向生活正規(guī),這個故事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海倫凱勒一歲多就因發(fā)燒而導致眼睛失明,耳朵失聰,最后嘴巴也不能說話。就是這樣一個自一歲就開始與世界隔離的人,她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熱愛生活,幫助其他的殘疾人,寫下《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樣廣為流傳的著作。這個故事又告訴我們什么?”之后教師要求學習小組在組內進行討論,并將討論心得在課堂展示。通過這樣的真實生活案例,告訴學生珍視生命的重要性。再如,教師通過學生進行舉例,來進一步挖掘生活中真實的有關《珍視生命》的案例,在學習小組中,教師要求組內每一名學生都必須在課堂上說出自己對本組內舉例的感想與看法,通過在課堂的交流與探究,來提升學生進一步的認知。再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進行七年級上冊“讓友誼之樹長青”這一課時的教學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話題“大家是如何看待友誼的?”“什么樣的關系才是真正的友誼呢?”從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之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再基于教材所學延伸到生活中的真實的案例。教師可以舉俞伯牙與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例子,亦可舉馬克思與恩格斯之間互幫互助,互相成就的友誼故事。在教師舉完例子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與好友的故事。通過這樣真實的案例,告訴學生友誼的可貴。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就友誼這一話題進行討論,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友誼的理解。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是學科內容的具體反映,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所以單從教材文本來看是缺乏情感因素的。而情感教育本身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不能一味采取對教材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要以感性內容豐富課堂教學,也要善于從教材中挖掘情感的啟發(fā)點。否則課堂教學只會是理論化知識的“滿堂灌”,學生很容易覺得枯燥無味而喪失學習興趣,師生之間也更難達到情感共融?;趯W生自身過去學習經驗的學習往往是孤立的零散知識,這個知識是由慣性在學生大腦皮層中累積的第一層記憶。但是,只有學生深刻理解和學習,在復雜的生活中活用道德和法治的知識,才能達成教育目標。在深度學習中,要將新的教育和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以基于現有的結構來確立新的知識水平為重點。為了建立綜合性的基礎教育體系,為了活用學生所學的概念,教師可以在教育的框架下,讓學生在理解、區(qū)分民事、行政、刑事犯罪的框架中,鞏固舊知識,吸收新知識。為了加深學生對國家法律的理解,教師可以率領學生開展一連串的教學主題活動,如“犯罪的原因”“犯罪行為”“青少年犯罪預防措施”等問題,講義可以圍繞“犯罪的特征和懲戒類型”展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思情感訴求,加深智力的記憶。這樣的教育模式應該在整個學年里由教師和學生共同開發(fā)和補充,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合作來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幫助他們理解我國法律的基本規(guī)定,增強其關鍵學習能力,培養(yǎng)法治意識,使學生成長為高素質的人才,具備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這對他們之后接受更高階段的教育和學習至關重要,讓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和扎實的法律知識儲備助力他們成才。
在九年級上冊教材中,第四單元的主題為“和諧與夢想”,講述了我國民族團結、共謀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在講到“中國人中國夢”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講述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從一窮二白發(fā)展至如今繁榮富強局面的偉大歷程,激發(fā)學生的民族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講解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在集體中成長”的相關知識時,比之靠理論說教來告訴學生處理個人與集體關系的道理,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與集體活動,比如,以小組為單位的趣味運動會等,讓學生在與集體的相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集體力量的感染。再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進行八年級上冊“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這一課時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講完了課本上的我國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后,可以讓學生聯系一下自己生活中潛藏的規(guī)則,讓學生以小組為形式進行討論,從而讓學生對社會上所存在的規(guī)則有一個大概的認識,在這節(jié)課的結尾,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假如這個世界沒有規(guī)則,社會會變成什么樣?”以這樣的發(fā)問,可以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去想象一個沒有規(guī)則的社會會如何運轉。除此之外,通過思考和想象,學生能明白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一個沒有規(guī)則的社會是難以運轉的。進而讓學生明白規(guī)則的重要性。教師還可以在課程的結尾讓學生去試著給自己身處的寢室、班級、家庭制定規(guī)則。并讓學生觀察規(guī)則制定前后的區(qū)別。在這樣潛移默化的觀察和思考下,學生就會對規(guī)則持有一種敬畏之心。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但是這種重視只有在科學的教學方法的轉換下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法,以發(fā)展性的視角看待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以更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滲透道德與法治知識,確保教學成果能惠及學生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