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鋒
7月2日,臺風“暹芭”在廣東電白登陸的時候,“追風”愛好者蘇鏑坷和同伴小王駕駛著載有測站和風速計的車5次進入臺風中心,獲得了臺風中心的氣壓、風速、濕度等寶貴數據。
發(fā)現臺風“暹芭”數據異常,決定追蹤
7月2日15時前后,今年第3號臺風“暹芭”在廣東電白縣登陸。由于受到臺風的正面襲擊,7月1日至3日,海南島、廣東中西部和南部沿海、福建東部、廣西東部和南部等地陸續(xù)出現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累計降水量超過250毫米的站點達到了268個。此次“暹芭”登陸前后還誘發(fā)了至少3個龍卷風。
在“暹芭”2日登陸的關鍵時期,00后追風愛好者蘇鏑坷和同伴小王駕駛著載有測站和風速計的車輛不斷往返電白、茂名、博賀等地,5次穿越臺風眼,獲得了臺風中心的氣壓、風速、濕度等數據,甚至拍攝到太陽露臉等珍貴視頻資料。
蘇鏑坷是個00后,祖籍四川成都,在浙江長大。他從小就對強對流天氣感興趣,小學開始自學氣象知識,探索風暴的奧秘。2019年考上中國傳媒大學,學習攝影專業(yè)。他從2018年夏天開始“追風”,到去年已經追蹤了100多個風暴,行程2萬多公里,足跡遍及北京、河北、山西、江蘇、浙江、上海、內蒙古、黑龍江等地。
“中國氣象愛好者”組織的小王也是一名00后中國“追風者”,他和蘇鏑坷發(fā)現,“暹芭”的核心云團在6月30日晚上和7月1日白天出現迅速爆發(fā),然后逐漸構建臺風眼,增長的速度比較快。根據天氣預報,“暹芭”可能于7月2日下午在廣東電白附近登陸,所以他們緊急決定進行追蹤。
穿越5次臺風眼,檢測數據得來不易
7月1日晚,他和小王一起從杭州飛到湛江,隨身帶了很多裝備,包括傳感器、風速計和好幾臺拍攝設備,一路上都是自費。第二天一早,他們和當地的一個“追風”愛好者在車頂部署好測量站和儀器,然后向東方的臺風登陸地進發(fā),尋找合適的機會進入臺風的眼墻和風眼。
氣象專家判定臺風登陸是以它的幾何中心上岸以及風場來判斷,實際上,臺風眼是一個圓形結構,它的幾何中心還在海上時,臺風眼可能已經到岸上了。他們在2日那天上午10∶00左右出發(fā),10∶45左右第一次進入臺風眼,到將近19點的時候,一共穿越了5次。
蘇鏑坷和小王來回穿越并非出于好玩,主要是因為穿越時需要做的工作太多,一次完不成,“我們需要測臺風眼內不同區(qū)域和臺風眼外的數據,通過它們才能判斷臺風登陸時的準確強度,后期還需要對不同的數據進行嚴謹分析和校正?!?/p>
蘇鏑坷和小王認為,中國的“追風”活動處于開始階段,在“追風”策略和數據測量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他認為追風時進行數據測量很有必要,他們做的氣象數據分析也很專業(yè),對我國的防災減災等氣象事業(yè)的發(fā)展有幫助。
(摘自《揚子晚報》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