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鑄東 吳 雅
(1.上海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0234;2.格拉斯哥大學 教育學院,英國 格拉斯哥)
岳西縣地處皖西南大別山腹地,是安慶市下轄縣,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漢語方言卷》[1],其地處懷岳贛語與江淮官話的交界處。學界對岳西方言的探討發(fā)軔于儲誠志[2]對岳西縣衙前話音系的描寫及方言區(qū)劃分,儲澤祥[3]繼而編寫了基于衙前話的方言志,對衙前話進行了全面的描寫,最近徐建[4]則提出將懷岳贛語歸入黃孝片江淮官話的見解。為行文方便,文章據前人所述,將岳西方言分為原懷岳贛語的衙前話(分布于天堂、溫泉、響腸、來榜、青天、中關、五河等鄉(xiāng)鎮(zhèn))、店前話(分布于店前、白帽、古坊、河圖等與太湖相鄰的鄉(xiāng)鎮(zhèn)),以及傳統(tǒng)劃分上的江淮官話(分布于黃尾、頭陀、主簿、姚河、包家等鄉(xiāng)鎮(zhèn))來探討。
在岳西方言的語法方面,除《岳西方言志》的系統(tǒng)描寫外,多著眼于具體語法現象的描寫和對比:李金陵[5]對比了皖西潛懷十縣方言與普通話的語法差異,儲澤祥[6]、馮駿[7]討論了岳西方言的體貌系統(tǒng),黃拾全[8]探討了岳西方言中重疊式表主觀量的現象,吳劍鋒[9]描寫了岳西方言中的復數標記,崔帥[10]描寫了“X人子”結構,以上文獻對岳西方言具體語法現象的描寫和分析為研究提供了參考和模范。文章將以方言例句為基礎,對岳西方言中的一類表達模糊時間的成分進行描寫,進而嘗試分析其來源并與漢語普通話進行比照,并探討其類型學意義。
模糊既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語言本身的一種性質。姚鴻琨[11]的研究概述中引用了各家的解釋:趙元任指出“一個符號的對象的邊界狀況不清楚,就說它是模糊的”;石安石則認為“模糊語義的本質是邊界不明”。可見,語義邊界是否明確可以作為語言符號是否模糊的判斷依據。漢語中,有“不久”“將來”“遲早”等這類表示模糊時間的詞匯,在表示模糊時間概念時是單獨存在的,目前學界有稱該類詞為“模糊時間詞”[12]。這類詞匯不必且不能依附于表示時間點或時間段的詞語上,比如“*七點不久”“*十點馬上”“*上午接著”,其表示的模糊時間往往有語境或預設作為參照時間,而不是以某個具體的詞匯作為參照時間。此外,也有一類需要依附于具體詞匯上才能實現其表示模糊時間的作用的成分,這些成分一般是概數助詞。用于表示時間時,會改變其所依附單位本身的語義邊界,使其本身的語義邊界變得模糊。如:
(1)12時許,登陸部隊乘70余艘登陸艇從高島、雀兒岙、頭門山島起航……(CCL語料庫,《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史要》)
(2)六月二十三日,又從張建剛的同學耿某那里得知:四月四日,晚七點五十分左右……(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計算語言學研究室語料庫,《他們,在高等學府與牢門之間》)
(3)沖水時應使采苗池的各個部位能全面沖到,特別是上午9點前后……(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計算語言學研究室語料庫,《海藻養(yǎng)殖》)
如上三例中的“許”“左右”“前后”,在岳西方言中也特有一類功能相似的成分,需要依附于表示時間的詞匯上,才能實現其表示模糊時間的作用。
岳西方言中特有的這一類模糊時間標記有“些”“跟”“半”“邊下/邊上”“往里”。
“些”/·?iε/:一般置于“中時”“下晝”“擦黑”等表示一天中的某些時間段的名詞后面,表示與這個時間相關的一個稍晚或更加模糊的時間概念;也可以與“十點”“九點”等整點時間組合,功能與普通話中的“許”相似:
(4)a.佢昨日下晝些才到縣城。(他昨天下午晚些時候才到縣城。)
b.佢昨日下晝些到縣城的。(他昨天下午晚些時候到縣城的。)
(5) a.佢中時來的。(他中午來的。)/b.佢中時些才來。(他中午才來。)
(6)高速堵車,我昨日六點些才到縣里。(高速堵車,我昨天六點左右才到縣城。)
“些”對于時間的表達影響有二。一是其附著于表示時間的詞語后,語義上起到改變時間賦值的作用,如例(4)中,“下晝”原本是指“下午”這一時間段,“下晝些”則是指“下午稍晚時候”;例(6)中,“六點”是一個較為精確的時間,“六點些”則指“六點左右”,與“六時許”相似。 “些”在與“上晝”“下晝”“中時”等表示一天內的時間段的詞語聯用時,一般指該時間段內稍晚的那一部分時間、甚至更晚的時間(如“中時些”也可以指下午剛開始的時候,只是相較于“中午”更晚),而在“六點”“五點半”等較為精確的時間后面時,則表示在該時間點左右的一段時間,其意義相當于漢語普通話的“前后”“左右”,但是大部分情況下指向偏向“后”或“右”,即“時間右視認知”[13]所隱喻的方向。二是能夠為話語加上嫌棄時間稍晚的感情義,這種感情義不是強制伴有的。通過對比看出:例(4)中 a 句“些”和“才”同時出現,有嫌棄時間稍晚的感情義;b句則僅有表示時間較晚的作用。例(5)中,b句較a句明顯具有嫌棄時間稍晚的感情義。一般會在某人或某事因爽約、失時而激發(fā)說話人消極情緒時使用。
“跟”/·k?n/:“跟”與“些”意義相同,也是附著于表示時間的詞匯后,改變時間賦值以及附帶非強制的嫌棄時間稍晚的感情義?!靶倍酁檠们霸捤褂茫昵霸拕t更多用“跟”。例如:
(8)佢中時跟只來。(他中午才來。)
“些”和“跟”的空間分布界線與“巖上—美麗”口音分界線基本吻合,因此可以作為區(qū)分衙前話與店前話的特征詞。但縣域北部江淮官話區(qū)因與縣城接觸多,也使用“些”,因此不可用此特征來區(qū)分岳西贛語和縣域北部的江淮官話。
“半”/p?n52/:其在語法功能上更像是詞綴,僅固定附著于“上晝”“下晝”這兩個詞前,表示該時間段內稍晚的時間,一般指晚于該時間段內說話人主觀意識上的二分點的時間。如:
(9)我昨日半上晝才醒。(我昨天上午很晚才醒。)
(10)你快滴把作業(yè)做掉,這都半下晝了。(你快點把作業(yè)做了,現在都下午了。)
從感情義上來看,“半”在實際使用中往往也帶有嫌棄時間較晚的意義。例如:
(11)你么搞著這半下晝些才來?。阍趺聪挛邕@么晚才來?。?/p>
(12)許懶!困到半上晝才起來!(好懶!睡到上午這么晚才起床?。?/p>
岳西方言中還存在一個“AXA”式重疊詞[8]“半夜半”,強調“半夜”這一時間概念。其結構區(qū)別于“半 +上晝/下晝”,這里不把該詞當作“半 +夜半”的結構來討論。
“邊下/邊上”/pien21·xɑ /|/pien21·???/:與各種表示時間的詞連用,賦值為接近于該時間的模糊時間,作用相當于普通話中的“左右”“前后”。例如:
(13)昨日半夜邊下樓上還在打麻將。(昨天半夜那會兒樓上還在打麻將。)
(14)這都九月邊下著么天還許暖。(這都九月前后了怎么天氣還那么熱。)
“往里”①或與吳語“橫里”相關,尚缺乏證據,列出待考。[14]/ua?24·li/:不與一天內的時間連用,而是與表示季節(jié)月份、部分傳統(tǒng)節(jié)日、部分節(jié)氣的詞組合,不帶非強制的感情義。與表示部分傳統(tǒng)節(jié)日、部分節(jié)氣的詞組合時,表示包括該時間及其前后幾天,相當于普通話中的 “左右”“前后”。與表示季節(jié)月份的詞組合時,則表示在該段時間內的任意時間。與季節(jié)組合最多的是“春上”,與節(jié)氣則多與“清明”“白露”等重要農事節(jié)氣組合,也可以與表示農事活動的動詞合用,表示進行該農事活動的那段時間,這類用法為該詞特有。例如:
(15)春上往里佢父就恁個在田里忙。(春天的時候他父親就長期在田里忙活。)
(16)六月往里山上摘得到泡吃著。(八月那會兒山上能摘到覆盆子吃了。)
(17)插田往里我?guī)准依锶硕济γ撝?。(插秧那幾天我們家里人都忙得很。?/p>
岳西方言中的模糊時間標記可以根據組合規(guī)則差異和語義分布差異進行分類比較。
據邢凱[15]、吳振國[16]、余東濤[17]等人的觀點,自然語言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矛盾統(tǒng)一體。表示時間的詞匯,其本身也有著精確與模糊之分,即確定性與不確定性之分。因此在進行分析之前,首先要對岳西方言中的時間詞進行分類。除了某些情境下必須的精確計時外,語言使用者在說話時并不會將某些時間名詞的邊界或時間點定義得很清楚。比如“上晝”“下晝”“中時”這些一日之內的時間段,說話人思維中并不會將其準確定義成幾點到幾點之間,而且“上晝”和“清早”“中時”之間沒有明確的邊界,其所表示的時間概念主觀性很強,有些人認為“九點”是“早上”,也有人認為“九點”是“上晝”,文章暫且稱這類時間詞表示的概念為“段時間”;“九點”“十點半”這類整點/半點時間雖然有明確的邊界,但在實際交際中往往也并不是指的是“9:00”“10:30”這樣的時間點,而往往會指包括這一時間點在內的前后幾分鐘的時間,相當于未攜帶標記的模糊時間,故可以視其為攜帶了“零模糊標記”的模糊時間,稱其為“整點/半點時間”;而“九點三十二”“七點零三”這類時間邊界是確定性的,語義也相對精確,一般即指“9:32”“7:03”這樣的時間點,文章稱其為“時分時間”;而對于某些受制于非形式因素,在具體語境下必須的精確計時(如“你今天九點必須到會場! ”這里的“九點”就是精確的“9:00”),無論精確到何種程度,文章稱其為精確時間。綜上,一日之內時間詞的精確-模糊序列可以這樣表示:
精確時間>時分時間>整點/半點時間>段時間
精確時間位于精確-模糊序列的最小側,一般用于嚴格的問答、祈使、命令、禁止、計時等情境,其出現的情境與模糊性相抵觸。精確時間如:
(18)你幾晚上十點到著就莫在寢室賣喳了?。銈兺砩鲜c到了就別在寢室聊天了?。?/p>
(19)作業(yè)下午六點半必須交到我?。ㄗ鳂I(yè)下午六點半必須交給我?。?/p>
(20)A:這幾點幾多分呢?(現在幾點幾分呢?)
B:兩點一刻。(兩點十五分。)
岳西方言的所有模糊時間標記都不能與“清早/早上”組合,其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語義上的:“清早/早上”主觀上是一天的開始,而“些”“跟”“半”的感情義與“清早/早上”本來的詞義抵觸。另外“清早/早上”是一天的開始,其語義邊界前是昨天,邊界后是“上晝”,“清早邊上/清早邊下”沒有實用的價值。二是詞匯系統(tǒng)上的:岳西方言會用“大清早”強調,無需再介入模糊時間標記。
“些”是可以同所有整點/半點時間搭配的,其與“邊上/邊下”的組合規(guī)則區(qū)別在于“邊上/邊下”能與時分時間組合,而“些”則不能。這與來源有關:“些”是由表示數量模糊抽象到表示時間模糊,附著于整點/半點時間后的用法與其表示約量的用法來源有關;“邊上/邊下”表示時間概念是由其空間概念泛化而來的,其作用是擴大時間詞語義的邊界,故對相對精確的時分時間也可以起作用?!案迸c整點/半點時間搭配的用法多見于中青年,老年人一般不用,可能是因為“跟”的語法化路徑較長,在與整點/半點時間搭配的用法發(fā)展相對于“些”要慢一些。
“往里”可以和所有季節(jié)及月份搭配,但與傳統(tǒng)節(jié)日和節(jié)氣搭配時取決于主觀認識和本地生產生活實際,一般與“清明”“端午”“中秋”等較大或對生活及農事影響較大的節(jié)氣或節(jié)日搭配,與其他節(jié)氣或傳統(tǒng)節(jié)日搭配的情況則較為鮮見?!斑吷?邊下”則可與所有的月份、節(jié)氣、節(jié)日(非傳統(tǒng)節(jié)日也可以)搭配使用。
綜上,岳西方言模糊時間標記的組合規(guī)則差異可以歸納如表1。
表1 岳西方言模糊時間標記的組合規(guī)則差異
岳西方言的模糊時間標記改變語義賦值的功能的一些差異。模糊時間標記改變語義賦值的功能與其所依附的時間詞相關,將其所依附的參照時間分類比較之后,差異則更趨明顯。如圖1所示。
圖1 岳西方言的模糊時間標記語義分布差異
“些”“跟”“半”“邊下/邊上”四者的差異(“些”和“跟”一致)。與“上晝”“下晝”等段時間搭配時,“些”“跟”表示參照時間邊界內的主觀上稍晚、靠后的一部分時間,甚至溢出時間邊界的更晚的時間;“半”所賦值的時間范圍則是邊界內晚于主觀二分點的一段時間;“邊下/邊上”所賦值的時間范圍則也可以溢出邊界,溢出邊界這一點在與“中時”“煞黑/擦黑/挨晚”組合時尤為明顯。
“些”“跟”“邊下/邊上”三者的差異。 與整點/半點時間搭配時,“些”“跟”“邊下/邊上”所賦值的時間范圍都可以溢出邊界,但是實際運用中“邊下/邊上”的賦值范圍要更為自由,即“邊下/邊上”的模糊范圍要更大、前后范圍更均勻。
“邊下/邊上”和“往里”的差異。與節(jié)氣和節(jié)日組合時語義基本一致,如“清明邊下”“清明往里”都表示“清明前后”。而以月份為參照時間時,“邊下/邊上”的語義賦值范圍可以溢出邊界范圍,“往里”則嚴格限制在參照時間范圍內。
岳西方言的模糊時間標記的來源可以分為三種情況:動詞虛化、概數助詞(表示約量)→時間模糊、空間模糊→時間模糊。
《說文解字》[18]載:“跟,足踵也”,其本義是指“腳跟,腳的后部”;繼而引申出“隨在后面,緊接著”的動詞義,如“跟蹤”“跟隨”。從其動詞義看,實質上帶了“在……后面”的空間義,本質上也屬于空間模糊→時間模糊。
“跟”作模糊時間標記時,往往表示一個稍晚或更加模糊的時間概念,語義上實際表示一個前進量,也就是“跟在后面”的時間概念,符合江藍生指出語法化過程的“語義相宜性”[19],故可以說“跟”有演變出模糊時間標記的語義基礎。
在岳西方言中,“跟”作模糊時間標記時,失去了其作為動詞的語法功能。其附著于“上晝”“中時”等段時間后,表示該段時間內稍晚的部分;附著于“九點”“十點”等整點時間后,表示該整點時間左右。岳西方言的“跟”作實詞用時發(fā)陰平(21),而表模糊時間時則聲調脫落??梢钥闯烧Z音上的“磨蝕”[20],即語音弱化。另外,在同屬懷岳片贛語的望江方言中,“跟”已經出現形式變短的情形,如“中時跟”發(fā)音為/t?u? ??n/,其弱化程度更甚于岳西方言。“跟”作模糊時間標記的用法可以看作語法化的結果。
“些”有“表示不定的數量,一些”的意思,與普通話中的“許”相似,本身可視為概數助詞?!靶痹谠牢鞣窖灾幸脖硎尽吧倭俊被蛘摺俺潭容p”,可用于差比句,且又獲得了更為廣泛的副詞用法,甚至進一步虛化表感嘆。如:
(21)我螺螄骨有些痛。(我腳踝有點痛。)
(22)佢比我長些。(他個子比我高點兒。)
“些”作模糊時間標記時也發(fā)生了弱化。根據上文所述,可以得到一條符合“漸變原則”[21]的語法化路徑,即是由表約量到表程度、再到表時間模糊。其語義上的模糊來自于本身帶有的模糊性。其語義重新賦值的功能,來自表示“少量”或者“程度輕”的功能。所以可以說,“些”的語法化過程滿足江藍生指出語法化過程的“語義相宜性”“非典型組合和特殊的語義關系”。
“半”的組合范圍極其有限,并且不能量產,可以看作岳西方言中的特殊用法?!鞍搿北玖x是“二分之一,一半”,這與其作模糊時間標記時的賦值范圍是相關的。另外,在近代漢語、現代漢語普通話及其他方言中還有表示嫌棄時間長、時間晚的用法,如“半晌”“老半天”等,例句如下:
(23)言訖,昏倒于地,半晌方蘇。 (CCL,《三國演義(下)》)
(24)我要先經過長期的考慮。考慮了老半天,還不能懂,還要請教專家。(CCL,當代CWACAPT0062)
在岳西方言中,“半”也有“半時”“半天”“半夜半”等表示嫌棄時間長、時間晚的用法,如:
(25)你半時不做事,摸著個暗大暗才回去。(你老是不干活,耽擱到很晚才回去。)
(26)我家佢天天晚上改作業(yè)改到半夜半。(我愛人天天晚上改作業(yè)改到半夜很晚。)
綜上,從語義相宜性的角度看,“半”在表示模糊時間時,其語義賦值功能來源于“二分之一,一半”和表示嫌棄時間長,感情義來源于表示時間晚。
借用空間概念來描述時間概念是人類語言中非常重要且十分常見的一組概念隱喻[22]。岳西方言中由表示空間模糊抽象到表示時間模糊的成分有:“邊下/邊上”“往里”。
“邊下/邊上”(“上”“下”兩方位詞的選擇取決于說話習慣,不影響其語義和組合規(guī)則)在岳西方言中本來是表示空間上的接近,即“旁邊、附近”義,其用法例如:
(27)我家在河邊上。(我家在河邊。)
(28)你莫把書擱擱碗邊下。(你別把書放到碗旁邊。)
類似于漢語普通話中的對舉方位詞 “左右”和“前后”。“邊下/邊上”在岳西方言中也作概數助詞,表示約量:
(29)昨日晚上看球,佢幾班上人來著三十個邊上。(昨晚看球,他們班的人來了三十個左右。)
(30)六七千邊下你能幫我拼個好電腦不?(六七千塊錢左右你能幫我組裝一臺好電腦嗎?)
“邊下/邊上”作模糊時間標記時,其語義和“左右”“前后”是非常接近的,語義演變的路徑應該也是相同的,即表空間模糊抽象到表時間模糊。
“往里”是岳西方言中特有的方位詞,有“在……里面,位于空隙間”的意義,根據習慣也可說“往子里”。如:
(31)我在黃豆往里夾著種著滴青菜。(我在黃豆地里夾著種了點青菜。)
(32)韓信走人家胯往里犁過去著。(韓信從別人胯下鉆過去了。)
“往里”本來可以看作一個述補結構,有“向內”“中間”“進入”的意思,其在作方位詞時的意義可以契合該詞組的本義?!巴铩痹谧髂:龝r間標記時,與“往里”組合的時間名詞,語義多表示很長的時間,如表示月份和節(jié)氣的詞匯或農事活動,其邊界相隔較遠、所表示的時間跨度大,用語義相宜性的眼光看,能夠很好地契合“往里”本來具有的“位于空隙間”的意義。
普通話中,也有類似的表達模糊時間的詞匯手段,典型的如“許”“前后”“左右”等,和岳西話中的模糊時間標記一樣,也可以按來源進行分類分析。
《現代漢語詞典》[23]“許”有“表示大約接近某個數”的義項,即有表示數量約量的作用。而在古代漢語中,“許”表示約量的用法最早可見于東漢末期,而后均有使用:
(33)夏四月。黃龍見新豐。建章未央長樂宮鐘。及筍虞銅人。皆生毛。長二寸許。(CCL,《前漢紀》,荀悅)
(34)鄭君言,但習閉氣至千息,久久則能居水中一日許。(CCL,《抱樸子》)
“許”用作模糊時間標記的用法起源則很晚,見于民國時期。此后現代漢語書面語皆有此用法,且“許”一般只與整點時間組合。如:
(35)宋啟行時,適在晚間十時許,滬上各同志,相偕送行。 (CCL,《民國演義》)
(36)近來宮本雄奇氏已為菊子擇配,正在準備完婚手續(xù)。昨晚九時許,菊子忽然失蹤。(CCL,《留東外史續(xù)集》)
本研究認為,“許”用作模糊時間標記的用法來源于其表示約量的用法,其演變路徑和岳西方言的“些”基本一致。此外,語言是認知的工具和體現,“許”用作模糊時間標記也與其所附著的詞有關,古時中國計時用的是十二地支對應的時辰,這些地支各有其名,“量”和“數”的特征并不明顯。待西方計時法傳入,表達時間的方法更具有“量”和“數”的特征,加之“許”本就用以表示約量,這時出現模糊時間標記的用法則順理成章。同時,這也就解釋了“許”在組合規(guī)則上表現為大多情況下只和整點時間組合的原因。
“前后”“左右”本為方位詞,其表示的往往并非“前/后”或“左/右”這一對空間概念,而是用以表示“周邊、周圍”,即空間模糊。這一用法先秦已有之:
(37)惟予一人無良,實賴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繩愆糾繆,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CCL,《今文尚書》)
(38)官府城下吏卒民家,前后左右,相傳?;稹?(CCL,《墨子》)
“前后”“左右”表示時間上的概念最早均見于東漢,但其本質仍是表示約量,而不是時間模糊:
(39)乃大興師數十萬,使衛(wèi)青、霍去病操兵,前后十馀年。 (CCL,《全漢文》)
(40)故終不遷大位。前后四十余年。(CCL,《前漢紀》,荀悅)
及至宋元,“前后”才演變出類似于模糊時間標記的用法;“左右”則更晚一些,見于明代:
(41)當日是日中前后,員外自入去里面,白湯泡飯吃點心。(CCL,南宋話本話本選集1)
(42)辰時左右,軍馬行至半途,曹兵已到。(CCL,《三國演義(中)》)
“前后”是一個獨特的表示時間概念模糊的方位詞,和岳西方言中的“邊下”的語義和用法基本一致。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前后”被歸類為方位詞,表示“比某一特定時間稍早或稍晚的一段時間”,且其組合規(guī)則十分靈活。例如:
(43)第四,日照時間的控制,冬季一般在中午前后,夏季最好在上午 10時前,下午 4時后。(CCL語料庫,《養(yǎng)生與健美方法 100例》)
“左右”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應的義項是“方位詞。用在數量詞后面,表示概數”,組合規(guī)則也十分靈活:
(44)四月四日,晚七點五十分左右,張建剛來到耿家,進門就說:“范×的姐姐要告我,今晚,我去把那封信取回來”。(國家語委現代漢語語料庫,《他們,在高等學府與牢門之間》)
(45)九點半左右回家,用報紙把燈遮住,自己縮在燈光下不停地寫。(國家語委現代漢語語料庫,《業(yè)余作家梁星明》)
綜上,“前后”“左右”表示模糊時間的用法來源類似于岳西話中的“邊上/邊下”,都是由表示空間模糊到時間模糊,其演變也符合語義相宜性,且組合規(guī)則都十分靈活。
由上可知,普通話中表達模糊時間的詞匯手段與岳西方言中的模糊時間標記大同小異,其異同主要可以概括如下。從來源上看,表示約量→時間模糊、空間模糊→時間模糊是較為普遍的演變路徑。“許”“些”“半”表示時間模糊的用法都是由表示約量的用法演變而來?!斑吷?邊下”“往里”“前后”“左右”都是由空間模糊抽象到時間模糊,并且除“往里”外,其余幾個詞都經歷了空間模糊→約量→時間模糊這一更加完整的演變鏈條。普通話中的“許”“前后”“左右”和岳西方言的模糊時間標記最大的差別在于感情義?!霸S”“前后”“左右”一般出現于書面語,并不帶有非強制的消極感情義。而岳西方言中的這一類伴隨著語法化的模糊時間標記,其僅能附著于表示時間的名詞后,能產性有限,又可以附帶消極感情義,即說話人對于時間概念的主觀表達,其實可以看作董秀芳[24]的“評價性形態(tài)”,不過僅是對“時間”這類量化的抽象概念之主觀評價。
岳西方言中的模糊時間標記可以與表示時間點或時間段的詞匯組合,表示一個以該特定時間作為參照的模糊的時間概念。對其來源進行總結,可以歸納出“空間模糊→概數→時間模糊”的演變序列。并且從其語義變化過程看來,滿足抽象性逐漸增加的規(guī)律,其語義的抽象化伴隨著詞性的虛化。隨著學界研究的不斷深入,丁加勇等[25]闡述了鳳凰話中的復數標記“些”、陳星宇[26]揭示了“些”表示程度變化量的語用本質、孫文琴[27]探討了重慶方言中多種類型的約量形式手段,充分反映了漢語中該類成分可能存在共性。因此,從類型學角度看,由表示數量約量或空間模糊抽象到表示時間模糊的情況應較為普遍,可以進一步推測,各語言中表示模糊時間的非詞根成分的語義來源可能存在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