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智
摘 要:社會工作的重要領域之一是兒童社會工作,在社工對兒童提供專業(yè)服務的時候難免會面對倫理問題,我們不僅需要運用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解決服務過程中的倫理問題,更需要針對不同的兒童群體運用不同的原則和倫理技巧。社會工作者應當優(yōu)先將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注意與兒童監(jiān)護人有關的倫理問題的原則、差別平等原則和自主原則放在第一位。通過分析倫理困境中產生的問題以及做出的相應的對策,希望能夠對社會工作者在處理兒童社會工作的實務過程中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兒童社會工作;倫理困境;社會工作
一、引言
在社工對兒童提供專業(yè)的服務過程中,由于服務對象的不同,會產生很多棘手的問題,社工在這種情況中也容易陷入倫理困境,因此倫理困境是社會服務時經常會遇見的問題。在面對不同的服務對象時,社會工作者會遇到不同的倫理困境,這也可能會導致社會工作者做出違背社會工作倫理準則的事情發(fā)生,這樣會對服務對象造成的嚴重傷害,尤其是對于身體和心理還沒有發(fā)育成熟的兒童。
二、兒童社會工作倫理困境的基本形式
(一)產生雙重關系
兒童社會在社工服務的過程中會經常遇到許多困難的困境,其中“雙重關系”是最經常見的問題。在社會工作過程中,雙重關系是指專業(yè)人員在同一斷時間內與服務對象可能會有不止一種關系,由于居住和工作的性質,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有專業(yè)關系,但是除此之外,社工與服務對象也會存在其他關系,比如一些社會上和經濟上的關系,因為費孝通先生曾指出我國社會是個像漁網狀散開的“人情社會”,人們之間的關系也是“人情關系”,服務對象很難將社會工作者看成是專業(yè)的工作人員,他們希望和社工建立良好的關系,這種服務對象在兒童中更容易對社工產生特別的感情,因為兒童在身體和心理上都沒發(fā)育完全,對社工容易產生親近感,所以在社工退出專業(yè)關系的時候,兒童很容易產生倒退效果,所以社工要避免多重關系的產生,小心處理與兒童服務對象的關系,減少傷害。
(二)違背尊重案主自決原則
兒童是特別的服務對象,社會工作者經常在提供社會服務時會忽視“案主自決”的原則。兒童與成年人有許多差別之處,他們的心態(tài)比較偏幼齡化,接觸社會的情況不多,缺乏自決能力。這種看法同樣適用于社會工作者,他們通常認為兒童沒有自決能力,可能做出的決定通常會與自己實際的需求所不相符合,就比如說在服務服務對象的過程中有意或者無意地引導服務對象做選擇,甚至有可能會直接替服務對象做出抉擇;但是有很大可能這個抉擇并不滿足甚至與服務對象自己的意愿相悖,所以進一步就會導致服務對象的利益受到損害。因此社會工作者在對兒童提供社會工作服務時,要尊重其自己的意愿或看法并且要區(qū)分開來兒童和成人社會工作的區(qū)別,在對兒童進行服務的過程中會陳述問題,要盡可能的簡明扼要,使服務對象能夠清晰了解所在內容,并且在告知情況的過程中不能夠夾雜私人情緒,要保持中立性,更不能對服務對象的決策進行一定傾向性的引導,應該對服務對象自己的意愿進行尊重,讓其自己做出選擇。
(三)違背保密原則
社會工作者在為兒童提供專業(yè)的服務的時候,很容易忽略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保密原則,因為一些社會工作者會認為兒童的秘密不重要,甚至兒童沒有秘密,所以在提供服務的時候很容易將兒童的秘密泄露給其他人,比如兒童的家長和老師等,實際上兒童也是有秘密并且需要注意保密的。另外,在特定的業(yè)務中,社會工作者會介入到家長和孩子之間。很多家庭的隱私信息都容易被泄漏,如果不小心家人和孩子的隱私,也會違反保密原則。由于服務對象的特殊性,社工必須嚴格遵守保密原則。社工在不違反法律和相關倫理規(guī)范的前提下,嚴格保護服務對象的隱私。同時,社會工作者必須認識到社會價值的多樣性。由于人是具有多樣性的,所有不同的人對同樣的事有不同的看法和簡介,也容易存在差異,所以不能用同一的尺度來衡量不同的人。因此,社會工作者不應該因為服務對象的價值觀與自己的價值觀相違背,就公開服務對象的隱私或違反保密原則。
三、兒童社會工作倫理困境的成因
(一)不同社會文化的沖突
由于不同地域和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文化,所以一個人身處不同的時間段和地方會受不同地方的文化影響,所以社會工作者也不例外,社會工作者在受不同文化,比如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兒童自身由于價值觀和世界觀還沒有成行,這時候兒童的監(jiān)護人認為應該他們來替孩子來做決定和做選擇,但是社會工作的重要原則就是案主自決原則,社工在提供專業(yè)服務的時候,需要征詢兒童自己的決定和意愿,這在實際服務的過程中,不同的社會文化沖突會顯得更明顯。
(二)服務對象的特殊性
在身體發(fā)展狀況上,兒童還處于身體和心理沒有發(fā)育完全的階段,就算是男童,也是力氣很小的,其次在兒童的心理發(fā)展階段,他們對這個世界也是充滿好奇的,但是由于他們心理發(fā)展層面還是處于很不健全的階段,兒童在與世界接觸時,難免會遇到許多棘手的他們不懂的問題,這時就需要成年人來幫助兒童解決這些困惑,當然這個時候如果是專業(yè)的社工就更好了。在兒童成長階段,每個兒童的需求都不一樣 ,每個社會工作者對案主的理解程度也有所不同,會產生差異感,往往在這個時候兒童也更需要通過一系列舉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所以這也是服務過程中會暴露更多問題的時候,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工作者自身的價值觀、專業(yè)價值觀以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也可能會產生矛盾沖突。
(三)中國獨特的社會環(huán)境
我們國家正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速發(fā)展的時期,在這個大的方針政策指導下,社會工作者和學術界的學者們也更加注重發(fā)展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問題,更加注重用專業(yè)的手法和方法來推進社會工作在我們社會的本土發(fā)展。不過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是個人口龐大的國家,擁有十四億人口,不僅是行業(yè)領域很多,要改變的問題也很多,所以僅僅是兒童社會工作,也有很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工作重點,在面對眾多人口和行業(yè)人群的過程中,僅僅憑社工個人的熱血是不能解決問的,更需要專業(yè)的理論指導和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倫理價值指導,并且需要注重的一點就是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問題也需要運用不同的理論來指導,所以我們國家的學者和實踐者也一直在尋求適合本土化的框架和體系,這對兒童社會工作也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
四、兒童社會工作倫理困境的應對原則
(一)把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放在首位
生命優(yōu)先這個原則是所有基本原則的前提,只有首先把生命放在第一位才有其他原則的說法,因此要把利益最大化原則放在首位,不僅社工要充分的尊重案主,也要指導案主充分尊重自己和身邊的人,所以即便是兒童,尊重也是不可或缺的,這也是兒童的基本權利,我們社會工作者不僅要尊重兒童的價值和多元化發(fā)展,也要尊重兒童尊嚴和行為,充分幫助兒童,在兒童的人格發(fā)展過程中也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二)注意與兒童的監(jiān)護人有關的倫理問題的原則
監(jiān)護人有權監(jiān)護法律所給予的兒童,以及社會工作者必須了解監(jiān)護權利有關的法律規(guī)則,提供服務和最適合的建議時,孩子的健康發(fā)展提供服務給業(yè)主的孩子。社會工作者應該是“聰明的人,不會毫無準備地戰(zhàn)斗”。在工作過程中,與導師一起獲得更多關于道德困難的有原則的知識,對于幫助各方擺脫困境至關重要。當虐待兒童的人感到焦慮、恐懼甚至離家出走時,社會工作者必須首先確定家庭。直接、直接或間接地要求記錄可以幫助兒童施暴者,也可以通過間接地尋找鄰居、同事等來提高潛在的父母施暴者。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但原則問題不能讓步。社會工作者需要充分和清楚地了解父母作為“監(jiān)護人”的責任和權利,以便有信心地解決道德困境。
(三)差別平等原則
孩子們是社會弱勢群體,但在這個群體中還是有差異。留在山區(qū)村莊的孩子們比在城市里的孩子們更需要社會工作者的幫助。所以這是一種等級平等,看似違背了人人平等的原則。但現實中,資源的不平等,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巨大差距,導致了“差別平等”,因為他們面對著同一群體的不同處境,做出了不同的選擇。特別是在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更容易形成“鴻溝”。所以作為一個社會工作者,我們必須尊重優(yōu)先原則,分配明智的資源,以有效的、深思熟慮的方式處理問題。
(四)自主原則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家長制的影響下,兒童在做出決定的時候,其實是更希望有監(jiān)護人或者社工能夠幫兒童做出決定的,因此社工在給兒童提供專業(yè)服務的時候,他們大多數都缺乏獨自分析和面對這些問題的能力,我們作為社工更應該幫助兒童挖掘自身的潛力,鼓勵兒童加害者主動改變自己的狀況,社會工作者只是在一旁幫助和支持。社會工作專業(yè)的是“助人為樂”,幫助兒童案主犯增強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信心,更好地生活和成長。
五、結語
最后,由于兒童社會事業(yè)不同于其他社會事業(yè),具有特殊性,作為社會工作者,在提供兒童社會事業(yè)服務的過程中,應優(yōu)先考慮倫理問題。一些具體情況下,社會工作者要嚴格遵守社會工作者的基本原則,同時要靈活應對因盲目追隨倫理原則而面臨的不給服務對象帶來不必要損害的問題。我國的社會工作事業(yè)作為舶來品,目前已經出發(fā)晚了,所以現在社會事業(yè)的一些政策是我國國家不完全適應情況,因為社會工作者總是跟著時代的速度走,社會福利倫理也隨國家發(fā)展的足跡,應進行必要的優(yōu)化,那么調整,與我國現實更加一致,有必要在社會事業(yè)服務。
參考文獻:
[1]王婭蓓. 青少年社會工作的倫理困境 [C]. 中國武漢決策信息研究開發(fā)中心、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2015:1.
[2]沈黎. 本土社會工作實務的倫理困境與倫理抉擇——基于上海青少年社會工作實踐的質性研究 [J].社會工作 ,2012(02):27-32.
[3]譚昌旭,譚立桿,王春.淺談農村留守兒童親情缺失的彌補[J].素質教育論壇,2005(11)
[4]聶建華,李剛.家庭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的功能研究[J].烏魯木齊職業(yè)大學學報,2008(7).
[5]莫艷.家庭缺失對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的影響及其對策[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2006(1).
[6]羅國芬,蔡玉軍.從非社會性行為視角看留守兒童的社會化問題[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報,2005(10).
[7]林燕華.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廣西教育學院學,2005(2).
[8]文赤樺.2000 萬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心理困擾[J].哈望,2005(21).
[9]道德品質的培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181).
[10]內爾·諾丁斯關心教育方法在改善留守同心理問題中的應用[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1(4),71.
[11]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研究[J].長沙理工大學,2008(11),28.
[12]劉亮. 農村家庭功能的嬗變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研究[D]. 南京師范大學,2008.
[13]許婷.農村留守兒童親子關系倫理問題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