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卿
[摘要] 沉浸式德育活動的建構與實施根植于生活,以豐富多彩的主題體驗與實踐活動為路徑,潤澤學生心靈,讓學生經(jīng)歷活動的、體驗的、反思的沉浸式教育過程,構建多維教育生態(tài)場,養(yǎng)成正向行為習慣,內(nèi)化個性精神品質(zhì),獲得健康快樂成長。
[關鍵詞] 謙讓教育;沉浸式德育;德育引導路徑
一、案例回顧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膘陟诮鹎?,聞名天下的涌泉蜜橘成熟了,這不,軒軒媽媽為孩子們送來了一箱正宗的涌泉蜜橘。
晨會時間,我打開紙箱,想與孩子們分享這時令美味。剛拿出一個,發(fā)現(xiàn)橘子的個頭比想象中的大不少,再看看箱子的大小,下意識感覺不夠分。于是,我把橘子全部取出,放在講臺上數(shù),果不其然,共有40個??晌覀儼嘤?5個小朋友,這該怎么辦呢?分成橘子瓣讓學生們一起分享?但是橘子都已經(jīng)放在了學生面前,望著講臺下一雙雙眼睛,許多小朋友眼睛里的期待和興奮表露無遺。當時,我的腦海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既然現(xiàn)在的情況已經(jīng)不能保證公平分享,那不如就借此機會做一次謙讓精神的引導。
于是,我把橘子的個數(shù)如實告訴同學們,用故作發(fā)愁的語氣向他們討主意。一陣沉默之后,木木站起來說獎勵給表現(xiàn)好的小朋友。接著,伊伊說獎勵給爭章臺上星星最多的小朋友。然后,大家又陷入沉默。后來,辰辰站起來說他自己可以不要橘子,留給其他同學吃。我內(nèi)心感到無比歡喜,卻不動聲色,問還有誰不要橘子?又有幾個小朋友站起來說自己可以不要,留給其他人吃。這幾位小朋友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謙讓精神值得同學們學習,所以,我鄭重地表揚了他們,贊揚他們的謙讓行為,鼓勵其他同學向他們學習。
現(xiàn)在獨生子女家庭較多,這些家庭長大的孩子相對會更重視自己。但是,謙讓這種美好的品質(zhì)不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更是學生們今后人生道路上必備的重要品質(zhì)。在分橘子的表現(xiàn)中,雖然站出來主動謙讓給其他同學的學生并不多,但是不管站出來與否,孩子的行為還沒有上升到對與錯的是非之分,所以,針對這件事,我們絕對不能采取訓斥、說教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
教育家杜威主張在活動中培養(yǎng)兒童的道德品質(zhì)?!吨行W德育工作指南》也指出,生活式實踐活動具有顯著的育人功能,活動育人與實踐育人是德育實施的重要途徑。因此,借用情感的共鳴方式來幫助學生建構謙讓品質(zhì)反而更容易取得好的效果,而沉浸式教育法就恰好與這種方式相匹配,可以是教育實踐的首選。
二、案例追蹤
雖然在分蜜橘時我已經(jīng)表揚了辰辰等站起來愿意將橘子讓給其他人的同學,但畢竟只是口頭簡單地引導,無法在學生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過段時間后許多學生也就忘記了。所以,趁著這次分橘子的體驗,我立刻準備相關資料著手后期的沉浸式謙讓意識培養(yǎng)。在備課階段,我詳細分析了沉浸式教育模式的核心思想,將其與以謙讓意識為主題的德育相融合,基于兒童心理學和品德生成一般規(guī)律,選擇適合小學生的沉浸式德育的模式架構(見圖1)及策略,盡可能讓學生真正從內(nèi)心認可謙讓這種良好的品德,并內(nèi)生外化。
1.多角度營造文化氛圍,體驗沉浸式情感熏陶
道德教育,它并不像舞蹈、跳遠等某項具體的能力是可以通過訓練強化或者按標準評價的。對于學生這種“軟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首先需要讓學生看到、意識到謙讓到底是什么。
(1)班級布置塑氛圍
首先從布置班級文化環(huán)境入手。負責布置的學生在家長的協(xié)助下,通過網(wǎng)絡搜集有關謙讓的名人名言和小故事,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歸納總結,最終大家選用了巴爾扎克的“謙讓是身體的良心”與泰戈爾的“當我們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于偉大的時候”。插畫根據(jù)同學們選出來的“謙讓的小豬”“孔融讓梨”“小羊過橋”的故事,請美術老師與擅長畫畫的同學在活動課共同完成。最后經(jīng)過修飾裝裱,重新裝點了教室的文化墻。
(2)主題班會催內(nèi)化
班級布置最主要的作用是為學生營造氛圍,但是倘若學生不去理解,那氛圍的營造也只會浮于表面。怎樣幫助學生理解謙讓的內(nèi)涵呢?主題班會或者主題活動可以發(fā)揮作用。
為此,我召開了謙讓主題班會。班會伊始,我播放了一段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短片中四只小動物過獨木橋,大家選擇不同的方式,結果一對掉了下去,一對通過互相幫助過了橋。由這個短片為引導,請同學們按小組進行“孔融讓梨”“六尺巷”等相關主題故事的情景劇表演,引導學生結合展示板上的插畫、名言及情景劇展開討論,最后在學說快板《謙讓》中將主題班會推向高潮。將班級的文化元素與主題班會和課程相結合,讓學生沉浸在這種氛圍中獲得情感的熏陶。
2.創(chuàng)情境設計角色體驗,強化沉浸式情感效應
多角度營造氛圍確實對學生的思想與情感有了一定的影響,不少學生在日常的活動中也在逐步踐行。不過沉浸式教育不但需要長期堅持,更需要趁熱打鐵。讓學生自身投入情境當中去思考、體驗就是我第二階段要做的事。
(1)游戲體驗促內(nèi)生
最佳的沉浸體驗莫過于將自己作為主體投身于角色當中,從內(nèi)而外真實地為自己所需要面臨的選擇而思考,充滿童趣的游戲體驗是小學生沉浸式體驗的絕佳方法。
首先準備簡便的道具,這次預設的情境與“鯉魚躍龍門”有關,所以,我設計了紅、黃、彩三種不同顏色的小魚頭飾,以及一種代表天神的頭飾,布置兩張書桌當作龍門關卡,然后制定規(guī)則,讓學生沉浸在游戲中體會謙讓意識。
這個游戲情境的設定是,三條鯉魚中一次最多只能一條躍過龍門,但是門開的時間只夠兩條魚通過,剩下那個如果不通過就會被天神扔下凡間。如果天神到時間不關門,他也會被打下凡間。所以,每個表演組的四位同學都需要面臨是“顧自己”還是“顧他人”的選擇。在游戲中,對于每組同學的表現(xiàn)和出場我并沒有做限制和指導。其中一組,一條鯉魚自發(fā)推著其他兩條過了龍門,天神竟然把最后一條放了過去,選擇自己受懲罰,大家深受感動。我作為規(guī)則制定者,最后不但不懲罰,還給了天神升為“禮讓上神”的獎勵。這樣做是想根據(jù)學生優(yōu)秀的表現(xiàn)給予正向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正向行為,并且這是學生真正沉浸在游戲中體驗過的,記憶也會更為深刻。
(2)討論辨析喚外化
實踐的目的本就是在過程中總結經(jīng)驗與疏漏,或者發(fā)現(xiàn)需要繼續(xù)提升的內(nèi)容,對于表現(xiàn)好的學生給予表揚。但是,在游戲情境中,有的同學一聽到規(guī)則立馬就往龍門那里擠,也有的根本沒注意到他的小伙伴在謙讓,自己直接搶先進去了,有的還誤以為這是一個比賽,先進去的同學得意地看著沒過龍門的同學。
正如前文中所說,小孩子的道德意識需要一個逐漸強化的過程,所以對此我也不會訓斥。除了對表現(xiàn)出謙讓的同學進行表揚之外,我還通過問卷形式總結學生關注的問題,組織了學生辯論會,設置“面對我的謙讓他人不在意該怎么辦”“謙讓的好處是什么”,以及“面對他人惡意欺負我還要謙讓嗎”這些話題,引導學生各選觀點進行探討辯論,我再因勢利導,讓學生明白謙讓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更側重自己的心理體驗,但謙讓要有分寸和底線,禮讓不等于懦弱和縱容,使學生對謙讓的理解得以升華,指明今后的踐行方向。
三、案例啟示
沉浸式德育活動的建構與實施根植于生活,以豐富多彩的主題體驗與實踐活動為路徑,潤澤學生心靈,讓學生經(jīng)歷活動的、體驗的、反思的沉浸式教育過程,構建多維教育生態(tài)場,養(yǎng)成正向行為習慣,內(nèi)化個性精神品質(zhì),獲得健康快樂成長。沉浸式德育引導層次與路徑見下圖。
1.沉浸式德育首先要激發(fā)道德情感體驗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在于讓每個兒童看到人的心靈美,珍惜愛護這種美,并用自己的行動使這種美達到應有的高度。”其實這句話也告訴了我們,想讓學生意識到謙讓的美好,首先要做的是讓學生看到謙讓的美好,尤其是以情感為依托讓學生對謙讓帶來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
因此,沉浸式教育與德育相結合的第一步就應當是從外部環(huán)境與教育內(nèi)容入手,激發(fā)學生對于謙讓的情感體驗。比如,講述“小羊過橋”的故事,小羊并不是真的過不了橋,只是因為雙方都不謙讓導致最終兩敗俱傷。小學生的“萬物有靈”意識是較為強烈的,所以從動物的情感、選擇、結果入手更容易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這一點是我們今后的教學尤其是德育教學中需要注意的。
2.沉浸式德育重在引導道德認知感悟
思想道德意識的提升是一個逐層深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需要學生內(nèi)化的過程,所以,我著重營造班級文化氛圍、設計主題班會及設計表演情境。種種策略的實施,目的都在于讓學生沉浸在恰當?shù)姆諊?,但是外界給予的引導需要學生借此內(nèi)化,從而提升道德認知感悟。沉浸于角色當中去做選擇并獲得結果,并針對自己的沉浸體驗做討論分析,這是學生提升自身道德認知感悟的重要方式。沉浸式德育應當是在思考與反思中沉浸,沉浸式教育與德育的結合,必須給予學生自主思考和反思的機會,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認知感悟。
3.沉浸式德育著力引發(fā)道德興趣需求
之所以選擇沉浸式教育與德育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育實踐,與小學生的思維特征也有很大的關聯(lián)。小學階段的學生理解力、自制力都相對偏弱,單靠教師的語言引導是不夠的。沉浸式教育可以讓學生沉浸在氛圍、故事情節(jié)、角色當中,從自身出發(fā)去體驗、學習。
像之前提到的播放動畫片、畫插畫、角色扮演、游戲體驗等形式,既便于學生沉浸其中的價值,同時還符合學生的興趣,有助于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多樣活潑的形式,尤其是在這些形式中學生還能從中獲得榮譽感,極易激發(fā)學生的道德興趣,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重視學生的心理與情緒體驗。
4.沉浸式德育旨在促進品德自我建構
沉浸式教育要求學生的受教育過程要有充足的體驗感,但是沉浸的目的不是停留在情感或者覺悟當中,而是“走出來”。簡單來說,就是讓學生在實踐中促進品德自我建構?!傲呦铩敝袕堄⒌淖龇ㄗ屓伺宸珜τ趯W生來說那只是張英的選擇,一個和他們不太相干的人,學生此時是對故事的沉浸,一旦他們可以在沉浸角色的過程中獲得道德的感化,能將謙讓的品質(zhì)用于自身的實踐選擇中,那么這種精神就內(nèi)化成了學生自己的道德意識,作用于他們的成長。因此,沉浸式德育的最終目的一定是走向?qū)嵺`,在實踐中實現(xiàn)自我提升。
[參考文獻]
[1]王世鐸,孟憲樂.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啟示[J].中國德育,2019(13).
[2]王穎.《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解讀系列之一[J].江蘇教育,2019(15).
[3]邵綺儀.體驗式德育模式研究與實踐——以桂城街道文翰第四小學為例[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0(13).
[4]李季,梁剛慧,賈高見.小活動 大德育:活動體驗型主題班會的設計與實施[M].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柳 卿? ?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qū)蓬街私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