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雯
河西走廊驛站興于漢,盛于隋、唐,衍于宋、元,敗于清。驛站作為絲綢之路上連接東西方經濟、文化的重要節(jié)點,見證了古代河西走廊的興衰更迭。河西走廊驛站現雖已衰敗,但其場域選址的設置和地域生態(tài)的特性等對現代建筑的選址和布局仍有重大影響,可供挖掘和深入研究的內容依然頗多。目前研究驛站文化的專著主要有鄭游的《中國的郵驛與郵政》、劉廣生的《中國古代郵驛史》、臧嶸的《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等。還有一些研究驛站文化遺存的文章,如邵如林的《“河西文化”論》對河西文化內涵及其對中原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四個方面的影響進行了細致梳理;馬智勇的《絲綢之路上的郵驛文化》對河西走廊驛站文化的歷史淵源、現有遺存(烽燧、驛站)及其功能進行了簡要介紹;同時,李函夢的《張掖黑水國:一部佚缺的歷史典籍》、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甘肅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發(fā)掘簡報》等調查報告和考古報告也對河西走廊驛站文化遺存進行了研究和梳理。目前學術界對于“河西走廊驛站文化”的研究日趨完善,但研究多見于古代史、考古和旅游等學科,關注的主題主要在軍事防御體系、交通地理、信息傳遞等方面,對于驛站文化遺存的保護與開發(fā)研究較為匱乏。本文通過利用資料整理的方法對河西走廊驛站遺存現狀及保護措施進行梳理,以期為河西走廊驛站文化遺存在當代應用價值的重啟探索新方向。
河西走廊驛站遺存保護現狀及應用價值
河西走廊驛站歷史沿革及保護現狀
驛站原為郵傳,漢代改郵傳為郵驛,進入元代以后才統(tǒng)稱為驛站。驛站是在國家出現后,為適應政令下達、軍情傳遞和社會經濟發(fā)展而產生的僅供政權專用的官方通信組織,一般官員使用時會受到些許掣肘,普通百姓則無權使用。從中央到地方、京師到邊關,公文書信的傳遞、軍事情報的上送、過往官員和專使的接待乃至罪犯的押送等,皆經由各級驛站來完成。自霍去病兩次西征,河西走廊并入中原版圖后,漢武帝在此相繼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郵驛系統(tǒng)開始向西延伸。現如今,過往密布在交通要道上的驛站多已被廢棄,具體位置和名稱也隨著驛道更改發(fā)生了多次變化。但值得慶幸的是,一些建于“咽喉要道”上的驛站建筑仍留有遺存,諸如沙州懸泉置、甘州峽口驛、甘州小沙河驛等。
1.懸泉置遺址
懸泉置位于甘肅海拔約1700米的戈壁灘深處,氣候惡劣。因可用的建筑材料有限,故建筑主體多就地取材,土坯砌筑。在場域選址方面,驛站建于三危山北麓戈壁邊緣,北與漢長城烽燧兩兩相望,東南有一山溝直通“吊吊泉”,位置得天獨厚,滿足了驛站在軍事防御和生活生產等方面的需求。在社會職能方面,懸泉置地處交通要道,是維持西部邊疆的“穩(wěn)定器”和“中轉站”,既負責國家公文書信、緊急軍事情報的傳遞,又監(jiān)管接送官員、懷柔少數民族、平息內亂和押送犯人等各項事務。為滿足驛站多重職能需求,建筑在功能布局上置有馬廄、房屋及附屬建筑等。
懸泉置是河西走廊現存最為完整的驛站遺址,自2014年6月22日絲綢之路申遺成功,這座封存千年的官方驛站便逐漸浮現在世人眼前。2015年播出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河西走廊》就針對“懸泉置”單獨制作了一期,再現了長羅侯?;萁üξ饔虻娘L云往事,展現了懸泉置在河西走廊這一戰(zhàn)略通道中通信和招待的重要作用。2019年12月,由敦煌市人民政府與省公路交通建設集團主辦的懸泉置交旅融合項目正式啟動,項目以歷史、文化為依托,以推動城市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為目的,通過建筑仿古、傳統(tǒng)文化活動重現、文化路線重游等線下互動手段進行文化輸出。對于懸泉置的保護與開發(fā)來講,這是一次質的飛躍,但在懸泉置遺址的再生與重塑以及文化的輸出形式上依舊過于概念化,群眾無法對它進行深入認知,甚至會因輸出力度和精準度不夠,對它產生誤解和認知偏差。
2.山丹峽口驛
峽口驛地處三山環(huán)繞的孔道之處,與明長城相連,歷來為軍事要地。出于邊防需求,城墻在建造上,基以石條,內置夯土,外包磚石用以加固。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峽口氣候干旱,水資源短缺。為解決生活用水問題,驛站在建造時采用陶瓷管道進行引水設計。區(qū)別于中原地區(qū)驛站,地處邊疆的峽口驛因長期駐軍,隨軍家眷眾多;同時它又處在往來西域的使者和商賈途經河西走廊繞不開的歇足之地,便逐漸由驛站發(fā)展為驛城。在功能上,配有店鋪、營房、寺廟、民舍、馬號等設施,便于軍戶營生和接待商旅、使臣。
隋唐時期,河西貿易發(fā)展興盛,西域客商紛至沓來。隋大業(yè)五年(609),隋煬帝在今山丹縣焉支山下聚集西域27國王臣,召開“萬國博覽會”,開啟了政府主導下的中西貿易往來先河,促使山丹古城出現“是城如此宏偉,故需一日之程乃能橫過之”的繁榮景象。山丹古城在清末仍被使用,直至蘭新公路開通,往來行人開始沿新路行進,峽口驛逐漸凋敝。而當今此地的漢明長城烽燧隨著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早已被人熟知,但山丹峽口古城卻依舊無人問津。峽口自然景觀獨特,是中國的“露天長城博物館”和極佳的影視外景拍攝地。2008年,敦煌研究院出資對驛城西城門、過街樓進行維修,古城逐漸被重視。
河西走廊驛站文化保護與開發(fā)的應用價值
河西走廊作為中原通向中亞、西亞的咽喉要道,連接著亞洲、非洲、歐洲三大洲的貿易與文化交流: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生態(tài)資源和文化背景決定了河西走廊在驛站建筑、驛站制度等驛站文化上遺存豐富。全面挖掘開發(fā)驛站文化遺存,對河西走廊的文化繁榮、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1.傳承華夏文明
文化遺存是一個國家的根。只有在國家文化安全得到保障時,國家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才具有文化底蘊。自漢朝一直延續(xù)至清朝。河西走廊驛站作為封建王朝設立在河西走廊上的通信組織,擔負著接待中原王朝與西域各國互派使臣、賓客及僧侶的任務。八方人員匯聚此地,為河西走廊帶來了簡牘文化、邊塞文化、長城文化、絲路文化、敦煌文化、宗教文化等眾多類型文化。傳承留存至今的河西走廊驛站文化,是激發(fā)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創(chuàng)造力的情感之源和力量之魂。
2.改善河西走廊經濟環(huán)境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推進,“傳承優(yōu)秀民族文化,助推經濟社會發(fā)展”顯得愈發(fā)緊要。河西走廊作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咽喉要道”,在河西之戰(zhàn)后,行政與郵驛系統(tǒng)遍布河西,中西方貿易得到保障。大量絲綢、茶葉、藥材、香料、皮革、寶石等商品開始互為流通。作為見證從漢朝至今絲路貿易發(fā)展歷程的重要載體,河西走廊驛站在經濟上的價值不可估量。著力探尋其文化溯源,深度開發(fā)驛站文化在當代經濟社會中的應用價值,通過“互聯(lián)網+”、數字化示范等展示方式提升大眾對河西驛站文化的價值認知,進而全面提升驛站文化的區(qū)域影響力。這是盤活河西走廊文化資源,改善河西走廊經濟環(huán)境,提升其社會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
3.彰顯河西走廊文化特色
2021年10月22日,甘肅省政府辦公廳印發(fā)《“十四五”河西走廊經濟帶發(fā)展規(guī)劃》,規(guī)劃綜合考慮區(qū)域資源環(huán)境承載能力、發(fā)展定位、產業(yè)基礎、交通布局等多方因素,試圖構建“一軸、四圈、多點”的空間發(fā)展格局。甘肅省政府的發(fā)展戰(zhàn)略日益將河西走廊提上日程,而集聚農耕文化、游牧文化、西方文化、中原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等于一體的河西走廊驛站文化,是推動河西對外貿易、文化傳播的強有力支撐。利用河西走廊驛站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擴大河西走廊驛站知名度和影響力,吸引更多人來此追根溯源,對于推動河西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河西走廊驛站文化遺存保護與開發(fā)策略
以“戲劇”傳承文化
社會正在全面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也隨之加快。新時代的年輕人,面對“文化”這類具有厚重感的事物時沒有太多精力去感知,因此,可以將河西走廊驛站文化元素植入“戲劇”之中,使驛站文化和戲劇藝術巧妙“嫁接”,形成獨特的藝術效果,讓年輕人對驛站文化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書本、學校和旅游景點等處,將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诱J知。2021年,河南建業(yè)集團推出了一部——《只有河南·戲劇幻城》。該項目就是以戲劇藝術的形式,以“黃河、土地、糧食、傳承”為主線,讓游客在城門下、車站旁、禮堂外、隧道后、倉庫邊、大院里的21個劇場,以坐、站、行等方式與演員互動,去觸摸、去體驗、去感知演員所演繹的黃河故事。河西走廊驛站傳承千年。將河西文化與“戲劇”相結合,必然會讓人耳目一新。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弘揚驛站文化,更有利于拉近當下年輕人與驛站文化的距離,讓驛站文化變得生動有趣,深入人心,從而取得良好的文化傳播效果。
以“游戲”帶動文化
“互聯(lián)網+”時代,網絡游戲已然成為青年群體重要的娛樂方式之一。根據中國音數協(xié)游戲工委等發(fā)布的產業(yè)報告,2021年,中國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為2965.13億元,同比增長6.40%。近五年,游戲出海呈現平穩(wěn)上升態(tài)勢。將河西走廊驛站文化與網絡游戲相融合,讓驛站建筑和驛卒生活方式等文化元素在網絡游戲的虛擬世界中得以復原、再現,這不僅能夠讓玩家體驗祖先在大漠戈壁“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的艱辛,還能夠讓玩家感受驛站“內計六十街,每街各延達于官署。吾人往游一城門,知其墻厚各九十臂”的繁榮,還能讓玩家在潛移默化中了解驛站文化,感受驛站文化的魅力,從而主動去探尋文化源頭。為確保文化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游戲開發(fā)商可以和史學界權威人士合作,規(guī)避文化傳播過程中過于娛樂化、庸俗化、碎片化等問題,重視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用“科技”保護文化
2020—2021年,數字文化產業(yè)等數字化相關產業(yè)愈發(fā)受到國家重視。全球博物館意在積極主動加入互聯(lián)網大軍,以維持與社會和新生代年輕人的聯(lián)系。數據顯示,全國被調查的文物的數字化比例為44.11%,其中珍貴文物藏品的數字化比例為67.82%。相較于博物館內的文化遺物,文化遺跡具有體量大、受自然環(huán)境影響顯著、不易保存等特點。
河西走廊驛站是歷史發(fā)展遺留下來的、無法再生與重建的古建筑文物?,F存遺址多處在沙漠、戈壁地帶,風沙侵蝕嚴重,其維護技術和維護難度相對較大。雖然部分驛站遺址現已開發(fā)為旅游景點,但在開發(fā)過程中依舊存在保護意識薄弱、保護宣傳工作不到位、游客對驛站建筑本體及周圍環(huán)境造成破壞等問題,使得遺址不僅沒有得到保護反而加速被損毀。針對以上問題,借助數字化技術媒介,對河西走廊驛站文化進行數字轉化,通過圖像、視頻、音頻和交互展示等方式實現驛站文化的采集、存儲、管理、傳播等工作,既可減少人為產生的損壞,又可擴大傳播受眾面,豐富傳播內容,為河西走廊驛站文化的保護與重啟帶來新的機遇。
河西走廊驛站文化遺存保護與開發(fā)的意義
使臣仆仆、商賈云集的河西驛站,在悠悠歷史長河中見證了河西走廊的風云變幻,為驛站文化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史料與物證。然而,再璀璨的歷史也終有落幕之時,以往輝煌的驛站,現如今只剩下殘垣斷壁,鮮為人知。以歷史文獻為依托,梳理河西走廊驛站文化遺存及保護現狀,針對遺存修復難、大眾對遺址的保護意識弱等問題,結合時代需求提出用“戲劇”“游戲”“科技”重啟驛站文化的建議。通過對河西驛站文化進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性轉化,賦予驛站新的使命,讓其不被時間的流逝所磨滅。
參考文獻
[1]鄭游.中國的郵驛與郵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曹偉.中國古代郵驛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7.
[3]劉廣生.中國古代郵驛史[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86.
[4]臧嶸.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
[5]邵如林.“河西文化”論[J].西北史地,1995(02):73-89+98.
[6]劉興全,許艷麗.“絲綢之路”河西走廊段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5):20-27.
[7]何雙全.甘肅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0(05):4-20+97+2+1.
[8]林茂森.山丹峽口見證甘涼古道的歷史風云[EB/OL].(2016-06-28)[2022-05-01].http://gj.yuanlin.com/Html/ Detail/2016-6/29317.html.
[9]左祺琦.地方傳統(tǒng)文化與網絡游戲融合發(fā)展初探[J].中國出版,2021(04):24-26.
[10]莫代山.少數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數字化技術傳承研究[J].中華文化論壇,2018(01):67-74.
[11]孫海芳.河西走廊驛傳文化遺存初論[J].絲綢之路,2019(01):97-10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學科建設項目“一帶一路”生土材料國際聯(lián)合工作營(項目編號:SJX-20210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