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 琳 圖/楊素平
解放門明城墻
南京人一年吃掉多少只鴨子,具體數(shù)字一度是爭議。
其實大可不必。南京人餐桌上,除了鴨子,還有諸多家常美食,比如“素什錦”。也叫“十樣菜”,顧名思義,這道菜是由十種食材組成的。也不拘泥于十種還是八種,想放多少放多少,想吃多少吃多少,隨意搭配。做法也簡單,依次將這些食材煮熟,放入調(diào)料,攪拌即可。這道菜食材富足,精髓是化繁為簡。
化繁為簡,是南京的精髓。
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從范蠡在南京長干里筑造越城開始,南京城迄今約兩千五百年。地方史學者盧海鳴在《南京歷代名號》中介紹,定名為“南京”之前,這個城市更迭過七十多個名字。
中山陵前湖春日
就像用“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泛泛掠過南京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個曾擁有七十多個名字的古城極簡成“金陵”和“建康”,不是化繁為簡么?
名號太多,歷史太長,不化繁為簡,能如何呢?更何況,化繁為簡,南京有足夠的底氣。
據(jù)《吉尼斯世界紀錄》,南京城墻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長、規(guī)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總長度為3355..226677公里,目前墻體留存有2255..009911公里,遺址部分為1100..117766公里。絕大多數(shù)南京人是記不住這些數(shù)字的,他們也并不知道自己城市的這些個“世界之最”,他們只曉得“水西門鴨子店”,光華門在建地鐵,“老門東”有好多小吃——老門東的“門”,即中華門,南京人更習慣叫它“南門”,有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古代城墻甕城。
雪落雞鳴寺
百家講壇“詩歌唐朝”主講人、南京大學的莫礪鋒教授做過統(tǒng)計,《唐詩三百首》里出現(xiàn)最多的城市不是大唐的首都長安,是南京。
我沒做過考證,但鳳凰臺、烏衣巷、秦淮河、石頭城……這些隨著唐詩光芒閃耀世界文化舞臺的名字,始終在南京城鮮活地存在。它們的存在無關(guān)乎文學?!盀跻孪锟谙﹃栃薄?,讓夫子廟文德橋旁的那個小巷子聲名鵲起,但它的四季輪回、它的草木深深,和劉禹錫以及他的詩句毫無關(guān)聯(lián)。
外地人喜歡用“大蘿卜”來描述南京人。這說法的緣起是一個傳說。當年乾隆下江南,到了揚州,想吃蘿卜,為了“藏富避稅”,揚州人給皇帝端上瘦瘦小小的蘿卜,南京則不然,老老實實呈上最好的大蘿卜,果然被京城納了去。
故事不靠譜??孔V的是南京人的熱情、老實、敦厚,既不豪言壯語信口開河,也不糾結(jié)權(quán)衡精于算計,倒也符合化繁為簡的秉性。
“大蘿卜”的來源還有另一個說法。南京人習慣把蘿卜分為兩個部分:蘿卜秧子(地上部分)和蘿卜頭兒(地下部分),問外地賣蘿卜的價格時,常問“蘿卜頭兒幾錢一斤?”外地人很奇怪,這么大的蘿卜,在南京人眼里竟然只是小蘿卜頭兒,那南京的蘿卜得有多大!南京人的“大蘿卜”名聲由此傳開。
梅花山賞梅
美齡宮“項鏈”
中山陵初秋
這也沒錯。南京人什么大場面沒見過,這個城市也因此里里外外透著閑適。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里,來南京游玩的江南才子杜慎卿和朋友閑坐在南京的雨花臺觀景,坐了半日,,看見兩個挑糞桶的,,挑了兩擔空桶,,歇在山上。其中一個拍另一個的肩頭說:“兄弟,今日的貨已經(jīng)賣完了,我和你到永寧泉吃一壺水,回來再到雨花臺看看落照?!?/p>
這就是南京的性情。歷史、人文、山川的密密匝匝在此處被簡化為日常,就像南京人最常說的那句話——“多大的事!”(完)
南京長江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