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二十年跨界創(chuàng)新研究的反思與建議1)

        2022-07-02 05:59:48鄭泉水
        力學與實踐 2022年3期
        關鍵詞:結構

        鄭泉水

        (清華大學,北京 100084)

        (零一學院,廣東深圳 518118)

        1 背景和我的研究簡況

        1.1 時代背景和挑戰(zhàn)

        近年來,國家對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源于國家發(fā)展最核心要素,已從模式或增量型創(chuàng)新——快速追趕,轉變?yōu)槟芊駥崿F(xiàn)“從0到1”創(chuàng)新,能否自主培養(yǎng)國家戰(zhàn)略創(chuàng)新人才。但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不小,特別是習總書記在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專門指出,相關體制機制改革“破”得不夠,“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四唯”)等現(xiàn)象依然存在,人才評價體系有待完善;要把培育國家戰(zhàn)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等等。

        甚至有人預言:凡是在中國接受過初等教育和大學教育的學生,將來都不可能成為原創(chuàng)性的科學家。從全球華人對比猶太人的人均獲科學諾獎數只有微不足道的1∶2000這一數據來看,上述“極端”說法或許有一定道理。

        1.2 我的學術之道

        因為“文革”,我陰差陽錯地走過了一條“非常規(guī)”的求學之道;又因種種機緣巧合,我的學術之道是更加地“非常規(guī)”。下面,我把我的特殊學術經歷和反思分享給大家,看看能否給各位帶來某種“矯枉過正”之效和特別的參考。

        我先概括地說一下我自己的研究經歷(圖1)。雖然我本科念的是土木工程,但我最先研究的是應用數學和力學基礎。出訪英、法、德三年多,于1993年回國到清華大學任教職后,我從應用數學與力學基礎轉向研究材料的本構關系。到1999年左右,我快40歲的時候開始反思,如果繼續(xù)沿著當時的方向走下去,“天花板”看得很清楚。我研究的是非均勻介質的理論,但我意識到材料研究最重要的很可能不是均勻化理論,而是強韌性,以及發(fā)現(xiàn)全新功能的新材料。同時我也注意到,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的力學家,比如馮·卡門、馮元楨等,都不是做純粹的力學,而是借道力學做改變世界的研究。因此我開始思考去做某個前所未有或有很大爭議、需要力學基礎、并且看不到天花板的“方向”。我運氣比較好,出道早,32歲成為清華的正教授,有些老本吃。當然現(xiàn)在的局面比較復雜,清華的年輕老師在40歲之前評上教授變得非常難(雖然我自己在清華大學職稱評審委員會里,常常力推他們通過,但很難改變大環(huán)境)。我花了很多時間來重新思考未來做什么,2000年決定做納米力學,當時還沒有納米力學一詞,我算是投入得比較早,雖然依然沒有跳出力學,但還是往前跨了一大步,從宏觀到納米。從2002年開始,我逐漸把“結構超滑”做了起來。結構超滑是我10多年后才清晰定義的一個全新領域,研究的是固–固界面間的“零”摩擦滑動;后來自然又延伸去開啟了一個特異的固–液界面方向——“極端疏水”。同一時期,從2001年起開始關注并研究本科生培養(yǎng)問題,到2009年創(chuàng)辦清華大學錢(學森力學)班,我在這方面花了很多時間。后來,我逐漸意識到,從0到1創(chuàng)新與頂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是密不可分的。

        圖1 我的學術生涯

        2 結構超滑技術:從0到1

        2.1 初試“藍?!?/h3>

        為尋找未來方向,2000年初我安排了一次學術休假,去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蔣慶教授那里待了兩個月。交流后,知道他也遇到類似的困惑。一起調研和探討后,我們決定嘗試一下碳納米管的問題。當時力學界較普遍認為連續(xù)介質力學不能研究納米材料,但我們注意到,材料界為測一個碳納米管的楊氏模量,用電共振的方法測量共振頻率,再用懸臂梁彈性模型反算出楊氏模量。結果算出的楊氏模量居然隨碳納米管直徑的增加呈現(xiàn)出一個快速下降的態(tài)勢,差了一個量級,對此他們也無法給出合理解釋。因為我對各向異性和非線性都很熟悉,所以猜測到可能是出現(xiàn)了局部的失穩(wěn)。組成石墨的石墨烯特別?。▎卧雍穸龋?,它的彎曲剛度很低,一旦失穩(wěn),抗彎能力就完全不行了,相當于有效高度就變成了只有直徑一半左右的高度,梁的彎曲剛度是高度的三次方,這樣一來就下降了8倍,這就很好地解釋了這一現(xiàn)象,期間我們也找到了失穩(wěn)的實驗證據。

        我們比較幸運,這項工作一炮打響,第一篇論文就發(fā)表在了物理學最負盛名的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2]。這項工作也使得碳納米管力學不僅在中國,在世界范圍內都取得了一個先驅性進展;論文第一作者、我的博士生劉哲也獲得了全國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

        2.2 仰望天空

        但不久,我就看到了碳納米管力學的“天花板”,感覺還是太低了。2002年,我的主要精力轉向了結構超滑技術研究。這個轉向起因于一次偶發(fā)事件?我和蔣慶教授提出的一個概念和理論預測,即把多壁碳納米管的內管抽出來,釋放以后它會沿著軸線來回振蕩運動[3]。當時是赴美開會途中,我在蔣慶教授家住了兩晚,提出和推算出了這一猜想,前提是假設沒有摩擦磨損。這一概念被有關著名專家在《Physical Review Focus》上評價為是第一個機械振蕩頻率可以達到十億赫茲范圍的器件,認為它對未來的多項關鍵技術將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比如通信,波的接收需要濾波,采用的是共振器,如此高頻率的機械共振器從來沒有過。

        因為這項工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和清華大學科研院分別緊急設置了專項基金,資助我牽頭快速成立了課題組開啟實驗研究。我從來沒做過實驗,但非常幸運地邀請到了清華材料領域的朱靜院士,中科院物理所的薛其坤院士、呂立和翁羽祥研究員,以及北大電子器件領域的彭練矛院士等一起合作。這些合作很關鍵,否則我有極大的概率“死”在路上,更不可能走到今天這么遠。

        2.3 無知無畏

        但我很快意識到,碳納米管振蕩器做不成,因為振蕩頻率太快了,只能用光測;而碳納米管只有幾十納米的光測范圍,需長時間吸收光子,但高頻使得沒有足夠時間吸收足夠多的光子以探測頻率。我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即改用微米尺度石墨。我認為采用多層石墨,也會產生類似碳納米管振蕩器的現(xiàn)象。這里面有一個小插曲,當初我提出改用石墨的時候,遇到一片反對聲,大家認為完全不可能?如果存在我預測的現(xiàn)象,鉛筆都不可能在紙上寫出字了!但我還是相信自己的直覺,決定做下去。這個決定背后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動因,是當時我已經朦朦朧朧有一些認識到,碳納米管振蕩器即使能做出來,也依然是在科學層面,因為無法一模一樣地批量生產出碳納米管振蕩器產品。可能是受到某次有微納加工領域專家參加的跨界交流(我常參加此類交流,且于2010創(chuàng)建了清華大學交叉研究試點機構——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見后)啟發(fā),我意識到采用微加工技術可以用石墨制備出成千上萬“一模一樣”的“產品”?,F(xiàn)在回頭看,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洞察。

        但是,當真要開始做時,另一個難題來了,我只能找自己的學生做,而我當時只有力學背景的學生。幸運的是,期間我剛好有一位喜歡動手實踐的博士生?江博,他從小就對機械特別感興趣,喜歡開汽車,經常拆了又裝。大概有兩三年的時間,實驗一次又一次地失敗,觀察不到預期結果,我的力學和物理基礎以及不斷深入的理解在這段艱難時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時我也是焦頭爛額,因為精力都投入其中了,其他方面的產出快速下降。我跟江博一起討論分析各種可能原因,整個過程中,我也在拼命地看書、請教、做判斷,因為考慮到搭進去的不只是我,還有一個學生能不能畢業(yè)的問題。最終,我們觀察到了石墨自回復運動現(xiàn)象,并于2008年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fā)表了相關成果[4],標志著我們終于從 “死亡谷”谷底走了出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追加資助了我一個重點項目,接著清華大學投資近2千萬,支持我牽頭成立了“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CNMM),有來自清華、北大、中科院等力學、材料、物理、化學、制備等領域的20余位教授加盟中心,1986年物理諾獎得主Heinrich Rohrer擔任中心首席顧問。結構超滑科技的創(chuàng)立和清華錢班模式的創(chuàng)建,中心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4 結構超滑

        結構超滑的原始概念或許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假如從文獻來看,我至今看到過的最早一篇可以跟結構超滑關聯(lián)上的文獻發(fā)表在1983年,通過建立相互間由非線性彈簧連接的兩條一維原子鏈模型,理論預測可以實現(xiàn)靜摩擦等于零。但這篇文章發(fā)表35年之后還很少有引用。真正產生影響的是一項發(fā)表在1993年的“錯誤”工作?學者用分子動力學計算“發(fā)現(xiàn)”不只是靜摩擦為零,它的動摩擦也等于0;但是動摩擦等于0的結論很快就被證明過于草率,即僅能持續(xù)不超過1納秒。所以這件事在相當長時間里幾乎沒人相信。真正的轉折點是到2008年,我們實現(xiàn)了石墨片自縮回現(xiàn)象。為解釋這個現(xiàn)象,我們注意到了之前的一些相關文獻。到2012年,我和博士生劉澤、楊佳瑞等證明了其實就是一個非共度接觸引起的摩擦抵消現(xiàn)象[5]。這項工作引起了全球性關注,可謂結構超滑技術的開端。到2016年,我漸漸清晰了如何定義結構超滑這一全新的概念。什么叫結構超滑?就是直接接觸的兩個固體表面作相對滑移時,發(fā)生持續(xù)不斷地摩擦近零、磨損為零的狀態(tài)[6]。這其中最異乎尋常(區(qū)別于極低摩擦,又稱超潤滑)、更加物理本質的關鍵點,是磨損為零。我們又花了多年時間,才實驗證明了這一現(xiàn)象的真實存在。從2012年到現(xiàn)在,我們申獲了上百項技術專利,研發(fā)了數個產品原型樣機,并在《自然》雜志主刊上發(fā)表了該刊的第一篇結構超滑的綜述展望[7]。

        2.5 結構超滑技術的意義

        為什么結構超滑非常重要?它其實是涉及到物質世界的一個最普遍的物理現(xiàn)象?運動。從科學層面講,牛頓定律、狹義相對論、電動力學、量子力學講的都是運動。從技術層面講,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十大發(fā)明,車輪經常被放在第一位。所以,運動涉及到太多方面,導致的影響也巨大,比如說直到今天,全球一次性能源損耗有25%因摩擦產生,機械失效的80%由磨損導致。進入第四次工業(yè)革命的一個基本途徑是器件的小型化,像通信連接、人腦機結合等等,全都需要小型化,但是摩擦磨損是這條基本路徑上原理性的“攔路虎”。因為無法繞開,很多技術實現(xiàn)不了。結構超滑很可能成為第四次工業(yè)革命的一項根技術。

        宏觀上,發(fā)生摩擦磨損的原理非常簡單,即表面凹凸不平,相關研究一直都在持續(xù),如近期《自然》主刊上就有好幾篇相關論文發(fā)表。正常的摩擦系數,固體之間約在0.1~0.5范圍,加入潤滑油后也僅降低一個量級左右。日常遇到的最滑的,比如滑冰的冰刀與冰之間的摩擦系數大概也就0.01。所以自然會好奇,假如(原子意義上)接觸面最平了以后會怎樣?物理上,兩個平的表面之間依然有四種力,其中共價鍵、金屬鍵和氫鍵,都會產生很大摩擦;不僅有摩擦,還會有磨損。還有一種可能的力是極小的范德華相互作用,它是有可能摩擦近零的。當然表面上還會有一些吸附,本身也是在表面上形成氫鍵,即使接觸區(qū)一時能被清理得干干凈凈,面臨的問題是滑動的時候又會產生。所以,正常情況下摩擦為零不可能,磨損為零也是不可能的。

        結構超滑已經實現(xiàn)的記錄有哪些?我們實現(xiàn)了100 km滑移零磨損;沒有再跑下去,因為花的時間非常長。只要有磨損,不管多小都會有積累;但是磨損為零一直是零積累,除非是一些宇宙射線導致一些新的缺陷出現(xiàn)。我們證明了保持結構超滑狀態(tài)所許可的壓強可高達5 GPa;速度高達飛機的速度,即1 000 km/h;測得的結構超滑最低的摩擦系數是 1 0?6。此外,利用已經實現(xiàn)的單塊結構超滑片尺度(10 μm×10 μm),已經基本可以構建從微觀到宏觀的各種各樣基于超滑的應用;現(xiàn)在我們是聚焦在微米,未來可能走到宏觀層面(圖2)。

        圖2 結構超滑技術若干最新技術指標

        3 結構超滑技術:從1到N?

        3.1 從0到1創(chuàng)新雙重死亡谷

        回歸到什么是“從0到1”創(chuàng)新。從0到1創(chuàng)新特指可能產生巨大的歷史性影響、甚至是改變世界的源頭創(chuàng)新。從0到1創(chuàng)新意味著后面必須還做到1到N,不知道N有多大,N要非常大,才可以稱作為是一項從0到1創(chuàng)新。結構超滑技術目前只是走過了從0到1的階段,能不能走過1到N?我對此抱有信心。

        這個時間周期非常長(圖3)[1],一定會遭遇大大小小的“死亡谷”,從0到1創(chuàng)新是一個大的死亡谷;從1到N創(chuàng)新,即產品的從0到1創(chuàng)新,也要跨越一個大的死亡谷,且后面這個死亡谷可能更大,尤其是對于科研人員來講。我自己由于早年積累了較好的口碑,期間成功度過了很多難關,但在決定走向結構超滑技術相關產品的研發(fā)之路時,依然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難,沒有人相信我們可以走過去。類似這種情況是很普遍的。20世紀初美國萊特兄弟發(fā)明了飛機以后,盡管美國早已經是世界經濟第一了,依然有兩三年的時間美國人說萊特兄弟是騙子?美國人怎么可以做源頭創(chuàng)新?直到飛機在歐洲引起了轟動。美國真正在源頭創(chuàng)新方面走通,是在二戰(zhàn)期結束,從德國挖走了一大批頂尖科技專家,尤其是范內瓦·布什于1945年提出《科學:無盡的前沿》法案以后。

        圖3 從0到1創(chuàng)新的雙重“死亡谷”[1]

        3.2 我的“慘敗”初試和“復活”

        技術大多是有時間窗口的,如果沒有及時做,一個非常有潛質的技術(如結構超滑技術)可能就錯過機遇了。從“第一性原理”看,我認為結構超滑技術研發(fā)是可以做的,因此我花了很多時間去嘗試,甚至賣了房去創(chuàng)辦了第一家公司。期間,唐仲英基金會(中國)專門捐贈的900萬元以及北京市科委資助的500萬元,對結構超滑技術走向研發(fā)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因為賣房,有人就相信我、跟投了錢;后面別人又把資金抽走了,我賠了更多錢。直到深圳市和深圳市坪山區(qū)兩級政府在2019年投入2.5億,然后我們從社會上籌資了6 000多萬,成立了世界上首個結構超滑技術研究所(深圳清華大學超滑技術研究所)和產業(yè)化公司(Friction X),才走到了現(xiàn)在的階段。我們相信在今年到明年之間,會渡過“死亡谷”的谷底。我們已經研發(fā)出了五六個原型樣機,下一階段是與幾個頭部公司合作,一起聚焦產品樣機。這真是一個很長的周期,但我們已經走過了將近20年,相信再過10年能夠走通。

        科技成果產業(yè)化對學者來說,是一個更大的“死亡谷”。因為商業(yè)與學術研究的思維是不一樣的??茖W研究,是100個失敗里面只要有1個成功了,報道這1個成功、順帶注明另有99個失敗就可以了,因為科學最主要的是發(fā)現(xiàn)。做產品,是100個里面,即使成功了99個,有1個失敗可能都算不上成功。

        經歷過慘痛的失誤,我十分認同人們總結出的源頭創(chuàng)新技術市場化的如下若干原則。首先,要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極其想做一項顛覆性的革命技術。其次,時機很重要,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再次,開頭的選擇特別關鍵,要避開“大”和“全”,關注能不能在一個小市場形成壟斷;只有壟斷,才可能實現(xiàn)指數上升。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是團隊,如果沒有好的年輕團隊肯定做不成,因為從0到1創(chuàng)新要花10年、20年,需要團隊成員精力充沛、年輕、無畏。此外,是否有足夠持久的市場。巴菲特一年只投資一兩個項目,他說過一句很形象的話: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個坡道,這個坡道布滿了雪,沒人走過,你把雪球滾下去,它會越滾越大;這個坡道要非常長,雪球就可能滾得巨大無比了。不久前楊振寧先生在清華大學110周年校慶面向研究生的講話中,也說到類似的意思:最重要的不是聰明,不是努力,而是方向。

        3.3 創(chuàng)新之國——以色列的啟示

        以色列創(chuàng)新做得非常好。2013年我在以色列拜訪了兩位物理學家,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都60多歲了,當時他們的技術已經催生了四家上市公司。他們告訴我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四條公式:第一條是,做之前不存在的問題(但要有潛在的巨大需求);第二條是,要有雄心;第三條是,有很清晰的解決方案;最后一條是,找一個經理,要用年輕人,他可以對技術一竅不通,但是要信仰該技術,足夠聰明,足夠開放,愿意學習。最后一條讓我很震撼、給我的啟發(fā)非常大。

        結構超滑技術怎么走下去?我舉自己的兩個案例。第一個發(fā)生在2021年,聘請了我的博士畢業(yè)才半年的學生彭德利來管理Friction X。第二個案例最初發(fā)生在2016年,我在美國偶遇老朋友王中林院士,他在研究摩擦納米發(fā)電機(TENG)。TENG非常有前途,但他遇到一個很棘手的問題:用摩擦發(fā)電,摩擦的同時會造成器件壽命縮減,因為摩擦會導致能耗,造成效率低。他建議我去嘗試在發(fā)電機領域應用結構超滑技術。我很認同結構超滑發(fā)電機的用途前景會很廣,于是動員我的博士生來做,但沒能激發(fā)起任何一位學生來做這個方向。后來我找到了清華錢班當時是一年級的一位學生,叫黃軒宇,他說他愿意試一試,慢慢就做起來了,理論上證明了微納尺度下,結構超滑發(fā)電機可以比TENG提高1 000倍效率,壽命就更別提能提高多少了。理論驗證成功后,一幫博士生、博士后跟著他一起把樣機也做出來了[8]。我們把“能夠在極其微弱、頻率隨機不定的外界激勵下,高效地將激勵的能量轉化為電能,且尺度微小,功率密度極高,壽命超長的發(fā)電機”,命名為超級微發(fā)電機。這也是世界上第一臺超級微發(fā)電機(原型樣機)。我們目前已申請了多項專利。

        3.4 顛覆性技術從細分市場開始

        前面提到,先要聚焦某個細分市場,未來才可以走得長遠。超級微發(fā)電機第一個有可能做到獨占的“產品”,我們認為是未來可用于腦–機無線通訊的發(fā)電機。比如埃隆·馬斯克把腦–機有線通訊做得非常好,下一個目標是植入和無線化。但他提出用無線充電的方案,原理上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放在大腦里面,因為無線充電難以做小且“愛”發(fā)熱。超級發(fā)電機是有可能做到的,它不僅微小,且?guī)缀鯖]有什么熱耗散,因為“沒有”磨損磨擦。又比如血糖檢測,目前植入進去之后不能解決長期供電的問題。再如我們現(xiàn)在用的心臟起搏器的電池,體積大、壽命短。超級發(fā)電機如何發(fā)揮作用?我們人體到處都分布有血管,心臟跳動的時候會引起血管內血壓的變化,所以你只要稍稍壓扁一下它,受壓之處就可以感受到壓力變化,進而帶動超級微發(fā)電機發(fā)電。與我們合作的專家、醫(yī)生和醫(yī)療器件公司等認為,如果一路順利,5~6年內可以完成裝置系統(tǒng)、模擬實驗、動物實驗、臨床實驗等。我們相信在一個產品取得突破之后,未來就會有非常大的前景,涉及介入醫(yī)療、物流、智能商標、國防工業(yè)等。(后記:黃軒宇領銜申報的“基于結構超滑的超級微發(fā)電機”項目,在本報告3天后的3月22日,贏得了科技部主辦的首屆顛覆性技術大賽總決賽最高獎?優(yōu)勝獎)。

        4 啟示和建議

        4.1 我關注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初心

        回顧整個40多年學研歷程,我再補充一下為什么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學生有很大的熱情。從2001年開始,特別是2009年創(chuàng)辦了清華錢學森班之后,我用了20年時間持續(xù)不斷地深入思考、研究和實踐如何“發(fā)掘和培養(yǎng)有志于通過科技改變世界、造福人類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探索回答‘錢學森之問’”。

        首先,是我在研究條件極困難的原江西工學院時期的求學和研究(1980?1989),除了本校恩師楊德品教授,多位著名教授(清華大學黃克智院士、北京大學郭仲衡院士、湖南大學熊祝華教授等)給了我極大的幫助和鼓勵。這個經歷,促使我思考并通過清華錢班和我去年領銜創(chuàng)建的深圳零一學院,系統(tǒng)性實踐(全球)杰出導師對(全球)高潛創(chuàng)新學生的跨地域培養(yǎng)。

        其次,是2000年以來的20多年里,我的科技創(chuàng)新研究全是我的學生具體執(zhí)行,我站在高處給他們指路、排憂解難、及時提出更高的要求等。然后是有很多(來自物理、材料、化學、微納加工技術、摩擦學、MEMS、電子等領域的)合作者,做交叉、甚至跨界創(chuàng)新,一定要有合作者。上述過程也培養(yǎng)了很多好學生,他們不僅與我一起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了結構超滑科學技術,且自主開啟了相關全新理論或技術方向。如馬明副教授開啟了“范德華界面動力學”方向的研究,不僅僅是固–固界面,還有固–液界面;徐志平教授開啟了結構超滑多物理場的基礎與設計理論;劉澤教授開啟了一項力學與先進微納制造的交叉研究,即研發(fā)了適用于各種晶體金屬的納米成型技術;黃軒宇博士生(清華錢班2016級學生)從大一開始,開創(chuàng)了超級微發(fā)電機這個前途無量的新方向等。

        從2003年開始,我也做了蠻長時間濕潤界面的研究。超疏水材料從1996年被提出,到目前為止一直沒有得到公認的好的應用,最大的問題是它的不穩(wěn)定性,有來自化學的不穩(wěn)定性,有來自力學結構的不穩(wěn)定性,有來自濕潤狀態(tài)的不穩(wěn)定性。結構穩(wěn)定性和濕潤穩(wěn)定性是我和前博士生呂存景和李延深等率先做起來的,目前正致力于將研發(fā)的超級穩(wěn)定的超疏水材料推向大規(guī)模實際應用。

        4.2 建議

        建議方面,我歸納三條:

        (1)我們力學界要去思考未來是什么。如果現(xiàn)在還完全局限于力學,將來恐怕很難產生對國家有重要影響的成果?,F(xiàn)在這個時代,必須要有原創(chuàng)性的東西,這是國家最核心的需求。從0到1創(chuàng)新往往是來自于不同學科的交叉,它需要非常好的科學基礎,力學天然具有這方面的優(yōu)勢,關鍵是你是否知道真正的、本質的問題在哪?假如說15年、20年以后,你希望能夠有很大的成就,換句話說能夠對國家有很大的貢獻,我認為現(xiàn)在就要打好力學基礎,去介入重大的問題。

        (2)從0到1創(chuàng)新前提是方向大致正確,其次是要足夠聚焦、長期堅持。要找準小問題,進而放大,不要去做太多的問題。

        (3)從0到1創(chuàng)新與培養(yǎng)年輕人密不可分。15歲 ~ 20歲是點燃激情的年齡段,我們現(xiàn)在的高考是不敢出錯,“四唯”等科技評價體系也使得年輕科研人員不敢做大問題,這樣一來我們走的就是一條一般的路徑。我們希望可以引導中學生開始思考大問題,及早地發(fā)現(xiàn)并激發(fā)有創(chuàng)新潛質的年輕人,這也是清華錢班團隊創(chuàng)辦深圳零一學院的初衷。

        4.3 讓我們一起,攜手共創(chuàng)未來

        關于錢班和深圳零一學院,可參考不少公開的報道,如《人民日報》2021年11月1日曾以“十二年深耕,清華大學錢學森班探索自主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試驗田’育出‘創(chuàng)新苗’”為題做了整版(深度觀察)報道;又如我和同事撰寫的《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范式探索》(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年第5期??敖ㄔO世界科技強國”)。

        我這里特意說一條“功利性” 心得:每一項從0到1創(chuàng)新都是一個長達10~20年的歷險記,而頂尖創(chuàng)新人才是在從0到1創(chuàng)新實踐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我已年過花甲,我對未來的所有“瘋狂”夢想,如果沒有高潛創(chuàng)新學子的同行,將永遠不可能變成現(xiàn)實。因此,“力出一孔”,我和團隊在“結構超滑技術”和“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當該以雙螺旋的方式跋涉邁進。

        深圳零一學院計劃借助數智技術,把全國乃至未來分布在全球的創(chuàng)新高潛學生、深圳頂尖科創(chuàng)企業(yè)的重大問題和全球頂尖導師,不求擁有、但求成效地高密度匯聚在一起,形成追求從0到1創(chuàng)新的小生態(tài)、產生學生–問題–導師“核聚變”。深圳零一學院試運行一年來,已初顯其可行性、吸引力和影響力。歡迎力學界同事以不同形式參與和共建深圳零一學院這一開放互贏平臺。假如你要去做問題,要引導一幫年輕人跟著你一起來做,到研究生階段才開始的話,他們多半已經不敢做了。我希望深圳零一學院能夠匯集更多這種年輕人,我們一起來培養(yǎng),一起攜手快速成長。

        致謝:除了正文提到的人與事,還要感謝近20年來未顯名的我的所有學生、與我合作過的同事、所有的(特別是在我艱難跋涉“死亡谷”期間的)支持者,以及幾十年如一日堅定不移全力支持我的家人。

        猜你喜歡
        結構
        DNA結構的發(fā)現(xiàn)
        《形而上學》△卷的結構和位置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論結構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新型平衡塊結構的應用
        模具制造(2019年3期)2019-06-06 02:10:54
        循環(huán)結構謹防“死循環(huán)”
        論《日出》的結構
        縱向結構
        縱向結構
        我國社會結構的重建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21
        創(chuàng)新治理結構促進中小企業(yè)持續(xù)成長
        日本乱子人伦在线视频|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超碰97香蕉| 日本阿v网站在线观看中文| 藏春阁福利视频| 久久亚洲第一视频黄色| 国内国外日产一区二区|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国色天香|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不卡|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体桃花网|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直播| 久久久亚洲色| 国产系列丝袜熟女精品视频| 国内激情一区二区视频| 日本免费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日本孕妇潮喷高潮视频| 欧美又大又色又爽aaaa片| 中出内射颜射骚妇| 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无码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亚洲av成人无网码天堂|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一区二区| 国产中老年妇女精品| 成人无码a级毛片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天堂av| 欧美性白人极品1819hd|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9| 欧美1区二区三区公司| 亚洲av日韩av天堂久久不卡|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 亚洲不卡电影|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人妻| 国产又大又硬又粗| 中文字幕乱伦视频| 亚洲天堂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精神|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二三四| 久久无码专区国产精品| 视频福利一区| 青青草好吊色在线视频| 国产激情无码视频在线播放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