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帥軍
(河鋼集團宣化鋼鐵公司,河北 075100)
隨著國內外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家對裝備制造產(chǎn)業(yè)、風力發(fā)電產(chǎn)業(yè)給予了大力支持,使得高強度緊固件的需求也逐年在增加。我國緊固件行業(yè)經(jīng)過多年的探索和積累,實現(xiàn)了迅猛的發(fā)展,目前我國緊固件的產(chǎn)量及出口量,均位居世界第一。緊固件行業(yè)的發(fā)展,遵循了科技發(fā)展的道路,產(chǎn)品的技術含量逐步提高,產(chǎn)品升級換代步伐不斷加快。一方面,產(chǎn)品由原來的小規(guī)格、低強度、低附加值的標準件,逐漸地向高精度、高強度、非標定制件方向轉化,奠定了緊固件發(fā)展的堅實臺階;另一方面,由于緊固件產(chǎn)品逐步向中高端發(fā)展,緊固件質量、性能的提升也對鋼材的質量、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宣鋼開發(fā)高強緊固件用鋼B7 主要是供應國內某高強度緊固件加工企業(yè),用于生產(chǎn)加工出口的高強度全螺紋螺桿,對材料的成分、力學性能、低溫韌性和表面質量要求較高。本文介紹了高強度緊固件用鋼B7的設計開發(fā)過程,對用戶加工使用過程中涉及的一些質量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改進措施。
化學成分對鋼材性能影響很大,合理的成分設計至關重要。B7 為美標牌號,成分執(zhí)行美國ASTM標準A193/A193M《高溫高壓及其他目的用合金和不銹鋼栓接材料的標準規(guī)范》。因其與國標42CrMo 成分相近,作為緊固件材料加工方式和用途基本一致,因而國內部分鋼企把B7 和42CrMo 視作同一鋼種,單純從成分范圍上來看B7 成分更接近于國標的40CrMnMo。三種牌號鋼的成分對比見表1。
表1 成分對比
在與用戶簽訂的技術協(xié)議中B7 與42CrMo 在鋼材力學性能上的要求差別不大,但B7 要求低溫沖擊性能,常規(guī)的42CrMo 達不到該要求,因此不能簡單的用42CrMo 來代替B7,需要單獨進行成分設計以滿足性能指標要求。
兩種牌號[Mn]的成分范圍差別較大,宣鋼42CrMo的[Mn]一般控制在0.65%左右,B7要求的范圍是0.75~1.00%,[Mn]含量低于B7 的最低要求。[Mn]能有效提高鋼的強度和淬透性,能減少[S]產(chǎn)生的熱脆效應,因其經(jīng)濟性常用于替代貴重合金元素,因此[Mn]應偏上限控制。
[Mo]能提高鋼的淬透性,細化晶粒,并能有效地阻止鋼材的第二類回火脆性組織的產(chǎn)生,尤其是低溫狀態(tài)下,[Mo]含量的增加對提高沖擊值起到積極 作 用[2]。42CrMo 與B7 中[Mo]要 求 范 圍 相 同,42CrMo 一般偏下限控制,因技術協(xié)議中對低溫沖擊性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在B7的成分設計中[Mo]應偏中上控制。
[Al]能夠起到細化晶粒作用,改善低溫韌性。[Al]含量太高會影響鋼水流動性,易形成非金屬夾雜物,所以使用[Al]作為脫氧劑,保證脫氧效果即可。
[C]是對鋼材強度影響最大的元素,[C]的提高明顯降低了鋼的塑性和韌性。B7 對強度的要求與42CrMo基本一致,合金元素含量高于42CrMo,強度能得到保證,[C]應偏下限控制。
綜上對B7的成分設計如表2所示。
表2 B7成分設計
根據(jù)B7 的成分設計和質量要求,確定B7 生產(chǎn)的工藝路線為:KR 脫硫→150t 復吹轉爐冶煉→180tLF 爐精煉→連鑄165mm×165mm 鑄坯(結晶器電攪)→鋼坯緩冷→棒材軋制→快速下冷床收集→緩冷坑緩冷。
轉爐底吹全程使用氬氣,冶煉采用雙渣操作,堿度大于等于3.0,采用高拉碳出鋼,C-T協(xié)調出鋼,出鋼[C]≥0.10%、[P]≤0.012%;轉爐出鋼過程采用滑板擋渣,嚴禁爐口下渣;出鋼過程大包全程吹氬,見鋼流立即按順序加入合金,合金化物料加完后加入頂渣料,渣料鋪設均勻。
入LF 爐吹氬、加熱,調整渣層粘稠度保持渣層具有良好流動性。精煉渣堿度控制在3.0~4.0,Al2O3控制在20~30%,TFe≤1.0%;采用電石進行渣面脫氧,白渣保持時間>15min;精煉全程埋弧操作,保持電弧穩(wěn)定,減少精煉過程鋼液吸氮;精煉周期≥55分鐘,在精煉成分、溫度合格后出站。
連鑄開澆前用氬氣對中間包進行吹掃;澆鑄時確保長水口氬封和浸入式水口的密封,全程保護澆注;B7 液相線溫度1498℃,中包鋼水過熱度控制在25~40℃,拉速控制在1.3~1.5m/min;鑄坯下冷床后緩冷48小時。
因B7 鋼材對表面脫碳有要求,加熱時保持爐內還原性氣氛,合理設定空燃比,煙氣殘氧控制在2.5%以內;鋼坯要加熱均勻,上下溫差小于15℃,頭尾溫差小于50℃;勻速控制鋼坯在高溫段的加熱時間>90min,使合金元素充分擴散,降低由于枝晶偏析、中心偏析造成的組織轉變不均勻,提高相變的一致性。B7軋制溫度制度見表3。
表3 B7軋制溫度制度
熱坯出爐后采用高壓水除鱗設備去除爐生氧化鐵皮;軋制過程全程避水軋制,避免冷卻水飛濺影響組織轉變;上冷床后快速剪切收集,入緩冷坑堆垛緩冷,入坑溫度大于450℃,溫度降低到200℃以下出庫。
對試制的Φ27mm 規(guī)格B7 進行了成分、低倍、金相、力學性能的檢測分析。
經(jīng)檢測化學成分符合設計要求,見表4。
表4 鑄坯和鋼材成分
鋼材的低倍檢驗結果具體情況見表5和圖1。由表5可以看出,低倍組織等級符合技術標準。由圖1可以看出,低倍組織致密、均勻,未發(fā)現(xiàn)肉眼可見的縮孔、裂紋、氣泡、夾雜、折疊、白點及有害夾雜物。
表5 低倍組織 /級
圖1 熱軋B7圓鋼低倍組織
對B7 鋼材試樣進行了非金屬夾雜物、組織及脫碳層的測定,檢測結果如表6、圖2 所示。從表6和圖2可以看出:本次試制的B7圓鋼非金屬夾雜物滿足設計要求;組織為珠光體+貝氏體+鐵素體,無馬氏體存在,滿足設計要求;脫碳層厚度≤1.0%D,滿足設計要求。
表6 B7金相檢測
圖2 B7金相組織×500
根據(jù)B7 產(chǎn)品技術協(xié)議要求結合實驗設備工況條件,設計熱處理制度為860℃油淬,640℃空冷回火,調質后經(jīng)檢測力學性能如表7 所示。由表7 可以看出,力學性能符合技術協(xié)議要求。
表7 B7力學性能
將該批次B7 圓鋼發(fā)給用戶進行試用,生產(chǎn)加工成全螺紋螺桿(牙條)。工藝路線為:退火→拋丸→拉拔→下料→淬火→回火→檢測—搓絲→涂鍍。試用過程中主要出現(xiàn)以下兩種質量問題:
4.1.1 淬火開裂
用戶在試用過程中部分工件在淬火后出現(xiàn)通條裂紋(見圖3),高倍鏡下觀察裂紋沿弱化的晶界曲折分布,口寬尾細,呈過熱特征,應為淬火過熱開裂。
圖3 裂紋形貌
用戶熱處理加熱方式為高頻感應加熱,淬火溫度920~930℃,建議用戶適當降低淬火溫度。同時不排除母材本身存在劃傷、折疊、裂紋等缺陷造成應力集中引發(fā)裂紋的可能。
4.1.2 低溫沖擊性能不穩(wěn)定
用戶在產(chǎn)品檢測中發(fā)現(xiàn)部分產(chǎn)品在-101℃下沖擊功不足27J。根據(jù)樣品和母材金相分析,調質后組織為回火索氏體+鐵素體(見圖4),組織情況正常,母材組織為珠光體+貝氏體+鐵素體,平均晶粒度僅有6.5級,且伴有帶狀組織存在(見圖5)。
圖4 調質處理后金相×200
圖5 母材金相×200
經(jīng)檢測,工件力學性能檢測強度指標適當,抗拉強度890MPa 性能余量不大,因此分析晶粒粗大是造成低溫沖擊性能不穩(wěn)定的主要因素。
(1)再結晶形成變形帶中碳化物的沉淀可抑制鐵素體晶粒長大,保證晶體分布的均勻性。所以要合理設置加熱溫度、加熱時間和開軋溫度,保證碳化物擴散的均勻性,消除坯料偏析,減輕原始帶狀組織的影響[3]。
(2)按下限控制開軋溫度,延長加熱時間至120min,降低軋制速度,確保終軋溫度控制在950℃以下。
(3)[Ti]與O、N、C 都有較強的結合力,Ti/C 比控制在4 以內,隨著Ti 的增加,晶粒細化。[Ti]的強化機理主要是細晶強化和TiC 沉淀強化[4],TiC 的析出能防止鋼的晶粒長大。因此在B7中加入0.035%的[Ti],同時將[Al]含量提升至0.02%,保證脫氣效果同時AlN的析出能阻礙熱加工的再結晶。
成分及軋制工藝調整后,母材晶粒明顯細化,晶粒度達到8.5 級,帶狀組織有所改善(見圖7),后續(xù)使用中低溫沖擊功穩(wěn)定在30J 左右,均能達到技術協(xié)議要求。
圖7 工藝調整后B7金相組織×200
宣鋼為了適應國內外緊固件行業(yè)的發(fā)展形勢,提升緊固件用鋼的產(chǎn)品檔次,擴大市場占有率,組織研發(fā)了美標B7 牌號的緊固件用鋼。通過制定合理的生產(chǎn)工藝,運用化學成分控制技術、LF 精煉控制技術、細化晶粒技術、終軋溫度控制技術,開發(fā)出了B7牌號高強緊固件用鋼。
產(chǎn)品經(jīng)客戶試用,發(fā)現(xiàn)了工件熱處理工藝不合理及低溫沖擊性能不穩(wěn)定問題。通過降低熱處理淬火溫度,消除了淬火開裂問題;通過降低開軋溫度,控制終軋制溫度,減輕了坯料偏析和原始帶狀組織對工件力學性能的影響[3];通過[Ti]、[Al]等元素的強化作用,有效細化了晶粒,明顯提高并穩(wěn)定了B7 鋼低溫沖擊性能。通過上述調整措施,最終生產(chǎn)出了滿足客戶需求的B7 牌號高強緊固件用鋼,產(chǎn)品質量達到了設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