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鑫,王 宇
(重慶消防醫(yī)院消化內科,重慶 401147)
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生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密切相關,但老年患者上腹疼痛、噯氣等臨床表現不典型,發(fā)生大量出血、急性穿孔等并發(fā)癥的風險較年輕患者高[1],故確診后應積極治療。四聯(lián)療法為常選擇的治療方案,包括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的埃索美拉唑、枸櫞酸鉍鉀,以及能殺滅Hp的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等,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潰瘍愈合,改善臨床癥狀,但由于抗生素會誘發(fā)胃腸內菌群失衡[2],以及Hp的耐藥呈上升趨勢,導致四聯(lián)療法的療效有限[3]。近年來,有學者將益生菌用于輔助治療老年消化性潰瘍(PUA)[4],其中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思連康)為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腸球菌、蠟樣芽孢桿菌制成的復方制劑,可補充人體正常菌群,以調節(jié)腸道菌群平衡,已在非酒精性肝病等疾病的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5]。其聯(lián)合四聯(lián)療法治療PUA可能會有效抑制胃腸致病菌,并促進胃黏膜愈合,提高臨床療效?;诖耍狙芯刻接懥藨盟穆?lián)療法聯(lián)合思連康治療PUA患者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PUA患者13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6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2例,女34例;年齡65~76歲,平均(70.30±5.23)歲;病程3~12個月;平均(7.89±1.40)個月;潰瘍直徑0.5~1.2 cm,平均(0.78±0.17)cm;潰瘍類型:胃潰瘍40例,十二指腸潰瘍26例。觀察組患者中男36例,女30例;年齡65~77歲,平均(70.42±5.14)歲;病程3~12個月,平均(7.94±1.21)個月;潰瘍直徑0.4~1.2 cm,平均(0.73±0.15)cm;潰瘍類型:胃潰瘍38例,十二指腸潰瘍28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潰瘍直徑、潰瘍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1.2納入標準 (1)經胃鏡、病理檢查等診斷為消化性潰瘍[6];(2)年齡大于或等于65歲;(3)對本研究所用藥物不過敏;(4)依從性良好;(5)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
1.1.3排除標準 (1)有消化道手術史;(2)合并惡性腫瘤;(3)入院前1個月使用過質子泵抑制劑;(4)克羅恩病、結核病等所致的繼發(fā)性潰瘍。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1.2.1.1對照組 采用含鉍四聯(lián)療法,口服埃索美拉唑(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80047,規(guī)格:每粒20 mg),每次1粒,每天1次;口服枸櫞酸鉍鉀(麗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20098,規(guī)格:每粒0.3 mg),每次1粒,每天2次;口服阿莫西林(哈藥集團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3020932,規(guī)格:每粒0.25 g),每次2粒,每天2次;口服左氧氟沙星(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387,規(guī)格:每片0.5 g),每次1片,每天1次。
1.2.1.2觀察組 在含鉍四聯(lián)療法基礎上加用思連康(杭州遠大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60010,規(guī)格:每片0.5 g),每天三餐后用冷開水口服1片。含鉍四聯(lián)療法藥物用法用量與對照組相同。
1.2.1.3療程 2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4周。
1.2.2黏膜愈合效果判定標準[7](1)治愈:胃鏡檢查見潰瘍及周圍炎癥全部消失;(2)顯效:胃鏡檢查見潰瘍面消失但仍存在炎癥;(3)有效:潰瘍面積縮小50%及以上;(4)無效:潰瘍面積縮小50%以下。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2.3觀察指標
1.2.3.1癥狀緩解情況 采用癥狀積分[8]評價2組患者治療前、治療4周后上腹疼痛、反酸/噯氣、惡心/嘔吐等癥狀評分情況,無癥狀計0分,最嚴重癥狀計10分。
1.2.3.2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觀察2組患者治療期發(fā)生食欲不振、便秘、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皮疹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2.12組患者黏膜愈合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黏膜愈合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黏膜愈合效果比較[n(%)]
2.22組患者治療前、治療4周后癥狀評分比較 2組患者治療前上腹疼痛、反酸/噯氣、惡心/嘔吐癥狀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4周后上腹疼痛、反酸/噯氣、惡心/嘔吐癥狀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治療4周后癥狀評分比較分)
2.3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消化性潰瘍分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兩種類型,老年人由于胃腸功能衰退、機體抵抗力下降是該病的多發(fā)群體,以及老年患者由于癥狀不典型,但并發(fā)出血或穿孔的風險較高,確診后積極治療是關鍵。臨床醫(yī)師常選擇四聯(lián)療法治療,通過減少胃酸分泌和消除Hp感染以治療PUA,但由于Hp耐藥性的存在而影響療效,并且長期應用抗生素可能會誘發(fā)腸內菌群失調,不利于患者癥狀的改善[9]。思連康為4種胃腸道正常細菌的混合制劑,可調節(jié)腸道微生態(tài),抑制致病菌,維持腸道正常蠕動,用于輔助治療PUA可能會有助于清除Hp,提高臨床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黏膜愈合治療總有效率(90.91%)明顯高于對照組(77.27%),治療4周后上腹疼痛、反酸/噯氣、惡心/嘔吐癥狀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崔旭輝[10]的研究結果相符,進一步證實四聯(lián)療法聯(lián)合思連康治療PUA可有效促進患者的黏膜愈合,改善臨床癥狀。
因Hp寄生在胃黏膜組織中可誘發(fā)環(huán)氧化酶-2和前列腺素的表達增加,引起胃黏膜細胞形態(tài)和功能改變,以及Hp可釋放Hp的空泡毒素(vacA)等毒力因子,可引起上皮空泡化,誘導線粒體細胞色素 C 的釋放,導致細胞凋亡;同時可誘發(fā)炎性反應[11-12]。常規(guī)四聯(lián)療法中的埃索美拉唑、枸櫞酸鉍鉀可減少胃酸分泌,保護胃腸黏膜;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可降低黏蛋白黏度,阻止細菌定植、黏附在胃黏膜上皮,發(fā)揮殺菌作用。聯(lián)用思連康后其所含的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可分解糖類,產生乙酸和乳酸等物質,降低胃內的pH值,加強胃酸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其中的糞腸球菌可分泌抗菌肽類物質,并刺激機體全身和局部的免疫力,增加對Hp的殺傷力;蠟樣芽孢桿菌可在胃內創(chuàng)造不利于Hp存活的厭氧環(huán)境;補充的多種益生菌可在胃內形成屏障,減少細菌毒素的干擾;同時,阻止Hp等致病菌在胃黏膜的黏附、定植及入侵,減少致病菌引起的環(huán)氧化酶-2、前列腺素等因子的釋放,以及可減少毒力因子的釋放,阻止其對胃黏膜細胞的損害[13],并減少胃黏膜細胞凋亡,有利于潰瘍病灶修復、愈合等。此外,也有研究表明,雙歧桿菌等益生菌可通過增加黏膜前列腺素E2/I2的表達發(fā)揮抗氧化、抗炎癥的作用而保護胃黏膜,并刺激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誘發(fā)血管再生促進潰瘍愈合,從而促進反酸/噯氣、上腹疼痛等癥狀的緩解[14]。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思連康輔助四聯(lián)療法治療PUA患者不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與既往文獻報道結果[15]不相符,發(fā)生這一差異的原因可能是本研究與既往文獻報道納入患者病程有差異,也可能因為思連康中的益生菌通過調節(jié)腸道菌群平衡的作用,促進腸道維持正常蠕動,從而降低了便秘、腹瀉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故不會增加總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四聯(lián)療法聯(lián)合思連康治療PUA患者可有效促進其胃腸黏膜愈合,改善臨床癥狀,且不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