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蕾,李金鳳,李玉平,王田田
南陽南石醫(yī)院1腫瘤科,2胸外科,河南 南陽 473000
肺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發(fā)病率不斷升高,手術是肺癌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以全肺切除術較為常見,但手術的創(chuàng)傷較大[1],多數(shù)患者術后易發(fā)生咳嗽咳痰、疼痛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術后肺功能的恢復。因此,圍手術期給予患者有效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能幫助患者樹立健康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從而明顯提高治療效果[2-3]。本研究探討信息化健康教育在肺癌患者圍手術期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7 月南陽南石醫(yī)院收治的200 例肺癌患者。納入標準:①經(jīng)病理學檢查證實為肺癌;②年齡40~70 歲;③預期生存期≥6個月;④具有胸部病灶切除的手術適應證;⑤TNM分期為Ⅱ~Ⅲ期。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肝腎疾?。虎诤喜⒕癞惓?,不配合研究;③術前證實為小細胞肺癌;④術前存在多種基礎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臟病等。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0 例肺癌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100 例,對照組患者圍手術期給予常規(guī)健康教育,研究組患者圍手術期給予信息化健康教育。研究組中男60 例,女40例;年齡40~70 歲,平均(56.21±1.21)歲;病程1~6個月,平均(3.54±0.32)個月:TNM 分期:Ⅱ期67例,Ⅲ期33 例;病理類型:腺癌30 例,鱗狀細胞癌70 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4 例,高中及以上56例;分化程度:低分化32 例,中分化43 例,高分化25 例;吸煙70 例,不吸煙30 例;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55 例,無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45 例。對照組中男61 例,女39 例;年齡40~70 歲,平均(56.11±1.29)歲;病程2~6 個月,平均(3.85±0.42)個月:TNM 分期:Ⅱ期68 例,Ⅲ期32 例;病理類型:腺癌31 例,鱗狀細胞癌69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5 例,高中及以上55例;分化程度:低分化33 例,中分化43 例,高分化24 例;吸煙71 例,不吸煙29 例;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56 例,無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44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TNM分期等基線特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圍手術期給予常規(guī)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解手術相關知識,告知患者健康教育內(nèi)容,例如疾病的發(fā)生機制、藥物治療方法、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等,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干預3 個月。
研究組患者圍手術期給予信息化健康教育,具體包括以下3 個方面:①術前,術前15 天告知患者禁煙,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排痰訓練,若患者痰液較為黏稠,給予霧化吸入治療;若伴有鼻塞或咳嗽,遵醫(yī)囑給予對癥治療;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術前食用高維生素、高蛋白的食物,必要時通過靜脈補充營養(yǎng);指導患者進行體能訓練,如早晚室外散步、上下樓、腹式呼吸、原地蹲起、深呼吸等,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4-5],體能訓練過程中需要注意循序漸進,注意訓練時間和強度;護理人員應在語言、行為、環(huán)境上給予患者溫馨舒適的感覺,獲取患者的信任,為實施暗示法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使患者端正態(tài)度、增強信心、改變行為,從而積極配合治療干預。②術后,待患者麻醉清醒后指導患者進行咳痰訓練,采用超聲霧化吸入排痰,并根據(jù)醫(yī)囑適量加入抗生素;術后1 天清晨,指導患者喝溫開水,然后幫助患者坐起使上身稍微前傾,輕拍患者背部幫助咳出痰液;對患者進行呼吸指導,指導患者進行長呼氣訓練和深呼吸訓練,每次鍛煉后休息30 min 再進行練習,協(xié)助患者進行咳嗽排痰[6]。③定期在醫(yī)院舉辦康復講座,邀請專家以面對面的方式與患者溝通交流,向患者宣講肺癌治療、護理及康復知識;向患者發(fā)放健康教育手冊,邀請患者觀看教育視頻,并邀請恢復良好的患者分享治療成功的經(jīng)驗,并對患者的疑問現(xiàn)場給予解答。共干預3個月。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臥床時間。②干預后,采用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問卷[7]評估兩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完全掌握,指干預后患者對疾病知識有充分了解,如疾病發(fā)生機制、治療方法等;部分掌握,指患者對上述知識僅部分了解;未掌握,指患者對疾病的相關知識不了解。健康知識掌握度=(完全掌握+部分掌握)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③干預后,采用Morisky 服藥依從性量表[8]評估兩組患者的護理依從性,選取其中“是否有時忘記服藥?”“是否偶爾不注意服藥?”“感覺癥狀好轉(zhuǎn)后是否停止用藥?”“感覺癥狀嚴重后是否停止用藥?”4 個問題,全部回答為否定則評價為治療依從性佳;有1 個及以上回答否定為服藥依從性差。④干預前后,采用生活質(zhì)量綜合評定問卷-74(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74)[9]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包括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物質(zhì)生活、社會功能4 個維度,每個維度總分為20~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zhì)量越好。⑤干預后,采用南陽南石醫(yī)院自制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60分為非常滿意、40~60 分為一般滿意、<40 分為不滿意??倽M意度=(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24.0 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住院時間、臥床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和臥床時間的比較(d,±s)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和臥床時間的比較(d,±s)
組別研究組(n=100)對照組(n=100)t值P值住院時間5.21±1.21 7.58±1.78 7.304 0.000臥床時間1.22±0.12 4.25±1.08 18.496 0.000
研究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度為95.00%(95/100),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0.00%(70/1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1.645,P=0.000)。(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n(%)]
研究組患者的護理依從率為95.00%(95/100),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0.00%(70/1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792,P=0.005)。
干預前,兩組患者GQOL-74 量表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GQOL-74 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本組干預前,且研究組患者GQOL-74 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GQOL-74 量表評分的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8.00%(98/100),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2.00%(82/1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4.222,P=0.000)。(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情況[n(%)]
近年來,肺癌的發(fā)病率不斷升高,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方法,早期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多種優(yōu)勢,能減輕術后并發(fā)癥,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但手術本身也是一種強烈的應激源,易使患者產(chǎn)生應激反應,不利于手術進行。圍手術期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能減輕患者的負性情緒,預防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與常規(guī)健康教育相比,信息化健康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優(yōu)勢:①信息化健康教育能使每例患者都接收到正確的知識,強化患者對肺癌及手術的認知,提高患者的護理依從性。②信息化健康教育采用心理干預為患者疏導負性情緒,爭取社會支持、家庭支持[10-11],能促使患者積極配合干預措施。③通過肺癌健康知識講座,能及時糾正患者的錯誤行為,對患者進行早期治療,從而改善病情,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復[12]。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度、護理依從性、護理滿意度和生活質(zhì)量均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信息化健康教育能使患者充分了解肺癌相關知識,從而提高治療配合度,改善生活質(zhì)量,促進護患關系和諧。這可能是因為信息化健康教育的宣教方式與傳統(tǒng)模式不同,其能顯著提高患者獲取知識的效率。信息化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圖像、文本、聲音、圖形等多種綜合處理方式,教育內(nèi)容較為生動、詳細和豐富,便于患者自主學習,能顯著提高患者獲取健康教育知識的效果。Park 等[13]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信息化健康教育能顯著降低肺癌手術患者術前的焦慮水平,提高治療依從性。此外,比常規(guī)口頭宣教相比,信息化健康教育能夠顯著提高患者對健康知識的認知度,提高患者掌握鍛煉技巧和方法的能力,還可縮短患者健康宣教的時間,達到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
綜上所述,圍手術期信息化健康教育能提高肺癌患者健康知識掌握度、護理依從性、護理滿意度,改善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