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一個人有名聲是件好事。名聲與聲名不同,聲名可以源于炒作,名聲卻依賴本事。人們尊敬真正的名人,但尊敬的未必是你的地位,十之八九是你的人品與才華。只是人在某一方面有本事,名聲非凡,并不意味他事事厲害。這就產生一個問題:有了名聲之后如何對待自己的缺點與不足?
兩位杰出學者的做法或許可以給我們啟示。
1980年,陳寅恪的家人找到錢鍾書,想請他為陳寅恪的墓碑題寫“陳寅恪先生之墓”這幾個字。陳寅恪比錢鍾書大二十歲,算是前輩學人,同錢鍾書父親與本人都有一些交往。錢鍾書雖然未必認同陳寅恪每一項研究,但對其學問卻是非常欽佩的。他自然痛快地答應了。不過,他覺得自己的書法雖然有一定造詣,但平時寫大字的機會不多,于是他在王羲之、蘇軾、黃庭堅等書法家的書帖上分別找到相應的字,一個個臨摹。練習了許多次,自己還是不滿意。他覺得自己的字太丑,必須回絕陳寅恪的家人。他在一封信中寫道:“我的字寫得不是很好,平時寫小字還行,還能夠湊合,但大字我確實駕馭不了。陳先生是三百年之大家,我恐怕貽笑大方,有辱陳先生英名?!辈痪?,錢鍾書不敢題字一事就傳了出去,大家對他的睿智肅然起敬。
范文瀾是中國當代頂尖的歷史學家之一,著有《中國通史》(簡編)《中國近代史》(上冊)《文心雕龍注》《范文瀾史學論文集》等書,被譽為“新史學宗師”,其研究注重第一手材料,眼光犀利、剖析獨到,極具深度和說服力。范文瀾先生深知自己長期的興趣在史學研究方面,行政才華并未得到相應拓展,因此遇到邀他做官的事情,一概謝絕。中國科學院剛剛成立時,請他做副院長,范文瀾說自己沒有行政能力,做副院長不能稱職,有關部門只好另選他人。當時沒有社科院,科學院成立四個學部:數(shù)學部、化學部、物理學部、哲學社會科學部,請他做后者的主任,他依然沒有答應。即使后來有關部門做通他的工作,讓他擔任了中國近代史所(又名中國歷史研究所第三所)的所長,他還是將處理行政事務的權力交給劉大年,自己一心一意帶領助手編撰歷史著作。
錢鍾書與范文瀾兩位老先生所從事的工作區(qū)別很大,一個研究古典文學,并創(chuàng)作小說、散文;一個主要研究中國歷史,但他們獲得巨大名聲之后對待自己的缺失卻是一致的:毫不掩飾,更不利用名聲為之“站臺”。
一個人要做到不利用名聲為缺點“站臺”,真的很不容易。人的名聲一大,耳邊聽到的幾乎都是贊美的話,這些好聽的話有的可能是出于真心的欣賞,有的不過是世俗的吹捧。虛榮的人可能將吹捧當事實,以為自己真的無所不能,只有明智的人才能撥開迷霧,看到事情的本來面目,明察自己的優(yōu)勢與缺失。
我們還得對個人利益保持適度疏離。人是一種動物,是動物就必須消耗一定的資源,不可能對利益完全無動于衷。有的人不是不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缺點,只是對利益的追逐動搖了他們的理智,使其作出的抉擇走到了名聲的反面。消除過度的利益之念,我們才會在乎羽毛之潔白。
勿讓名聲為缺失“站臺”,將自己全部的時間、精力用到優(yōu)勢項目上,一個人才會在時間的長河中發(fā)出更大的光亮。
【原載《聯(lián)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