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粉英
菜場買菜,如我這樣的大媽,問蒜苗多少錢一斤,賣菜的一般都會在“三塊五一斤”的回答之后,再來個畫龍點睛:“十塊錢三斤。”他們知道,大媽的心算能力超過參加奧數(shù)培訓的孫輩——買三斤就省下五毛錢。有的大媽心狠手辣,上去就砍:“十塊錢四斤,賣不賣?”照賣,因為賣兩塊錢一斤就穩(wěn)賺,但是賣菜的絕對不會告訴你這個心理價位。
一個家庭,得有正確的消費指導思想,而正確的消費指導思想,都掌握在大媽那里。大媽花十塊錢買了四斤蒜苗,回來會把三天前花八塊錢買二斤蒜苗的大叔一頓批評,就差勒令其寫八百字檢查了。
其實大媽買的蒜苗一次性吃不完,只好存在冰箱里,等想起再翻出來時,蒜苗的兩頭已經(jīng)枯得可以生爐子。大媽用剪刀修修剪剪,全家忍著悲痛再吃一次蒜苗燒肉。但大媽絕不會將它們扔了,因為扔的都是錢。
大媽是從艱苦年代過來的人,最信奉的是“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一世窮”。大媽一算計,商人就犯愁,但恰恰因為有大媽這樣會算計的消費群體存在,商人永遠賺得盆滿缽滿。
如今,大型商場的各種門店,生意都很冷清。年輕人刷手機購物,剩下大媽光顧商場,遛著孫子孫女。大媽也嬌氣,一年四季,討厭冷討厭熱,討厭刮風下雨,討厭大太陽曬黑皮膚,更討厭霧霾罩在頭頂,所以,大媽們一律去商場遛娃,蹭空調。大媽們最拎得清:菜場門外十塊錢三雙的襪子,穿起來不比商場一百塊三雙的襪子差到哪里去。但,商場里各種兒童玩具、游樂設施除外。大媽在商場里遛,貼著小豬佩奇唱著童謠的小火車也在商場里遛,孫子看見了,哭著喊著要坐火車。多少錢?二十塊一次。七分鐘要二十塊?大媽舍不得。于是商人喊:“重陽節(jié)搞活動啦!充一百送兩次,充二百送六次,充五百送二十五次……”大媽一盤算,辦一張五百元的卡,只要十塊一次了。一咬牙一跺腳,辦一張。自己哪怕吃糠咽菜,小祖宗不能虧待。
其實,重陽節(jié)跟小孩子玩火車沒有半毛錢關系。現(xiàn)在中國人的節(jié)日真多,本土的,舶來的,一個不落下,足夠商人忽悠一整年。只要一辦卡,大媽就被“卡”住了,從此必須常常光顧,不能浪費卡上的錢。一個大媽被卡住,不怕卡不住十個八個大媽。我們這座城市,最高檔的商場里,一到放暑假,全城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帶娃大媽在里面晃來晃去。
大媽高一尺,商人高一丈。
有個段子,說城里大媽隔三差五去鄉(xiāng)下,到農(nóng)民的雞窩里親自撿雞蛋,盡管那雞蛋比城里超市的貴,但貴得放心,貴得安全,貴得有營養(yǎng)。過一天,鄉(xiāng)下大媽也一路“幸福卡”“長壽卡”,分散到各大超市排隊買特價雞蛋,回來三三兩兩放進雞窩里。大媽和大媽相互算計起來,也是絕了。
【原載《江都日報》】
插圖 / 大媽消費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