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衛(wèi)國
名字隨著一個人行走社會,便有了背后包蘊的諸多東西,名聲、名望、名頭、名號。名聲側(cè)重于旁人的評價,名望側(cè)重于名氣威望,名頭和名號側(cè)重于名字輻射出的影響力。和人名有關(guān)的諺語也有很多:“人的名,樹的影”,“人過留名,人不留名不知道張王李趙;雁過留聲,雁不留聲不曉得春夏秋冬”。這兩句諺語既指向了人的名聲,也指向了人的名望。
名其實也是可以借用的,當(dāng)然借名往往都是借有聲望的人的名,卑微的人的名是沒有人肯去借的。大詩人李白也曾借過別人的名,他在《與韓荊州書》中寫“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就是想借韓荊州的名望謀求一條仕進之路。
唐朝以詩歌取士,考生常常在考試之前“干謁”,“干謁”也稱作“行卷”,就是將自己寫好的詩作呈送給朝堂的顯官。目的就是借助名人的褒獎,促使自己早日登科及第。朱慶馀的詩歌《閨意獻(xiàn)張水部》就是行卷詩,朱慶馀就是借了張水部——張籍的名,也因張籍的贊賞而名聲大振,果然一舉登第。
陳子昂在長安寓所摔了一把天價的琴,并趁機把寫好的詩篇分發(fā)給到場的詩人,“眾人為其舉動所驚,再見其詩作工巧,爭相傳看,一日之內(nèi),便名滿京城”。有了這名聲,陳子昂也順利地進士及第。陳子昂確實聰明,借一把琴揚了自己的名,為后面的科舉鋪平了道路。
現(xiàn)代人寫書,也喜歡請名人作序?qū)懓?,大概也是想借別人的名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也有的在書封或書腰上列一串名家的名字,這也是借別人的名推銷自己。
其實借名和造勢并不僅限于文人,習(xí)武之人、經(jīng)商之人也都精于此道。時遷、楊雄、石秀在未上梁山之前就借用了梁山好漢的名。當(dāng)然也有因借名而招致禍患的,《水滸傳》里面的李鬼就是因借李逵的名行兇而喪生。
《射雕英雄傳》中裘千丈曾借其二弟鐵掌幫幫主裘千仞“鐵掌水上漂”的名頭行走江湖,其所作所為頗為滑稽。《天龍八部》中阿紫先是借姐夫蕭峰的名行走江湖,后來又借蕭峰“南院大王”的名發(fā)號施令,阿紫借名多少有點兒狐假虎威的刁蠻。
賣酒的商人最擅長借名,只要看一下酒的名字就知曉:酒祖杜康、劉伶醉、文君酒……這些酒都是借古代的文化名人來擴大影響的。其中文君酒不僅借了卓文君的名,而且借了文君當(dāng)壚和相如私奔的浪漫故事。
古人常說利韁難脫,名心難化,其實不盡然,好多例子可以佐證,利放得下,而名心實在不容易放下。張岱在《陶庵夢憶》序言中寫盧生邯鄲夢斷、漏盡鐘鳴之時還不忘名心,仍想著自己呈上的表,能摹榻二王的書法流傳后世。由此可見,求名、逐名、借名之人都應(yīng)當(dāng)深思慎行之。
名心與寫文之間也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張岱曾說:“因嘆慧業(yè)文人,名心難化?!比欢娜巳粢獙懗鲂造`之文,還是剔除名心為好,清水出芙蓉更能吸引人的眼睛,天然去雕飾更易打動人心、引起共鳴。正如張問陶的詩所講:“名心退盡道心生,如夢如仙句偶成。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
【選自七一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