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偉
(寧波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教育培訓學院,浙江 寧波 315016)
大數據作為“互聯(lián)網+”時代教育發(fā)展的新引擎[1],對社會各行各業(yè)都在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我國于2017 年出臺了《教育部關于全面推進教師管理信息化的意見》,強調要加快推進教師管理信息化,優(yōu)化教師隊伍結構,進一步推進教育信息化[2]。2018 年出臺的《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0 年)》明確提出要加大教師隊伍專業(yè)化建設。而教師培訓是提升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因此有必要利用先進的精細化管理理念對教師培訓進修管理。而大數據有著精準、快速、容量大等特點,在精細化管理中融入大數據思維,對教師培訓進修科學管理,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培訓目標可以分為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前者致力于提升教師專業(yè)能力,而后者是一種預期性目標,是指通過培訓需要達到的目標[3]。在教師培訓中,組織者需要立足于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通過每次有效培訓最終達到顯性目標的實現。但是傳統(tǒng)教師培訓目標不夠清晰,要么只關注顯性目標,各種課程都安排在培訓中,認為都能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要么只關注隱性目標,將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割裂開來,如語文教師只關注提升教師的閱讀、作文等指導技能,而忽視了教會教師如何提升自身文學素養(yǎng),教書育人的能力等。而導致這種培訓目標不清晰的主要原因在于傳統(tǒng)培訓管理缺乏對教師隊伍的精準化了解,忽視了教師個體的差異。
在這個高速發(fā)展的現代化社會,知識更新速度更快,因此有必要及時對教師進行培訓,幫助教師更新自身知識。但是目前的教師培訓內容缺乏有效的需求分析和調研,基本是什么熱門培訓什么,教師也一味地以為最新的就是最時髦的。但是實際上很多培訓內容只是“新瓶裝舊酒”,灌了新的名頭,而培訓內容還是陳舊的知識。如當前比較流行“steam”,就開設一個“steam 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科學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培訓班”,其實培訓內容與課程設計未改變,只是增加了一個介紹“steam”教育的內容,而且由于主體培訓內容未做修改,導致“steam”也未講清楚,還容易使得教師培訓完了更加不解。同時也未能真正做到分層分類分學科進行培訓管理。
當前我國教師培訓大多采用專家講解理論、同行介紹經驗和臺下觀摩為主的模式,其主要目標為知識和技術的傳遞,主要特點為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導[4]。教師作為學習的主體,有著不同的需求,層次和性格,這種培訓不能有效應對教師的差異化[5]。而且有時候為了便于培訓管理,基本以理論講授為主,專家講,學員拍照記筆記的培訓現場比比皆是。但是“互聯(lián)網+”時代的出現已經打破了原有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自身也需要通過培訓學習新的教學方法。這就需要組織者在教師培訓形式上有創(chuàng)新,如增加實踐操作內容、線上線下混合培訓、遠程互動等,讓教師在培訓過程中無形學到新的教學方式方法。
在培訓結束后都要請參訓教師進行評價,基本以網絡問卷評價為主,但是這種評價結果對于培訓機構似乎沒有任何作用。因為沒有培訓優(yōu)秀、良好、一般、不及格等具體的評價依據,也沒有專門的機構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反饋,更談不上依據教師的評價改進培訓項目。整個教師培訓評價只是流于形式,還未啟動真正的“對癥下藥”措施。
基于大數據開展教師培訓精細化管理是指在教師培訓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培訓機構和學校的各自優(yōu)勢,依托大數據平臺,在培訓機構的統(tǒng)籌協(xié)調下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形成合力實現教師培訓的最優(yōu)化,形成有效的教師培訓管理機制。具體可見圖1。
圖1 大數據應用于教師培訓精細化管理的內涵
1.體現了“以師為本”的重要理念。在強調“以生為本”的大環(huán)境下,參加教師培訓的教師們此刻也變身成了“學生”,基于大數據的精細化管理能夠摒棄“學員”還是“教師”的觀念,真正站在教師的角度出發(fā),實現“以師為本”,既要考慮到教師來培訓是要學習的因素,也要考慮到成人學習的特點,更要考慮教師如何“學以致用”。而基于大數據的精細化管理能夠通過大數據了解到教師的需求,強調教師的主題價值,在培訓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考慮到教師切身利益,充分體現“以師為本”。
2.利于教師專業(yè)化成長。隨著教師隊伍的逐漸壯大,教師培訓也愈發(fā)受到重視。基于大數據的精細化管理能夠從培訓準備、培訓實施和培訓后期管理上全面滲入,細化每一項舉措,使精細化管理貫穿教師培訓以及專業(yè)成長的整個過程,避免了“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現象。最大化實現培訓目標,從而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如在培訓前期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不同學科不同學段不同層次的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瓶頸和需求,從而設計針對性強的教師培訓課程并聘請適宜的專家,采用不同的培訓形式來開展培訓,并在培訓結束后通過大數據追蹤反饋培訓效果,從而進一步完善培訓方案,如此良性循環(huán),真正使得培訓落地,促進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
3.促進了教師隊伍健康發(fā)展?;诖髷祿木毣芾砟軌蛴行Ы鉀Q傳統(tǒng)培訓管理模式的諸多問題,如大班化管理、培訓流于形式、只管理不服務等,真正實現為每位教師量身定制自己所需的培訓項目,幫助每位教師通過培訓取長補短,緩解“短板”效應。此外,基于大數據的精細化管理真正實現了對不同學段、不同學科、不同成長經歷的教師分層分類培訓,能夠促進教師隊伍的健康成長。
1.發(fā)揮大數據精準識別功能,制定培訓方案。不同類型的教師對培訓的需求不同,因此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收集參訓教師的各項信息,再進行分類分析,結合教師的特點制定培訓方案。結合崗位要求,全面分析教師行為背后的數據,尊重教師自身發(fā)展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培訓計劃,做到精準培訓[6]。而為了使培訓方案最優(yōu)化,還必須保證大數據的真實、完整,并能及時更新各項數據,這就需要教師所在學校能夠建立可靠的教師發(fā)展大數據庫,并聯(lián)網給教師培訓機構參考。
2.利用大數據精細化分析功能,做好培訓物質準備。為保障培訓能夠順利進行,需要做好保障培訓開展的各項物質準備,包括教師的食宿安排、培訓(學習)材料、多媒體設備(調試)、培訓交通安排、入實踐基地考察準備等,這都需要一一考慮周全。因此在前期就需要依據大數據精準知道每位教師是否住宿、是否需要乘坐班車去實踐基地考察學習等。同時還需要根據教師的人數準備好培訓資料袋、本子、筆等學習材料。如果有需要,還要提前做好結業(yè)證書并蓋章。
3.凸顯大數據遠程互動功能,加強培訓實踐基地對接。作為“人類世界的下一個自然資源”,大數據具有體量巨大 (Volume)、種類多 (Variety)、處理速度快 (Velocity)、應用價值大 (Value) 和較強的復雜性(Complexity) 的“4V+1C”的特點[7]。而遠程互動作為大數據的產物,是教師培訓的有效方式。尤其是在疫情時代,教師可以不用去到實踐基地,也能通過遠程互動進行觀摩學習。這也需要在前期多次調試遠程互動設備,確保培訓期間的交流互動流暢高效。
1.組建學習共同體,營造良好培訓氛圍。在共同的理念和文化氛圍下的學習會更加高效,教師們直接的互動也會增加。因此組建學習共同體尤其重要,尤其是長期培訓班更需要。學習共同體的組建主要依靠班主任,在培訓前通過電話、微信群、釘釘群先建立聯(lián)系,在教師進入到培訓場所后就需要進行一個簡短的開班儀式和團隊建設活動,對培訓方案進行解讀,學員間相互介紹了解,組建學習小組,這樣能使得學員之間感情加深。同時可以通過前期搜集的教師的相關信息,看看有無學員在培訓當天當周或者當月過生日,在團隊建設時設置生日驚喜環(huán)節(jié),體現培訓機構對學員的人文關愛。
2.精準化培訓內容,激發(fā)教師學習興趣。有針對性、與時俱進的培訓內容才能吸引學員注意,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這就需要在培訓內容上體現“新”,避免老生常談,增加新時代的教師教育理念??梢岳么髷祿治觯獣援斍白钚碌恼吲c相關理念,并進行相關培訓內容設置。還需要和培訓專家進行溝通,使得培訓專家所授內容與所需培訓內容一致。這樣新穎的又干貨滿滿的培訓內容才會激發(fā)教師的學習欲望,提升培訓效果。
3.多樣化培訓形式,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當前教師培訓存在著內容泛化、方式單一、質量監(jiān)控薄弱三大突出問題[8]。尤其是傳統(tǒng)的專家上面講,學員下面拍照的培訓形式依舊存在,學員在培訓時“聽聽很激動,想想很沖動,回去一動不動”,培訓效果甚微。根本原因在于培訓形式不符合成人學習特點,即便再好的培訓內容也無法被消化吸收。成年人作為發(fā)展成熟的個體,在學習上更加主動,但是也所學內容要求也更高。因此在培訓形式上需要多樣化,符合成人學習的特點。以學員主動探究為主,減少專家一講到底的現象,增加互動環(huán)節(jié)。如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最受學員喜歡的培訓形式并進行實踐,真正達到培訓效果,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
1.精準分類,做好培訓資料管理。培訓結束教師返程并不意味著培訓已經結束,還需要對培訓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歸檔,為以后的培訓提供經驗。具體需要對以下幾類資料進行整理:首先,培訓班的案頭材料,如培訓方案、課表、簽到單、評價表分別進行紙質和電子歸檔;其次,需要及時撰寫相關培訓新聞對培訓進行宣傳報道;最后,還需要對整個培訓班進行及時工作總結,主要包括存在問題和改進措施等方面。
2.精確診斷,重視培訓評價反饋。評價作為促進培訓效果的有效手段必須受到足夠重視,尤其是要及時地給予反饋。這里的評價既包括對學員的培訓效果考核評價,也包括學員對培訓機構進行的評價。其中前者可通過線上線下混合的成果展示方法進行,遵循“531 學習分享法則”(印象最深的五點,所學最重要的三點、在工作中馬上能用到的一點)[3],由學員互評和專家評價為主。學員對培訓機構的評價可通過隨機電話訪談和問卷調查構成,主要包括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培訓管理、培訓師資等方面進行綜合性評價,具體分值反饋給培訓機構進行改進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