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威
冬奧會歷史上最難設計的賽道、最為復雜的場館,國內首個符合奧運會標準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即將于2022 年冬奧會期間承擔多個高山滑雪比賽項目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由于山地作業(yè)條件復雜,雪道建設經(jīng)驗欠缺,而被譽為最具挑戰(zhàn)性的冬奧賽區(qū)。這里也是北京城建集團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第一標段工程項目經(jīng)理張潔奮戰(zhàn)了4 年的地方?!吧缴系拿恳粋€角落我們都爬過。”張潔說。
從2018 年1 月開工,到2020 年12 月30 日完工驗收完成,作為領頭人的張潔,帶領著團隊成員多次突破極限,完成了一個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作為北京2022 年冬奧會的新建場館之一,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又被譽為“冬奧會皇冠上的明珠”。場館內共設7 條雪道,包括3 條比賽雪道和4 條訓練雪道。其中,近3000 米長的主雪道,起點位于山巔的海拔2198 米處,垂直落差接近900 米,最大坡度接近70 度,創(chuàng)下了國內雪道落差之最。
縱觀冬奧歷史,延慶賽區(qū)擁有最難設計的賽道、最為復雜的場館,是最具挑戰(zhàn)性的冬奧賽區(qū)。從2018 年初走馬上任的那一刻,張潔就知道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工程建設周期短、建設難度大、建設標準高,而且沒有任何施工規(guī)范可循,全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泵鎸щy,張潔沒有退縮,而是帶領項目團隊迎難而上,白天翻山越嶺盯現(xiàn)場,晚上加班加點學習研究相關領域的知識,最終“過五關斬六將”,將擺在面前的困難一個個克服。
按照計劃,張潔決定先從前期測繪開始。小海坨山海拔2198 米,山高林密,人跡罕至,是一塊未曾開墾的“處女地”,勘測過程危險叢生。密林、亂石、陡坡、落石、毒蛇出沒、蚊蟲叮咬……危險時刻考驗著他們。2018 年初,他和測繪人員在山腰間進行現(xiàn)場勘測時,突然頭頂一陣“轟隆隆”巨響,一塊落石從天而降。面對突如其來的險情,張潔和同事手腳并用、閃轉騰挪。雖然最終幸運地躲了過去,但是這段驚心動魄的經(jīng)歷還是讓他們心有余悸!雖然步步驚心,張潔卻義無反顧。
2018 年9 月開工伊始,高海拔又給張潔澆了一盆冷水。小海陀山山路陡峭,站房區(qū)所在山體又是高達30 米的懸崖邊緣,尋常設備根本無法將鋼結構立柱等大體量建筑材料運送到2198 米高的山巔。沒有建筑材料,工程進度更是無從談起。
不同于平地上起高樓,在小海陀山山頂建工程,難度是常人想象不到的。很多年輕人只是在電視節(jié)目中見過“人背馬馱”的場景,在那兒卻是現(xiàn)實。做地勘時,為了在山頂搭建一個臨時圍擋,張潔和同事們找當?shù)乩相l(xiāng)雇了20 頭騾馬,每匹騾馬一次馱上150 公斤重的貨物上山。然而,“人背馬馱”的方式,價格高不說,最關鍵是效率低,按噸論重的鋼筋是無法用騾馬馱上山的。
“要架起深山施工的生命通道!”2018 年春到2018 年秋,兩條運輸線先后被架起。腳下,是沿著比賽雪道而建的“之”字形施工便道;空中,是9.8公里長的高山臨時貨索。在一次次的實踐中不斷探索,張潔和同事們最終成功解決了平面和垂直運輸?shù)膯栴},保證了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為冬奧核心區(qū)山地運輸開發(fā)了新路徑。
“通過這些‘空中客車’,我們可以將鋼結構立柱吊運至競技結束區(qū)附近的臨時存放點,再通過履帶式運輸車和六輪運輸車將立柱倒運至現(xiàn)場附近?!睆垵嵳f,4 年時間,他們就像“打怪升級”般。沒有路,僅僅只是難題的開始。
山地地形起伏大,人工測量無法進行,改用三維激光掃描和航測無人機替代;混凝土罐車“走”不動,就用勾機接力拉上去;雪道高差大,一座造雪泵房難以完成輸水任務,設置三級造雪泵房接力運輸;天氣說變說變,早上出太陽中午下冰雹,就盯著天氣預報插空施工;人工放繩速度太慢,研發(fā)無人機放繩技術?!皼]有經(jīng)驗,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經(jīng)驗。”面對這些難題,張潔選擇迎難而上。
在張潔的辦公室墻上,貼著一個工程總控計劃表,共有23 張,注明每一道工序的起止時間,黃色代表完成,綠色代表正在進行,橙色代表有所延遲?!皬?018 年10 月開始結構施工起,我們一直在努力加速?!睂τ诠こ踢M展和進度安排,張潔如數(shù)家珍。
“在高山上建雪道,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可以說是‘零經(jīng)驗’ 起步。更何況,每個附屬工程都較為分散,一個工程相當于五個工程,施工量很大?!痹趶垵嵖磥?,項目團隊一直是邊施工、邊摸索、邊積累、邊總結。就拿運輸工具來說,先后換過幾撥車和幾撥司機,“有的司機開了一趟后就不干了”,反復“試錯”后才找到了六驅運輸車和履帶車。工具的運輸量也是一點點增加,一輛罐車拉的土方量,從4方、5 方到6 方,“真的就像螞蟻搬家一般?!?/p>
在逐步了解山地環(huán)境和施工的特點后,張潔帶領項目團隊精心編制了一套管理方法:根據(jù)現(xiàn)場點多、面廣、戰(zhàn)線長的特點,項目團隊化整為零,將施工區(qū)域劃分為山頂平臺、中間平臺、競技結束區(qū)、集散廣場、索道工程五個區(qū)域,配備了安全、技術、質量、工程等管理人員,形成了“五位一體”的項目管理布局。整個建設過程中,張潔帶領團隊大力探索新技術、新應用、新設備,僅僅新技術就應用33 項,申報發(fā)明專利2 項,實用新型專利9 項。
2020 年12 月30 日,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項目完成五方驗收,張潔的角色也有了變化,開始承擔起場館的維保任務?!岸瑠W場館,要做到萬萬無一失?!睆垵嵳f。
2021 年1 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來到國家高山滑雪中心考察調研,了解運動場館建設和運動員參賽備戰(zhàn)等情況,看望慰問運動員、教練員和延慶賽區(qū)運行保障團隊、建設者代表,張潔就在一旁?!凹佑?!”現(xiàn)在回想起當天競技結束區(qū)上大家齊聲高呼的這一幕,他仍覺得熱血賁張、激動不已,“總書記一直掛念著冬奧場館建設者?!?/p>
春節(jié)堅守一線,在風雪中為“相約北京”測試賽保駕護航;200 人的專業(yè)團隊,根據(jù)測試賽的使用情況對場館進行功能完善……那段時間,每天早上6點,張潔和保障隊員們便出現(xiàn)在山上,巡查供暖、消防、電器等設備運行情況,一項一項事無巨細地“找茬兒”、拉清單,再拿著清單去落實、銷項,“到6月底,我們已經(jīng)銷了幾百項?!?/p>
隨著2022 年冬奧會腳步的日益臨近,張潔和保障隊員們在駐扎在現(xiàn)場,緊張地忙碌著,“我看這里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樣,我會一直守護它直到冬奧比賽結束,迎接運動健兒們在我們自己的冬奧場地上上演速度與激情的碰撞!”張潔高興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