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楊 華,吳 晶,張 萌,劉晶晶,左文娟
伴隨我國經濟的不斷進展,交通運輸條件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創(chuàng)傷性骨折的發(fā)生率也逐漸上升[1]。創(chuàng)傷所致的傷口具有多發(fā)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常伴有多個重要臟器受損,會導致病人出現休克,對病人生命安全產生威脅[2-3]。研究指出,創(chuàng)傷性骨折病人病情復雜且進展迅速,具有多樣化的臨床表現,急診搶救難度較高,病人死亡率高,救治治療對時間要求較高,需盡快控制病情,確保治療效果[4]。無縫隙護理是一種零距離、高效、全程、連續(xù)的模式,是建立在急診、搶救、分診等基礎上改進的護理方式[5-6]。本研究為提升搶救水平,對創(chuàng)傷性骨折病人采用急診快速反應團隊聯合無縫隙護理模式進行干預,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前瞻性選擇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創(chuàng)傷性骨折病人50例為研究組,選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創(chuàng)傷性骨折病人50例為對照組。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創(chuàng)傷性骨折的相關診斷標準[7];②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③不耐受手術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可對病人生命安全造成威脅疾病者;②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③合并急性腦血管疾病者;④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等重大臟器疾病者;⑤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⑥存在精神或神經障礙者。研究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36~74(42.56±2.56)歲;骨折部位為四肢骨折15例,頭頸部骨折15例,胸腰椎骨折20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36~71(43.56±3.42)歲;骨折部位為四肢骨折16例,頭頸部骨折14例,胸腰椎骨折20例。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病人均知曉該研究方案且簽署同意書,該方案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在接聽 “120”急救電話后,記錄病人詳細地址、發(fā)病時間等信息,醫(yī)生和護士2~3 min出救護車對病人實施急救,將病人接回急診科,病人一經入院立即通知醫(yī)生進行會診,安排各項身體檢查,包括心電圖和CT檢查等,初步評估病人病情,隨后給予相應治療。
1.2.2 研究組 采用急診快速反應團隊結合無縫隙模式進行護理。
1.2.2.1 組建急診快速反應團隊 團隊由記錄護士、藥物護士、循環(huán)護士以及4名創(chuàng)傷護士組成。所有小組成員均需要接受統(tǒng)一培訓且考核完畢后方可上崗。由4名創(chuàng)傷護士輪流排班,班次分3種,分別是08:00~20:00的白班、20:00至次日08:00的夜班、批量搶救病人時的加強班,確保每個班次都有護士在崗。
1.2.2.2 無縫隙干預 ①急速發(fā)車:急救中心接到呼救電話后急救人員立即出診,司機和急救人員之間應保持密切的聯系,24 h內均有充足的人員在崗,確保在接到“120”急救電話后的3 min可以發(fā)車, 10~20 min 盡快達到現場。②遠程疾病詢問及信息傳遞:為初步了解病人病情,醫(yī)護人員需要做好遠程詢問。研究指出,病情信心描述的準確度可對心肺復蘇成功率產生直接影響,因此負責遠程干預的醫(yī)護人員應準確了解當地的方言和語言表達方式,在詢問病情時應抓住重點、簡明易懂[8]。根據救援半徑將病人送至最近的急救中心,在轉運過程中啟動院前預警,電話通知急救中心成員,并將病人基本信息和簡要病情通過微信平臺傳遞給急救中心成員,同時向病人家屬交代病情及及時治療的重要性。③綠色通道:對確診嚴重多發(fā)性創(chuàng)傷病人開通綠色急救通道,可先搶救再付款,輔助辦理入院相關手續(xù),及時安排救治。④病情觀察:小組成員在搶救過程中嚴密監(jiān)測病人生命體征以及意識狀態(tài),病人一旦出現異常需立即向醫(yī)生反饋。
1.3 觀察指標
1.3.1 診療時間指標 記錄兩組病人接診時間、急診檢查時間以及術前搶救時間。接診時間指自急救中心接到求救電話起直至救護車和救護人員抵達現場的時間,由搶救護士記錄抵達現場時間;急診檢查時間主要包含病毒抗體檢驗、影像學檢查、血液配型、凝血功能以及血常規(guī)等檢查所耗費的時間;術前搶救時間指病人自入院起直至被送入急診手術室接受治療的時間。
1.3.2 心理創(chuàng)傷和心理彈性評價 干預前后采用急救情況及創(chuàng)傷后成長評定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 心理彈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對病人心理創(chuàng)傷和心理彈性進行評價。PTGI 主要通過自我改變、人際關系、新的可能性、個人力量以及人生感悟進行評價,該量表滿分126分,評分越高代表病人PTGI水平越高。量表信度系數0.611~0.796,效度系數0.768~0.875。CD-RISC主要通過評價病人樂觀型、力量以及心理韌性來判斷心理彈性,滿分125分,評分越高代表病人整體心理彈性越強[9-10]。量表信度系數0.712~0.787,效度系數0.779~0.883。
1.3.3 轉歸情況判定標準 病人搶救后安全轉移至相關的科室,且生命體征保持平穩(wěn)狀態(tài)即可判定為搶救成功。搶救成功率(%)=搶救成功人數/總人數×100%。記錄兩組轉重癥監(jiān)護室(ICU)或出現內科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3.4 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 比較兩組病人在搶救期間管道脫落、藥品準備不全、意外傷害以及執(zhí)行醫(yī)囑錯誤等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1.3.5 護理滿意度 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的滿意度評價量表評價兩組病人對本次護理的滿意度。量表滿分為100分,評分>80分為非常滿意,70~80分為滿意,<70分為不滿意??倽M意度=(非常滿意度+滿意度)/總例數×100%[11]。
表1 兩組病人轉歸情況比較 單位:例(%)
表2 兩組病人診療時間比較 單位:min
表3 兩組病人PTGI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4 兩組病人CD-RISC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5 兩組人急診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
表6 兩組病人護理滿意度比較
調查數據顯示,伴隨我國交通運輸行業(yè)的不斷完善,我國創(chuàng)傷性骨折發(fā)生率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12]。研究指出,創(chuàng)傷性骨折一旦出現,需立即進行急救護理,挽救生命,良好的護理干預對急救效果影響較大[13-14]。創(chuàng)傷性骨折病情變化急驟,容易受到受傷位置、骨折嚴重情況以及送往醫(yī)院耗費時間等因素的影響,常規(guī)性護理由于缺乏針對性,無法滿足該類病人護理需求,整體救治效果不明顯[15-16]。
急診快速反應團隊是通過組建一種高效、快速的護理小組的方式,按照“團隊合作,同步操作”原則實施的一種急救反應模式,該模式下組內成員可以采用組合操作的方式來代替?zhèn)鹘y(tǒng)的單項操作,團隊成員之間可以充分配合,共同完成急救護理和傷情評估等,保證治療有效性[17-18]。無縫隙干預模式是一種優(yōu)化的護理配合方式,充分考慮到了創(chuàng)傷性骨折病人進行急救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對急診搶救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嚴格把關,可降低差錯事件的發(fā)生率,為病人提供更加高效的急救護理和治療[19-20]。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病人搶救成功率為96.0%,高于對照組的82.0%(P<0.05);研究組轉重癥監(jiān)護室(ICU)或出現內科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0%,低于對照組的26.0%。提示聯合護理的方式可提升救治效果,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升救治安全性。研究組病人急診等待、急診檢查以及術前搶救時間均較對照組短(P<0.05)。提示急診快速反應團隊聯合無縫隙干預模式可提升急救效率,使急救過程更加高效。研究組病人干預后PTGI、CD-RISC評分較干預前上升,且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綜合干預模式可提高病人心理彈性,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研究組病人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聯合護理的方式可為病人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全程干預,做好全程風險干預,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研究組病人對本次護理的滿意度為95.8%,高于對照組的75.6%(P<0.05)。提示聯合護理可更好地滿足病人個性化的護理需求,通過實施優(yōu)質服務,可降低應激反應,有利于快速康復和提升滿意度。
綜上所述,急診快速反應團隊結合無縫隙干預對創(chuàng)傷性骨折病人搶救效果良好,可提升急救效率,提升心理彈性,提高搶救效率和護理滿意度,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