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輝, 牛波波, 牛會忠
(河北省兒童醫(yī)院普外一科,河北省石家莊市050031)
先天性巨結腸是一種先天性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障礙,也是一種結腸上神經節(jié)細胞發(fā)育缺陷的疾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腹脹、便秘、嚴重結腸炎、嚴重感染和敗血癥,治療手段包括保守治療、腸造口術和根治性手術,臨床以手術切除病變腸段為主。傳統(tǒng)開腹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低齡兒往往不能耐受。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成熟,先天性巨結腸手術也逐漸向腹腔鏡輔助手術方向演變,在腹腔鏡輔助下行Soave術因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逐漸應用于臨床,但對術后患兒便控功能及腸道菌群的隨訪研究少見報道[1],本文對此進行了隨訪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9年4月—2020年5月住院的先天性巨結腸患兒96例,根據(jù)便利抽樣法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6個月~12歲,平均(8.17±0.67)歲;分型短段型9例,長段型15例,普通型24例。觀察組男28例,女20例,年齡6個月~11歲,平均(8.42±0.64)歲;分型短段型10例,長段型16例,普通型2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本院醫(yī)學倫理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年齡6個月~12歲;②符合先天性巨結腸診斷標準[2];③符合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SA)[3]Ⅰ~Ⅱ級者;④患兒或監(jiān)護人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病例資料不完整;②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③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或嚴重精神病;④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⑤早產兒;⑥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對照組行傳統(tǒng)開腹手術[4]。觀察組行腹腔鏡輔助下改良Soave根治術,操作如下。患兒建立人工氣腹,拔出氣腹針置入Trocar為光源孔,置入腹腔鏡;于臍環(huán)左、右兩側取操作孔,分別置入超聲刀和操作鉗。鏡下確定病變部位及范圍,分離切斷系膜,病變的結腸和近端直腸系膜游離到盆底,肛門撐開器擴張肛門,于齒狀線上5~10 mm處行環(huán)形切開直腸20~30 mm切斷直腸肌鞘,將病變的結腸游離并拖出,切除擴張段結腸后,縫合固定近端腸管漿肌層與直腸黏膜下組織,間斷縫合近端腸管全層與直腸黏膜切緣,縫合完畢后留置肛管。接著重新建立氣腹,檢查結腸無扭曲、血運正常、內臟無損傷,關閉系膜裂孔,解除氣腹,縫合術畢。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腸管切除長度、禁食時間、腸蠕動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
比較兩組腸道菌群數(shù)量和腸道微生物定植抗力(B/E)。所有受試者在術前、術后排便通暢后,留取新鮮糞便3~5 g,無菌容器盛裝送檢。在-80 ℃冰箱中取出實驗菌株,Trizol法提取總mRNA,并經焦碳酸二乙酯處理過的蒸餾水溶解,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計對mRNA純度進行檢測,取1 μL總mRNA,行qRT-PCR反應,反應體系為20 μL。使用轉錄后的cDNA進行PCR擴增,PCR擴增體系按照說明書進行配置,PCR以U6作為內參物。PCR反應條件:95 ℃預變性2 min,然后變性95 ℃ 15 s 、退火65 ℃ 30 s循環(huán)40次。根據(jù)熒光數(shù)據(jù),由軟件iCycler Optical System Interface Software分析ct值,制備標準曲線,以溶解曲線計算雙歧桿菌屬、乳桿菌屬、大腸桿菌、糞腸球菌的數(shù)量和腸道微生物定植抗力(B/E)值[5]。
比較兩組便控功能,術后6個月末參考臨床排便功能評分標準[6]進行評估,內容包括便意、失禁、污便等,采用0~4分計分法,累計計分5~6分為優(yōu),3~4分為良,≤2分為差。比較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尿潴留、肛周皮炎、感染、小腸結腸炎等。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禁食時間、腸蠕動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等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n=48)
與術前比較,術后兩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糞腸球菌、B/E均升高,大腸桿菌降低(P<0.05);觀察組術后雙歧桿菌、糞腸球菌、B/E均高于對照組術后(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糞便中腸道菌群和B/E的比較(n=48)
觀察組便控功能優(yōu)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便控功能的比較(n=48) 單位:例(%)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n=48) 單位:例(%)
先天性巨結腸是由于結腸缺乏神經節(jié)細胞導致腸管持續(xù)痙攣,糞便瘀滯于近端結腸,導致近端結腸肥厚、擴張。先天性巨結腸可引起營養(yǎng)不良,影響患兒發(fā)育,重癥者可導致腸炎,危及生命。該疾病具有一定的家族發(fā)病傾向,發(fā)病機理是遠端腸管神經節(jié)細胞缺如,或功能異常,使腸管處于痙攣狹窄狀態(tài),腸管通而不暢,近端腸管代償性增大,腸壁增厚。針對該病的治療有很多種方法,其中手術切除腸段病變部位最有效,但傳統(tǒng)開腹手術因創(chuàng)傷大,術中失血量多,增加了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延長術后恢復時間。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成熟,腹腔鏡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輔助多科室多疾病的治療,該術式具有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術后并發(fā)癥少,恢復快,可清晰觀察到腹腔內的情況,準確定位病變位置及程度,實時觀察腹腔有無出血等優(yōu)勢,克服了傳統(tǒng)手術的弊端,使先天性巨結腸根治術往最新方向發(fā)展[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禁食時間、腸蠕動恢復時間、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術中失血量明顯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其原因為腹腔鏡輔助下改良Soave根治術切口小,并通過腹腔鏡獲得了更清晰的視野,減少了術中失血量,從而縮短術后恢復時間,與既往研究結論一致[8]。
評價巨結腸治療效果最主要的指標是患兒術后排便情況,這一點直接影響患兒術后生活質量水平、營養(yǎng)及生長發(fā)育,目前臨床上類似報道均顯示其患兒術后便控功能良好[9]。本研究術后隨訪6個月發(fā)現(xiàn),觀察組便控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其原因為腹腔鏡輔助下改良Soave根治術鏡下視野好,便于發(fā)現(xiàn)隱匿的病變部位,提高了疾病根治概率[10];另外在腹腔鏡輔助下切除了部分直腸肌鞘,降低了術后便秘發(fā)生率;此外術中可游離腸管,保證了腸管末端血運良好,直腸周圍括約肌群得以保留,保證了直腸新的儲便功能,因此腹腔鏡輔助下改良Soave根治術后更符合生理排便形態(tài)[11]。
正常機體的腸道內存在腸道菌群,即種類與數(shù)量眾多的微生物群落,當腸道菌群與宿主機體形成一個共生的穩(wěn)定系統(tǒng),可保護宿主腸道上皮,抑制炎性反應,對宿主機體的免疫穩(wěn)定、生長發(fā)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2]。當腸道菌群失調時,微生物群落的種類與數(shù)目的平衡被打破,導致微生物屏障受損,增加了細菌感染風險[13]。文獻[14]報道,先天性巨結腸患兒存在腸道菌群失調現(xiàn)象,腸道菌群參與了先天性巨結腸的發(fā)展。本研究中觀察組術后雙歧桿菌、糞腸球菌、B/E值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腹腔鏡下改良Soave術可明顯增加腸道中正常微生物數(shù)量,恢復腸道菌群平衡。其可能的機制為改良Soave術可改變腸道菌群和物理化學環(huán)境,進而影響宿主胃腸道生理活動[15]。
綜上所述,先天性巨結腸患兒接受腹腔鏡輔助下改良Soave根治術治療,可有效改善腸道菌群水平,術后便控功能良好,且術后并發(fā)癥少,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