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爭兵,丁 瑜
(湖北工程學院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電解銅箔在鋰離子電池中既是負極活性物質(zhì)的載體,又充當負極電子流的收集與傳輸體。銅箔的抗拉強度、延伸性和致密性等,對鋰離子電池負極制作工藝和電池的電化學性能有重要影響。提高電解銅箔抗拉強度的方法主要是通過調(diào)整電解時銅箔添加劑的用量,改變硫酸銅電解液在正極輥上的沉積速度和顆粒大小[1]。這種改變很難直觀調(diào)整,且同一系統(tǒng)內(nèi)各機臺的情況不完全一致,最終得到的銅箔性能也會有差異,導致抗拉強度的波動范圍較大。有必要生產(chǎn)抗拉強度穩(wěn)定的電解銅箔。
為滿足這一需求,很多銅箔廠對生產(chǎn)出來的電解銅箔進行時效處理,以獲得抗拉強度穩(wěn)定的產(chǎn)品,但時效工藝的設(shè)定都是依據(jù)各自經(jīng)驗進行,沒有統(tǒng)一標準,且理論研究較少。為使時效處理法對提高銅箔抗拉強度更有普適性和推廣性,本文作者測試時效處理前后電解銅箔的微觀結(jié)構(gòu),分析電解銅箔結(jié)構(gòu)的變化,考查時效溫度和時間對抗拉強度的影響,以期為時效處理工藝提供理論支撐。
對正常生產(chǎn)得到的6μm厚電解銅箔(甘肅產(chǎn))進行單因素變量實驗。未進行時效處理的樣品記為1號;在30℃、40℃和50℃下于BXH型烘箱(湖北產(chǎn))中烘烤24 h得到的樣品,依次記為2號、3號和4號;在40℃下烘烤12 h和36 h得到的樣品,依次記為5號和6號。
參照GB/T5230-1995《電解銅箔》[2]對銅箔樣品進行測試;用RGT-0.5A型電子拉力機(廣東產(chǎn))測試抗拉強度(3次平行實驗的平均值)。
用D8 Advance X射線衍射儀(德國產(chǎn))分析晶型,CuKα,λ=0.154 18 nm,管壓40 kV、管流40mA,步長 0.06°,掃描速率為14(°)/min;用JSM-6510型掃描電鏡(日本產(chǎn))觀察銅箔表面的微觀形貌。
抗拉強度測試結(jié)果表明:1、2、3和4號樣品的抗拉強度依次為320 MPa、341 MPa、363 MPa和355 MPa。相比于未經(jīng)時效處理的1號樣品,不同時效溫度處理24 h均可提升銅箔的抗拉強度。時效溫度為40℃的3號樣品抗拉強度最大,比1號樣品提升了13.4%。金屬材料在時效處理過程中,由于過飽和固溶體脫溶和晶格沉淀、內(nèi)應力釋放等因素,通常會使材料的內(nèi)應力消除、尺寸穩(wěn)定,強度逐漸升高[3]。對銅箔而言,當時效溫度較低時,銅箔內(nèi)部的原子擴散困難,不利于原子的偏聚,影響了第二相的析出,且難以形成GP區(qū)的點畸變,時效處理后的銅箔,抗拉強度升高有限;隨著時效溫度的升高,銅箔內(nèi)部原子的擴散能力增強,沿晶界處固溶體分解產(chǎn)物的質(zhì)點增多,從而引起晶格發(fā)生畸變,阻礙位錯運動,抗拉強度提升較多[4],40℃下時效處理24 h,銅箔的抗拉強度達到最大值。此后,隨著時效溫度的進一步提高,雖然原子的擴散能力增強,但銅箔內(nèi)部的化學成分已趨近平衡,晶格畸變降低,導致抗拉強度有所回落。
不同時效溫度的銅箔樣品的XRD圖見圖1。
圖1 1、2、3和4號樣品的XRD圖Fig.1 XRD patterns of sample 1,2,3 and 4
從圖1可知,未經(jīng)時效處理和不同溫度時效處理的樣品,在 42.8°、49.9°和 73.6°處均出現(xiàn)明顯的特征衍射峰,分別對應金屬 Cu(PDF:04-0836)的(111)、(200)和(220)晶面。圖1中特征峰的位置沒有發(fā)生變化,強度發(fā)生了變化,說明時效處理未改變銅箔的晶相組成,但影響了銅箔的晶化程度。一般而言,衍射峰強度越大,晶化程度越好,對應晶面的生長越有序。圖1中1、2、3和4號樣品(111)峰強度I(111)與(200)峰強度 I(200)之比依次為 1.603、1.613、1.748和1.618,經(jīng)時效處理的樣品的I(111)/I(200)均大于未經(jīng)時效處理的樣品,表明時效溫度升高促進了銅箔內(nèi)部銅晶粒的二次取向生長,提高了銅晶粒的晶化程度。研究表明,銅晶粒中(111)晶面越多,銅箔的抗拉強度越高,即I(111)/I(200)越大,越有利于銅箔抗拉強度的提高[5]。4號樣品的I(111)/I(200)相較于3號樣品略有下降,說明過高的時效溫度不利于銅箔中銅晶粒的二次取向生長。
不同時效溫度的銅箔樣品的SEM圖見圖2。
圖2 1、2、3和4號樣品的SEM 圖Fig.2 SEM photographs of sample 1,2,3 and 4
從圖2可知,相比于未經(jīng)時效處理的1號樣品,時效處理后的2號、3號和4號樣品的顆粒均變大,且隨著時效溫度的升高,銅箔表面的顏色不斷加深,在較低溫度時效處理時,樣品表面變得較為均勻(如2、3號樣品)。這是因為時效處理過程的實質(zhì)是銅箔獲得能量的過程,銅箔中的銅晶粒獲得能量后,部分晶粒二次再結(jié)晶,使得銅箔內(nèi)部晶粒數(shù)量變少,但晶粒變大,導致晶粒界面能降低,銅箔趨于穩(wěn)定,抗拉強度隨之提升。時效溫度升高到50℃,銅箔平整度變差,可能是因為高溫條件下,再結(jié)晶晶粒的晶界移動速率加快,導致組織長大;同時銅箔中銅原子的擴散加快,銅的再結(jié)晶過程各異,導致銅顆粒大小不一,即在較大銅顆粒的周圍出現(xiàn)了較小的銅顆粒,大小不同的銅原子顆粒結(jié)合過于緊密,銅箔在受到外界應力時,沒有充足的應變空間,易發(fā)生形變,抗拉強度降低[6]。
抗拉強度測試結(jié)果表明:1、3、5和6號樣品的抗拉強度依次為320 MPa、363 MPa、348 MPa和339 MPa。相比于未經(jīng)時效處理的1號樣品,在40℃下進行不同時間的時效處理,均可提升銅箔的抗拉強度,但隨著時效時間的延長,抗拉強度總體上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時效處理過程中,加熱可以消除材料內(nèi)部的微觀應力、穩(wěn)定組織,原因通常是材料內(nèi)部析出了強化相,從而提高了材料的強度。加熱時間短,即時效處理不完全,銅箔內(nèi)部強化相析出不完全,抗拉強度提升不多。隨著時間的延長,強化相析出增多,抗拉強度隨之提高,但時效時間過長,析出相會出現(xiàn)聚集長大的現(xiàn)象,逐漸失去彌散的析出強化作用,銅箔的抗拉強度有所下降。
不同時效時間的銅箔樣品的XRD圖見圖3。
圖3 1、3、5和6號樣品的XRD圖Fig.3 XRD patterns of sample 1,3,5 and 6
從圖3可知,銅箔樣品在 42.8°、49.9°和 73.5°處出現(xiàn)明顯的特征峰,分別對應銅的(111)、(200)和(220)晶面。衍射峰位置沒有變化,說明時效處理時間不影響材料的晶相組成。1、3、5 和 6 號樣品的 I(111)/I(200)分別為 1.603、1.748、1.607和1.613。經(jīng)時效處理的樣品的I(111)/I(200)均變大,且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逐漸減小,說明時效處理能使晶粒(111)晶面擇優(yōu)取向生長。
不同時效時間的銅箔樣品的SEM圖見圖4。
圖4 1、3、5和6號樣品的SEM圖Fig.4 SEM photographs of sample 1,3,5 and 6
從圖4可知,相比于未經(jīng)時效處理的1號樣品,時效處理后的3、5和6號樣品的顆粒均變大,說明時效處理提供的熱量有助于銅晶粒的生長。時效處理使銅箔晶粒之間夾雜的有機添加劑分解、擴散,銅晶粒出現(xiàn)再結(jié)晶,在晶粒變大的同時,銅箔內(nèi)應力得到釋放,抗拉強度提高。5號樣品表面平整度好于3、6號樣品,原因是短的時效時間不足以讓銅晶粒完全二次生長,抗拉強度提升幅度較小;時效時間太長,得到充足能量的銅晶粒又太大,不但細晶強化作用減弱,而且影響晶粒的變形程度,使相鄰的晶體顆粒之間因存在位向差,不能均勻傳遞形變,銅箔抗拉強度降低。合適的時效處理時間,可使銅箔加速趨向穩(wěn)定態(tài),晶界處雜質(zhì)原子向空位和位錯擴散,界面能降低,微觀內(nèi)應力減小;銅箔晶粒二次生長后,顆粒大小不均的現(xiàn)象趨于緩和,抗拉強度提高[7]。
銅箔時效處理工藝中,溫度的提高和時間的延長都會促進銅箔內(nèi)部銅晶粒的二次取向生長,提高銅箔的抗拉強度。時效溫度和時間分別為40℃和24 h時,處理后銅箔的抗拉強度較未處理銅箔提高了13.4%。過高的時效溫度導致銅晶粒的晶界移動速率和銅原子的擴散加快,結(jié)合緊密的銅原子在受到應力時沒有應變的空間,使抗拉強度降低;時效時間過長,銅晶粒得到充足能量而變大,相鄰的晶體顆粒之間存在位向差,導致形變在鄰近的顆粒間不能均勻傳遞,表現(xiàn)出較低的抗拉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