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楊 芳
(云南省地震局,云南 昆明 650224)
我國是世界上地震活動強烈,地震災害較嚴重的國家之一。在地震災害中,學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防震減災意識薄弱、避險不當,造成人員傷亡的情況。學校師生掌握避震逃生和自救互救技能的程度,影響著防震減災教育的實效。為促進學校防震減災工作的開展,最大限度地保護學生和教職工生命安全,國家和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有關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規(guī)定:學校應當進行地震應急知識教育;《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將地震安全教育作為重點教育內容之一,對不同學段的學生教育做出要求。
學校開展地震科普宣傳教育的方式多樣,其中科普講座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科普課件是科普講座的重要載體,對講座效果起關鍵作用。有許多學者對現(xiàn)存的地震科普課件情況進行過分析研究。如,李紅梅[1]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當前,地震科普工作者幾乎都有科普課件,但科普課件的科學性、實用性、感染力等受到講座者專業(yè)素質和業(yè)務水平影響,也存在質量參差不齊,未區(qū)分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科學素養(yǎng)講座對象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不同等問題。研究者武曉芳[2]在對云南省大理州、麗江市和迪慶州,就州(市)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進行調研時發(fā)現(xiàn),科普講座PPT語言不規(guī)范,很多從事相關工作的同志,結合自身的工作經(jīng)驗,或匯總網(wǎng)絡上查找的內容,總結一套自己的宣講內容,未經(jīng)過專家論證,出現(xiàn)口徑不統(tǒng)一。研究者陳玉桃[3]探討地震科普講座存在的問題,指出科普課件存在內容單一,大同小異,針對性不強,課件內容基本上來源于科普書籍或網(wǎng)絡,全國缺少統(tǒng)一標準和權威說法等問題??偨Y前人的調查研究結果及筆者在工作中與學校教師、州市縣局科普宣傳工作者了解的情況,歸納出現(xiàn)行學??破照n件存在針對性不強、規(guī)范性欠缺、趣味性不濃等問題。
為此,云南省地震局抓住與云南省教育廳合作開展的云南省防震減災教育進校園“五個一”活動之機,制作出版一套地震科普示范課件—《防震減災平安校園》。該課件涵蓋小學低段、小學高段、初中段、高中段、大學段五個不同階段。筆者就其中的高中段地震科普示范課件的設計和制作,探討分層次、分類別科普課件創(chuàng)作的方法,為其他地震科普產(chǎn)品的開發(fā)設計提供參考。
毛澤東同志歷來重視調查研究,他認為“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fā)言權”。習近平總書記也對調查研究推崇備至,強調“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調查研究是我們做好工作的基本功”。通過調查,能確切了解實際情況、掌握需求,并進行分析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在高中段地震科普示范課件創(chuàng)作前,筆者通過現(xiàn)場座談、電話調研、抽樣問卷調查等方式,對高中教師、學生、地州從事科普宣傳工作的一線工作人員進行調研,了解到高中生對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內容與形式的需求。從調研中獲悉,他們對防災減災知識擁有濃厚興趣,特別是對地震監(jiān)測、預報、預警等方面的知識充滿好奇,對如何進行科學的防災避震避險、自救互救等與自身利益相關的知識有強烈的學習愿望,喜歡互動性、參與性、趣味性、通俗性的表達方式。在學校的地震安全教育課程安排較少,通常結合地理課程、主題班會、黑板報等方式進行學習,也有班主任采取簡單的說教方式完成,所用課件基本靠網(wǎng)絡下載、自查資料、組合拼接而成,此做法不能滿足學生對科普課件的需求。
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認知結構、學習風格、學習動力等不同[4]。地震安全教育要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把握學生認知特點、理解能力,進行分層教學。在社會實踐活動增多的前提下,高中生的記憶力、理解力、思維能力較強,可系統(tǒng)、深入地掌握高難度的知識,高中生已完成幼兒園、小學、初中不同階段的學習,已或多或少具備地震安全教育的基礎,因此,高中課件制作可適當加深難度,擴充多方面的知識。
摸清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研究教材中涉及的地震方面知識,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和深廣度,在制作課件時做好“加減法”,做到有的放矢。高中各學科中,地理教材涉及豐富的防震減災知識素材,以魯教版為例(魯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地震的知識,見表1),在必修第一冊第四章“從人地作用看自然災害”中,用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案例導入課程,引導學生探討造成自然災害損失的影響因素,從地震的分類、成因、相關概念、全球及中國地震分布情況等方面,用案例、圖表、比較等方式,進行知識講解及引導分析。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上,結合云南地震震例,以案例理解知識,深入淺出,加深認識。以2021年為例,云南省全年共發(fā)生6次5級以上地震,其中,6級以上地震1次,為5月21日云南大理州漾濞縣發(fā)生的6.4級地震。通過震例的分析,讓學生加深對教材基礎知識的理解,認識云南省地震活動頻繁的原因。
表1 魯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地震的知識
查閱資料是制作課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為下一步的內容選擇、優(yōu)化整合打下堅實基礎。資料的選擇除了要注意科學性、權威性,還要兼顧內容的全面性和實際性。為此,筆者查閱參考了大量資料?!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小學校地震避險指南》提供學校地震避險震前準備、震時避險、震后疏散的內容和程序,課件制作以此標準為基本參考。結合《中小學幼兒園應急疏散演練指南》《中小學校防震應急演練手冊》提出的演練指導性意見和規(guī)范性要求,參考、學習各類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教材。如,《防震避險手冊》《地震災害》《地震與科普》,中國地震局聯(lián)合北京市地震局、福建省地震局、陜西省地震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制作的《防震減災科普課件》等,均內化為知識儲備,選取適用于高中學生的內容。
在調研的基礎上,結合高中學生的需求、認知特點,教材內容、專業(yè)資料等方面,遵循高中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選擇合適的內容,組成如圖1所示的課件提綱,實現(xiàn)教學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圖1 高中段地震科普示范課件提綱
“知識與技能”目標方面,要注重知識性,尊重教材,對現(xiàn)有知識進行糅合加工深化與擴展提升,注重選取的知識盡量與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高考的知識點相結合,引起教師、學生的重視,增強記憶;要加強實用性,如學習科學避震知識,可提高學生防震避險、自救互救能力,最終通過認知目標的實現(xiàn),促成學生防震減災技能的完善和行為的規(guī)范[5];要兼顧特殊情況,經(jīng)歷過地震的同學可能會產(chǎn)生不良心理反應,如,恐懼地震、無安全感、神經(jīng)過敏、情緒不穩(wěn)定等,心理創(chuàng)傷會對學習和生活產(chǎn)生影響,可適當增加震后心理疏導知識,教會學生通過與他人交流、分擔情緒、轉移注意力等方式進行心理調節(jié)。“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設計情景再現(xiàn)、活動探討等環(huán)節(jié),增強互動,通過有效參與增強學生獲取知識的興趣、深度和廣度;設計與當?shù)氐卣鹎闆r結合緊密的內容,增加學生的認同感;運用大量實例,以故事說明道理,提高吸引力?!扒楦小B(tài)度、價值觀”目標方面,高中生接受新事物快,求知欲強,可在自然科學方面進行引導,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實現(xiàn)弘揚科學精神、表現(xiàn)人文精神的完美結合[6];同時,幫助高中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震后在保證自己安全的前提下,爭當志愿者,聽從學校的指揮、安排,做好協(xié)助協(xié)調、互救互幫的工作,保護好自己和身邊人。
創(chuàng)作科普課件的版式包括界面設計、模板設計、母版設計、背景設計、導航設計等??傮w目標是使課件條理清晰、布局合理、內容銜接有序、界面美觀[7]。課件的設計注意文字、圖片、色彩的選擇。文字精簡,盡量用圖表替換繁長的文字敘述,適當運用符號,多選擇圖片,減少大量閱讀產(chǎn)生的疲倦感;運用明亮活潑的色彩,貼近年輕人審美;加強動畫效果的使用,讓知識動起來,吸引受眾眼球。
(1) 設計套圖,形成體系。
以云南省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卡通形象“安仔”為原型,設計制作一套應急避險知識套圖(見圖2),運用到課件里,形成統(tǒng)一的版式,既增加美觀性,又可以用生動活潑、寓意深刻的卡通形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安仔”的設計理念為擁有護身鐵甲、強壯利爪的穿山甲,護身鐵甲寓意保護自己柔弱部分,強壯利爪寓意擅長挖掘不懼怕掩埋。套圖的內容包括識別地震謠言、家庭避震準備、疏散演練、不同場景避震、小心余震、自救互救等知識。
圖2 應急避險知識套圖——避震姿勢
(2) 添加備注,幫助理解。
高中段地震科普示范課件不僅是制作者自己使用,更重要的是提供給學校的教師、科普宣講員、科普志愿者團隊等使用,以擴大科普的范圍,增強宣傳的效果,實現(xiàn)制作的目的。為幫助使用者理解課件的內容,加強可操作性,此次課件制作充分應用備注欄的功能,添加詳細的備注,將課程內容、教學活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每個步驟、每個細節(jié)、諸要素的系統(tǒng)安排與組合進行詳盡的解釋說明,成為組織教學的可行依據(jù),為教育宣傳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可靠保證。
在課件制作完成后,為保證課件的科學性、專業(yè)性、適用性,在投入使用前,先行征求學校相關科目教師及地震領域專家的意見,確保課件內容符合高中學生的接受水平、思維規(guī)律,做到知識準確、無原則性錯誤,并根據(jù)反饋的意見進行修改。修改后的課件上傳至QQ工作群,提供給云南省各地州負責科普宣傳工作的科普宣講員使用,在實踐中檢驗課件的實用性,并再次征求意見,對課件做進一步的調適完善。最終完善的課件投放至云上學安平臺,借助其在教育系統(tǒng)的影響力,為全省高中教師,提供防震減災科普知識講座的參考模板。
為更好地實現(xiàn)地震科普宣傳的目的和效果,科普講座需要分類施教、分層教學,運用不同的語言,采取不同的方法,與之相適應的科普課件需要分層次、分類別制作。分層、分類制作地震科普課件應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年齡階段的受眾需求、知識結構、認知特點,查閱大量專業(yè)資料,遵循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選擇合適的內容,實現(xiàn)內在美;同時做好外在美,進行版式設計,使課件層次合理、色彩搭配得當、版面美觀、可視性強;另外,時代的發(fā)展、技術的革新為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提供更豐富的元素和載體,地震科普課件的制作可充分將這些元素吸收進去,提升吸引力,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發(fā)展;最后,為保證課件的科學性、專業(yè)性、適用性,須征求相關專家的意見,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反思,修正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