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紅娟 周雷 張曉微 徐曉紅 溫擴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 1健康管理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2馬克思主義學院;3研究生院;4中醫(yī)學院)
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發(fā)布的中國骨質疏松(OP)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中國50歲以上人群OP患病率為19.2%。中國男性OP患病率水平與各國差異不大,但女性患病率水平顯著高于歐美國家,與日韓等亞洲國家相近〔1〕。黨中央、國務院發(fā)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中也提到:要預防控制重大疾病,提高全民健康水平〔2〕。根據《大健康產業(yè)藍皮書:中國大健康產業(yè)發(fā)展報告》指出,205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4.83億人,將有5.33億人罹患骨密度(BMD)過低或者OP〔3〕。
OP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的骨骼疾病,BMD降低和骨骼微結構的破壞是其典型特征,它會導致骨折的發(fā)病率增加〔4,5〕。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骨質流失的速度也會隨之加快,甚至到60歲時,會有將近一半的骨質被流失掉〔6〕。由于OP無明顯癥狀,很難被人察覺,直到發(fā)生骨折前,尚有許多病人不知道OP是罪魁禍首。只有當OP發(fā)病或者導致其骨折時,人們才意識到它的危害性,當自己的生命機體出現嚴重不適時,便只能追悔莫及了。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的步伐逐漸加快,OP的發(fā)病率也在隨之上升,人們對于OP的關注和認知有待提高〔7〕。本研究旨在探究OP的影響因素。
1.1研究對象 選取長春市3個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的健康體檢人群,本調查問卷發(fā)放共370份,回收有效問卷362份(97.8%)。其中男148人,女214人,其中OP患者為118人;家庭背景以農村為主,216人;有過骨折經歷的120人;患有心血管疾病62人,合并高血壓92人,合并糖尿病40人。將確診為OP的人群(118例)作為病例組,不曾患有OP者(244例)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①在該社區(qū)的居住時間≥6個月;②年齡≥40歲;③意識清楚,邏輯思維能力正常,與調查人員無溝通障礙;④愿意參與本調查并順利完成資料收集。排除標準:①近半年內服用過雌激素、類固醇激素、甲狀腺素等藥物者;②患有影響骨代謝的相關疾病者;③患有繼發(fā)性OP、痛風、類風濕者。所有調查對象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研究方法
1.2.1資料收集 查閱相關文獻綜合分析編制調查問卷,經過專家咨詢和預調研最終確定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具體包括:①基本人口學信息。性別、年齡、居住情況、生活環(huán)境;②日常生活情況。吸煙及飲酒、運動情況、日照時間;③既往病史。是否骨折、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病;④補鈣品的了解度。補鈣劑使用情況、補鈣能否預防OP。
1.2.2OP判定標準 參考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1994年所提出的標準,測定正位腰椎、股骨頸及ward三角任意一個部位所得T值≤-2.5 SD,即被診斷為OP(病例組)〔8〕,而T>-2.5 SD的則為骨量減少或骨量正常者作為對照組。
1.3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χ2檢驗,Logistic線性回歸模型。
2.1中老年OP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兩組年齡、骨折經歷、含鈣食品攝入、補鈣多更好、補充鈣劑及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中老年OP影響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年齡(0=40~49歲,1=50~59歲,2=60~69歲,3=≥70歲)、骨折經歷(0=無,1=有)、心血管疾病(0=無,1=有)、高血壓(0=無,1=有)、糖尿病(0=無,1=有)、補充鈣劑情況(0=是,1=否)、補鈣多更好(0=是,1=否)、含鈣食品攝入(0=是,1=否)作為自變量,以是否患有OP(0=否,1=是)為因變量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
采用Omnibus方法對模型的成功性進行判斷,檢驗表明Logistic模型被成功構建,χ2值=63.365,P<0.001,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能夠對72.7%的個案進行正確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骨折經歷、經常補充鈣劑對于是否患OP的影響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中老年OP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n(%)〕
表2 中老年OP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Logistic回歸結果與張葦等〔9〕研究結果一致,而經常補充鈣劑則是OP的保護因素。
本研究說明老年人群為OP的高發(fā)人群。一般情況下,年齡越大越容易患OP,因為老年人的代謝水平隨年齡的增長逐漸下降,骨密度下降的速度也會逐漸加快,進而導致破骨細胞的功能不斷增強而成骨細胞功能不斷衰弱〔10,11〕,造成骨量流失,OP的患病率上升。倡議40歲以上就可以定期進行BMD檢查〔12〕,一旦被告知患有OP時,應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康復治療,并加以一定的藥物干預,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而對OP的老年高發(fā)人群,如60歲以上老齡居民、有過骨折經歷、高血壓等慢病患者,盡早在基層社區(qū)就加強篩查與識別〔13〕;經過初步篩查確定為OP的患者,則可通過分級診療上轉至上級醫(yī)療機構〔14〕,進行診斷和規(guī)范化治療,回到社區(qū)以后通過長期管理來逐步實現不同級別、不同類別醫(yī)療機構之間的雙向轉診及患者的有序調理〔15〕。
本研究結果表明,發(fā)生過骨折的人群更容易發(fā)生OP。因為肢體骨折后可能導致長時間臥床,使肢體與軀干完全處于非負重狀態(tài)〔16〕,運動量大幅度減少后,使得骨骼處于無負荷、無應力刺激狀態(tài),正常骨代謝遭到破壞,破骨細胞會相對活躍,易發(fā)生OP。因此,一旦發(fā)生過骨折,就應當提高對自身骨健康狀況的關注度,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抗OP治療,保持一個良好的生活方式以減少骨折危險因素,避免發(fā)生二次骨折;同時應攝入足量的鈣、充足光照以促進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堅持進行適量戶外運動和體育鍛煉。
本研究還說明經常補充鈣劑能夠很好地預防OP。因為身體內鈣含量的下降會影響B(tài)MD,進一步造成骨折,所以相對于不經常補鈣的人來說,經常補充鈣劑的個體患上OP的概率更低。國外也有研究表明,堅持每天適量飲用牛奶等乳制品可以達到增強體質、預防腦卒中及預防OP的效果〔17,18〕;因此建議中老年群體應適當補充鈣品及攝入含鈣豐富的食物;將健康教育的目標人群擴大至青少年,健康教育途徑多樣化,以提高全民對OP的認知程度。
綜上,OP是一種隱蔽的慢性疾病,雖常見于老年群體,但其發(fā)生、發(fā)展通常是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所以在人的整個成長過程中都應當關注骨骼的健康。由于人們對于疾病相關的預防知識的知曉率較低,建議以中醫(yī)治未病的理念為核心建立一種可推廣、可復制的預防模式。例如,建立一個提醒特定年齡段人群進行骨質疏松初步自我篩查的大數據信息平臺,幫助居民及時了解自身骨狀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OP的發(fā)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