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荷花 鄧奕文 黃慧芝 黃虎龍 萬波 王紅洋
(撫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江西 撫州 344000)
腦卒中是全世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三大原因,給患者、患者家庭及社會造成了嚴重影響〔1〕。腦卒中發(fā)生后大約有80%的幸存者患有上肢或下肢運動障礙,而痙攣性足下垂及足內翻是腦卒中常見的下肢后遺癥〔2〕。臨床上對于腦卒中后上下肢運動障礙多采用康復訓練進行恢復,生物反饋訓練是利用肌電圖信號反饋提高患者肢體運動能力的康復訓練方式,但僅通過康復訓練使患者恢復運動功能,其治療效果并不理想〔3,4〕。研究表明,穴位注射在治療腦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礙、下肢痙攣、足下垂內翻及步行功能等方面有良好療效〔5,6〕。本研究探討穴位注射聯(lián)合生物反饋訓練對腦卒中后痙攣性足下垂、足內翻及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lián)嶂菔械谝蝗嗣襻t(yī)院收治的腦卒中后足下垂、足內翻及下肢運動障礙者60例為觀察對象,將接收的患者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n=30)和觀察組(n=30)。對照組男女各15例,平均年齡(57.63±8.13)歲,平均病程為(10.03±4.47)個月;對照組缺血性腦卒中23例,出血性腦卒中7例。觀察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齡(56.30±8.77)歲,平均病程(10.37±4.40)個月;觀察組缺血性腦卒中22例,出血性腦卒中8例。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對于腦卒中患者的診斷依據(jù)《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7〕進行臨床診斷,并對入組患者進行頭部CT或磁共振成像檢查以確診是否為腦卒中。
1.3納入與排除標準
1.3.1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患者存在痙攣性足下垂、足內翻及下肢運動障礙;③均為首次發(fā)生腦卒中;④患者意識清楚,無交流障礙,且已過腦卒中急性期;⑤患者或患者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2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臟器嚴重疾病或癌癥患者;②患有精神方面疾病患者;③對藥物過敏或存在藥物禁忌證者;④合并其他嚴重影響下肢運動功能的疾??;⑤處于腦血管疾病急性期者;⑥患有先天性足下垂或足內翻者。
1.4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生物反饋訓練進行康復治療,采用南京偉思醫(y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DA2622型表面肌電儀測量患者各項下肢生理指標,通過軟件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當患者下肢肌肉稍感疲勞時停止訓練。以5次為1個療程,1次/d,30 min/次,患者接受為期4 w的治療。觀察組采用穴位注射聯(lián)合生物反饋訓練進行康復治療,患者取坐位,選取下肢陽陵泉穴、梁丘穴、血海、解溪穴、足三里穴、懸鐘穴,采用碘伏對穴位注射區(qū)周圍的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將2 ml正清風痛寧注射液(湖南正清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43020279,規(guī)格:2 ml:50 mg)用2 ml滅菌注射用水稀釋,每個穴位注射0.5 ml,注射器針頭快速刺入皮下組織后緩慢刺至各個穴位,待患者感到酸、麻、腫、脹、重時停止,回抽無血,按壓防止出血。1次/d,1 w注射5次,連續(xù)治療4 w。
1.5療效評定 治療4 w后評估療效。①治愈:治療后痙攣性足下垂、足內翻及下肢運動功能障礙完全消失;②好轉:治療后痙攣性足下垂、足內翻及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明顯改善;③無效:治療后痙攣性足下垂、足內翻及下肢運動功能障礙均無任何變化甚至病情有所加重。治療總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shù)×100%。
1.6觀察指標
1.6.1采用痙攣指數(shù)(CSI)評分和改良Ashworth 痙攣量表對患者治療前后下肢痙攣情況進行評價〔8〕CSI評分包括對陣攣、肌張力和腱反射的痙攣情況進行評估,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痙攣越嚴重;改良Ashworth 痙攣量表評分為1~6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肌張力越低。
1.6.2采用測量器對患者治療前后足下垂和足內翻角度進行測量〔8〕角度越小表明治療效果越好。
1.6.3采用Fugl-Meyer(FMA)運動功能量表對患者治療前后下肢運動功能進行評價〔9〕FMA量表評估下肢運動功能的總分為34分,評分越高表明下肢運動功能恢復的越好。
1.6.4采用Berg 平衡功能量表(BBS)對患者治療前后平衡功能進行評價 包括14項功能性動作,總分為56分,評分越高表明平衡功能恢復越好。
1.6.5采用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級(FAC)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10MWS)對患者治療前后步行能力進行評價〔10〕2級及以下表示患者不能自行行走,3級及以上表示患者可自行行走;步行速度越快表明患者步行能力越好。
1.6.6采用徒手肌力評估(MMT)法對患者治療前后下肢肌力進行評價〔11〕MMT分為5級,總分為20分,對患者的股四頭肌、腘繩肌、髂腰肌、臀大肌進行評價,評分越高表明患者下肢肌力越好。
1.6.7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對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進行評價 評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高。
1.6.8采用Barthel 指數(shù)(BI)對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價〔5〕總分為0~100分,評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明顯改善。
1.7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χ2檢驗、t檢驗。
2.1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低于觀察組(P<0.05)。見表1。
2.2兩組CSI評分和肌張力比較 兩組治療后CSI評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肌張力評分均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觀察組CS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肌張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兩組足下垂和足內翻角度比較 兩組治療后足下垂和足內翻角度均明顯小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觀察組足下垂和足內翻角度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兩組下肢運動功能和平衡功能比較 兩組治療后下肢運動功能和平衡功能均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觀察組下肢運動功能和平衡功能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n=30〕
表2 兩組痙攣情況比較分)
表3 兩組足下垂和足內翻角度比較
表4 兩組下肢運動功能和平衡功能比較分)
2.5兩組步行能力比較 兩組治療后步行能力均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觀察組步行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2.6兩組下肢肌力比較 兩組治療后下肢肌力均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觀察組下肢肌力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5。
2.7兩組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 兩組治療后疼痛程度均明顯低于治療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觀察組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5 兩組步行能力、下肢肌力比較
表6 兩組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分)
腦卒中后患者因下肢肌力減退易發(fā)生痙攣性足下垂、足內翻等后遺癥,這些臨床現(xiàn)象是由于機體陰陽失調、陽緩陰急所引起的脈絡阻滯、屈伸不利、筋脈失榮及筋肉攣急造成的,屬于中醫(yī)學中的“痿證”范疇。臨床上常采用康復訓練改善患者下肢功能障礙〔12,13〕。生物反饋訓練通過增強從肌肉獲得的肌電信號,然后將肌電信號轉換為可量化的視覺和聽覺信號,從而反映機體肌肉活動情況〔14〕。研究表明,生物反饋訓練可采集患者下肢肌力情況、活動度、運動平衡性等參數(shù),有助于臨床醫(yī)師制定合理的、個性化的康復訓練方案,同時還可以給患者提供一個比較穩(wěn)定舒適的訓練環(huán)境,有助于患者下肢運動功能、平衡功能及肌力的恢復〔15,16〕。此外,生物反饋訓練可根據(jù)患者的訓練情況隨時調整訓練方案,并可顯著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加快患者的康復〔17〕。但生物反饋訓練的治療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康復訓練的基礎上給予藥物治療可明顯縮短康復時間,顯著改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身體平衡及生活能力等〔18〕。
基于腦卒中后痙攣性足下垂、足內翻的中醫(yī)辨證理論,可采用針刺疏經通絡,調節(jié)機體陰陽失調狀況,改善機體代謝障礙,調節(jié)腦組織神經信號傳導及神經遞質的釋放,從而促進患者恢復〔19〕。穴位注射是利用針刺的方式將小劑量藥物注射到特定的穴位,使藥物增強穴位的經絡腧穴療效,并加強藥物在機體中的藥理作用,其療效優(yōu)于肌肉注射〔20〕。本研究選用的藥物為正清風痛寧注射液,該藥可活血通絡,消腫止痛〔21〕。據(jù)報道,“治痿獨取陽明”是治療腦卒中后足下垂及足內翻的治療原則,針刺陽陵泉穴可通利關節(jié)、潤養(yǎng)筋骨,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針刺足三里穴可調暢氣血、潤宗筋、利機關;針刺梁丘和解溪穴可補氣血、濡養(yǎng)筋脈、強筋通經及疏通局部氣血;針刺懸鐘穴可填精益髓、行氣血、舒筋通絡〔6,12〕。通過對上述穴位注射正清風痛寧注射液可抑制痙攣肌,提高下肢運動功能,改善下肢肌力,促使足下垂及足內翻恢復。
本研究采用穴位注射聯(lián)合生物反饋訓練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足下垂、足內翻及下肢運動障礙,本研究結果提示聯(lián)用穴位注射能明顯改善患者下肢痙攣情況;聯(lián)用穴位注射能促進足下垂及足內翻的糾正;聯(lián)用穴位注射能明顯改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下肢肌力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聯(lián)用穴位注射能減輕患者疼痛。
綜上,穴位注射聯(lián)合生物反饋訓練可顯著促進腦卒中后痙攣性足下垂、足內翻及下肢運動功能恢復,減輕患者疼痛,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