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園園,譚忠兵*,管義祥
(1.揚州大學附屬醫(yī)院 急診醫(yī)學科,江蘇 揚州 225000;2.海安市人民醫(yī)院 神經外科,江蘇 海安 226600)
急性腦梗死(ACI)又可簡稱為腦梗死[1],在神經內科中較為多見,多由腦血液流通不暢帶來的腦部組織壞死引起[2]。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以及存在血脂異常的中老年群體更容易患此病。ACI患者通常表現(xiàn)為意識障礙、失語、局部或整體癱瘓[3],病程晚期出現(xiàn)腦疝等其他并發(fā)癥,死亡率高。對于ACI患者的診斷,臨床多以顱腦CT、超聲檢查、核磁共振、血管造影等檢查結果作為主要依據(jù)[4]。由于目前對于ACI具體發(fā)病機理還未完全研究透徹,且ACI患者存在病程進展快的特點,癥狀通常在幾秒內就能夠到達高峰[5],常規(guī)診斷方法局限較大,缺乏前瞻性,容易耽誤患者后續(xù)治療[6]。因此,如何快速識別ACI患者意義重大。近年來,有研究表明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作為生物標記物與ACI病情、預后情況存在一定關系[7],但目前相關研究結果較少。因此,選取98例ACI患者與60例健康者就UCH-L1表達水平進行比較,探討UCH-L1表達水平與ACI的診斷及預后是否存在聯(lián)系,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2017年6月至2020年7月收入診治的ACI患者98例作為觀察組。另選60例相同時間段體檢的健康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情況如下:男性51人,女性47人;年齡在51歲-79歲之間,平均(66.18±8.96)歲;其體質量指數(shù)平均為(23.69±5.14)kg/m2。對照組患者情況如下:男性31人,女29人;年齡在50歲-79歲之間,平均(65.97±8.49)歲;體質量指數(shù)平均為(22.98±5.67)kg/m2。觀察組、對照組一般資料在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上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與1995年在成都召開的第四屆全國腦血管學術會議中對腦梗死診斷標準[8],患者被確診為ACI。②年齡應不小于20歲。③心、肝、脾、肺等重要器官沒有發(fā)生器質性改變。④不存自身免疫類疾病或其他惡性腫瘤。⑤患者家屬已簽署對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精神類疾病;②意識不清,無法辨認自身行為。③患有其他神經類疾病。④患者拒不配合治療。⑤1個月內存在其他開放性手術。
1.3 方法檢測當日清晨兩組研究對象的空腹12 h的靜脈血,取量為5 ml,收集血液后進行15 min 3 000 r/min 的離心操作,離心結束后將待檢測血漿置于-75℃處進行保存。需要在48 h內完成檢測。選用酶聯(lián)免疫試劑盒(上海語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兩組研究對象UCH-L1表達水平。對觀察組患者實施CT、核磁共振檢查,從檢查報告判斷患者腦梗死面積。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評估,判斷其神經缺損程度處于哪個等級。選擇改良Rankin量表(mRS)在患者發(fā)病90天后,對其預后情況是否良好進行評估。分析兩組患者的UCH-L1表達水平與觀察組患者腦梗死面積、神經缺損程度、預后情況,得出UCH-L1表達水平與ACI患者病情診斷、預后是否存在相應聯(lián)系。
1.4 觀察指標①UCH-L1表達水平。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兩組研究對象UCH-L1表達水平并進行比較。②腦梗死面積。根據(jù)CT與核磁共振結果,對腦梗死病灶面積進行等級劃分。腦梗死面積在1.0 cm以下的稱為微小梗死,在1.0 cm-4.0 cm的稱為小梗死,大于等于4.0 cm的稱為大梗死。③神經缺損程度。根據(jù)NIHSS評分結果將其分為3種情況,NIHSS評分小于6分的評定為輕度缺損,NIHSS評分在6-25分的評定為中度缺損,NIHSS評分大于25分的評定為重度缺損。④預后情況。根據(jù)mRS評分將預后情況分為良好、不良好兩種情況。mRS評分在3分以上(含3分)為預后不良,3分以內(不含3分)為預后良好。
2.1 兩組血清UCH-L1表達比較比較觀察組患者UCH-L1表達水平與對照組健康者體內UCH-L1表達水平。從表1可知,觀察組患者UCH-L1表達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健康者,其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UCH-L1表達水平比較
2.2 腦梗死面積、神經缺損程度與UCH-L1表達水平比較腦梗死面積不同,患者UCH-L1表達水平具有顯著差異,梗死面積越大,患者血清UCH-L1表達水平越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神經缺損程度不同,患者UCH-L1表達水平具有顯著差異,隨著神經缺損嚴重程度加深,患者血清UCH-L1表達水平逐漸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圖1、圖2。
表2 病情診斷標準、預后情況與UCH-L1表達水平比較
圖1 患者3類腦梗死面積之間UCH-L1水平比較
圖2 患者3類神經缺損程度之間UCH-L1水平比較
2.3 血清UCH-L1表達水平與患者腦梗死面積、神經缺損程度的相關性患者UCH-L1表達水平與患者腦梗死面積、神經缺損程度呈正相關(P<0.05)。見表3。
表3 UCH-L1表達與患者病情、預后的相關性
2.4 預后預后情況不同,患者UCH-L1表達水平具有顯著差異,預后良好類患者體內血清UCH-L1表達水平顯著低于預后不良者,預后情況越好,體內UCH-L1越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不同預后情況UCH-L1表達水平比較
2.5 血清UCH-L1表達水平預測ACI預后不良情況ROC曲線患者體內血清UCH-L1表達水平臨界值為0.72 μg/L,預測預后不良的靈敏度為83.3%,特異性為90.2%,曲線下面積為0.891,漸近 95% 置信區(qū)間為0.808-0.974,P<0.001。UCH-L1表達水平對預后不良有預測有一定價值。見圖3。
圖3 血清UCH-L1表達水平預測預后情況的ROC曲線
ACI作為神經內科常見的疾病,發(fā)病率與死亡率較高。隨著生活節(jié)奏加快,患腦部疾病的概率增加,ACI開始趨于年輕化[9-10]。大多數(shù)ACI患者病發(fā)后神經系統(tǒng)都會受到不可逆的損傷,預后情況并不樂觀[11]。約有70%的患者病發(fā)后會產生殘疾、運動功能障礙等情況[12-13],幾乎所有ACI患者在病發(fā)前通常表現(xiàn)為間斷性的言語阻塞[14]、面部表情失衡、手臂或肢體發(fā)麻等情況。部分患者因后循環(huán)缺血,還有可能表現(xiàn)為暈眩,肢體失衡等。若早期對患者進行栓塞血管開通干預,則患者預后致殘率會大幅度降低。但由于ACI性質特殊,病程進展速度極快,病情嚴重程度不同,可操作時間有限[15]。因此,如何準確的識別患者病情進展情況,快速定位高危人群對提高治療效率與改善預后狀況有著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對ACI進行早期診斷主要依靠常規(guī)影像檢查,但這類方法局限性較大。有研究表明,通過監(jiān)控血液中某些生物標志物的表達水平可以幫助提高疾病的早期診斷概率,實現(xiàn)針對性治療[16]。血清UCH-L1表達水平在早期ACI患者中存在明顯的變化,在人體細胞病理性凋亡時UCH-L1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這從另一個角度也佐證了UCH-L1表達水平與神經功能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因此,對于出現(xiàn)神經組織損傷的ACI患者而言,血清UCH-L1表達水平可能對其早期病情診斷以及預測其預后情況有一定作用。
有人曾研究UCH-L1異常表達與腎炎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在腎炎組織的足細胞中,UCH-L1表達水平升高,說明UCH-L1可以作為生物標志物[17]。從本次研究結果分析,ACI患者血清中UCH-L1表達水平遠遠高于健康人群,這意味著UCH-L1表達水平與是否患有ACI疾病存在相關性。從本次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當患者腦梗死面積逐漸增大時,患者血清中UCH-L1表達水平也逐步提高,患者神經缺損情況逐步加重,UCH-L1水平也顯著升高。UCH-L1表達水平可以反映ACI患者早期患病情況,且與患者腦梗死面積、神經缺損程度存在正相關性。除此之外,本次研究還發(fā)現(xiàn),UCH-L1表達水平與患者預后良好情況存在負相關性,預后情況越良好的人群其mRS評分越低,UCH-L1表達水平同樣也越低,預后情況越差的人群mRS評分越高,UCH-L1表達水平同樣越高。從本研究ROC曲線結果可以看出,UCH-L1對預測患者的預后情況有重要價值,可以起到支持作用。目前來看,UCH-L1與ACI產生相關性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它們之間或許存在以下情況:當ACI患者體內神經細胞由于腦部缺血出現(xiàn)壞死時,UCH-L1釋放量會出現(xiàn)大幅增長,最終通過腦脊液進入血液循環(huán)。
綜上所述,UCH-L1表達水平與腦梗死面積、神經缺損程度存在正相關性,且通過ROC曲線可知,UCH-L1表達水平對評估患者預后不良有重要價值,可以作為ACI臨床評估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