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琳
顧來沅(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何祥松
李玉彬(永川博物館)
銅塔現(xiàn)藏于永川博物館,為該館二級珍貴文物(圖一)。自上而下現(xiàn)存造像303尊,塔為密檐式貼金銅塔,通體中空,塔剎毀?,F(xiàn)存高度1.19米,分四節(jié)失蠟模鑄焊接而成?;c須彌座相接,須彌座與塔瓶相接,塔瓶與密檐式十三天相輪塔身相接,塔身上接塔剎(已毀)。
圖一 銅塔基本形制
素面基座高6、邊長31.5厘米,四角各有一弓形系,基座背面陰刻豎寫銘文70余字。
須彌座平面呈四邊形,通高19厘米,四角有力士托塔,四面均布滿佛像。自下而上分四層造像,第一層四面各有5尊結跏趺坐佛像,像高6厘米,頭部均殘;轉角處各有1尊結跏趺坐佛像,較為完整,高僅3厘米。第二層四面各有5尊護法神立像,手執(zhí)各異法器,像高6厘米;四角各有1尊力士立像,肩承第三層,像高11厘米。第三層四面各有8尊結跏趺坐佛像。第四層四面各有10尊結跏趺坐佛像。須彌座臺面上陰刻豎寫銘文 17字。
塔瓶平面為八邊形,四個方向設龕,內設1尊結跏趺坐主佛造像,龕外有2尊侍者立像。正面題額為“千佛寶塔”。其余四方向各立1尊 天王。
塔身為密檐式十三天相輪,每層呈八面,每面2尊結跏趺坐佛造像,塔檐之間的擎檐柱為密檐窣堵波形式,每層設8柱。
觀察銅塔的保存現(xiàn)狀,其主要病害為缺損、局部變形及表面污染物。佛塔底座造像僅有2尊較為完整,其余皆有不同程度的殘缺;“大明國……供養(yǎng)”題記面自下而上塔檐第11層有一直徑9厘米左右的缺損破洞,此處2尊佛像明顯缺失;塔身大部分龍形檐角及部分承柱缺失,塔剎部分缺失,頂部屋檐亦缺失過半,僅存的五分之一也已扭曲變形。銅塔表面多處覆蓋有磚紅色污染物,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有害銹斑跡。銅塔病害狀況與病害圖如圖二所示。
圖二 銅塔病害狀況及病害圖
為充分了解銅塔的合金成分,筆者對銅塔進行了成分分析和污染物取樣分析。
1.成分分析
使用便攜式X射線熒光分析儀對銅塔成分進行檢測,儀器型號為:Thermo Scientific Niton? XL3t 950。實驗條件為:合金模式,檢測時間60s。在銅塔的多個位置采集成分數(shù)據(jù),檢測結果見表一。
表一 銅塔表面X射線熒光分析結果
由檢測結果可知:銅塔為Cu-Pb二元合金,即鉛青銅。在青銅鑄造過程中,增加鉛可以提高熔融態(tài)金屬的流動性和填充性,改善鑄造過程中鑄件的質量,提高紋飾造型的工藝效果。其中塔檐頂部、塔擎檐柱、塔瓶龕楣2、須彌底座4處鉛含量較高,尤其塔檐頂部鉛含量極高,推測應為倒覆式鑄造時,因鉛元素相對較重,在鑄型底部出現(xiàn)較高的鉛元素富集所致。此外,多個測試點都明顯含金,這與銅塔銘文記載的“貼金”相 符合。
2.附著物分析
銅塔表面附著物較多,明顯可看到灰黑色、灰白色、灰褐色附著物及黑色膠狀物,還可見紅色痕跡。為清楚了解銅塔的附著物類型,對上述不同顏色附著物、黑色膠狀物及脫落金片進行了取樣分析。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能譜分析儀檢測附著物成分,超景深顯微鏡觀察樣品形貌,黑色膠狀物使用紅外光譜進行分析。掃描電鏡-能譜分析使用FEI公司生產(chǎn)的Quanta 200型環(huán)境掃描電子顯微鏡,配合EDAX公司X射線能譜儀,實驗條件為:高真空模式5×10-3Pa,加速電壓20kV,分辨率3.5~4.0nm;超景深顯微觀察使用蔡司Smartzoom 5智能超景深3D數(shù)碼顯微鏡;紅外光譜使用德國布魯克生產(chǎn)的Tensor 27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采用KBr壓片法,分辨率4cm-1,光譜范圍400~4000cm-1,疊加次數(shù)16次。
通過超景深顯微觀察(圖三),發(fā)現(xiàn)黑色膠狀物表面可清晰看到黑色顆粒,也可見膠狀模樣,同時夾雜有點狀金色光澤(圖三∶1、2);而脫落金片的金層已經(jīng)細碎(圖三∶3、4)。
圖三 樣品超景深顯微圖像
對銅塔表面灰黑色、灰白色與灰褐色附著物進行掃描電鏡-能譜分析,元素含量結果見表二,分析譜圖見圖四至圖六。通過成分分析結果可知,灰黑色應為鉛的化合物,灰白色和灰褐色皆為鈣的化合物。
表二 銅塔表面附著物掃描電鏡-能譜分析元素含量表(wt%)
圖四 銅塔灰黑色附著物掃描電鏡-能譜分析譜圖
圖五 銅塔灰白色附著物掃描電鏡-能譜分析譜圖
圖六 銅塔灰褐色附著物掃描電鏡-能譜分析譜圖
對黑色膠狀物的紅外光譜分析結果如圖七、圖八所示。在2925cm-1和2850cm-1附近分別有一個吸收峰,分別屬于亞甲基(CH2-)的不對稱伸縮振動峰νas和對稱伸縮振動峰νs,這兩個相對尖銳譜帶的不連續(xù)光譜,說明烴鏈的含量都比較高。在1405cm-1附近的吸收峰,屬于亞甲基(CH2-)的變形振動峰δ;在1040cm-1附近的吸收峰,緣自碳氧鍵的伸縮振動VC-O;在1620cm-1附近的吸收峰,屬于漆酚苯環(huán)側鏈上碳碳雙鍵的縮振動吸收峰νC=C,在1708cm-1附近的吸收峰則為νC=O;在3400cm-1附近的吸收峰,屬于漆酚中羥基的伸縮振動峰,僅在圖七中較為明顯。根據(jù)這些特征官能團的信息,結合前人對漆膜的紅外圖譜研究[1],以及對比現(xiàn)代生漆漆膜的紅外光譜,可以斷定此樣品的成膜原料為大漆;而3400cm-1處的吸收峰增強、2925cm-1和2850cm-1處吸收峰的減弱,與漆膜的老化程度有關,漆膜老化越嚴重峰值變化就越大。根據(jù)在779cm-1處有個吸收強度較大的峰和730cm-1處有個微弱的吸收峰可知,生漆中的漆酚主要為苯環(huán)上的1,2,3-三取代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2]。
圖七 銅塔表面黑色膠狀物紅外分析譜圖1
圖八 銅塔表面黑色膠狀物紅外分析譜圖2
通過紅外光譜分析,認為銅塔黑色膠狀附著物為貼金箔時所用的生漆。但樣品的紅外光譜在1708cm-1附近的吸收峰強度高于1620cm-1附近的吸收峰。從鄭佳寶等人的相關研究可知,“當漆中摻入桐油后,由于桐油的1745cm-1的νC=O特征吸收峰較強,且與1712m-1吸收峰發(fā)生重疊,致使1712cm-1附近的吸收峰強度增大,從而超過了1622cm-1的吸收峰強度,而且吸收峰的頻率和強度與桐油的含量有關”[3],說明古人在使用大漆時有加入桐油。傳統(tǒng)“油漆”一詞,即是“桐油+大漆”的組合,在漆液中調入桐油可以使漆膜變軟、延緩漆膜的硬化速度[4]、提高金屬光澤度等,桐油對漆膜改善的前兩個特點正適合作為貼金的金膠漆使用。
同時,對黑色膠質物的掃描電鏡-能譜分析結果(圖九、圖一〇;表三)表明:銅塔表面的黑色膠質物中除了銅、氧含量較高外,硫的含量也很高,說明黑色膠質物內包含有硫的化合物,而只有在常規(guī)金膠漆的使用中,會常加入硫化汞以襯托金的顏色。汞易于升華揮發(fā),但是硫在膠質物內仍有殘留。說明銅塔貼金過程中使用了含硫化汞的填料。
圖一〇 銅塔表面黑色膠狀物掃描電鏡-能譜分析譜圖2
圖九 銅塔表面黑色膠狀物掃描電鏡-能譜分析譜圖1
表三 銅塔表面黑色膠狀物掃描電鏡-能譜分析元素含量表(wt%)
3.分析結論
綜上所述,銅塔為鉛青銅,截至目前已經(jīng)發(fā)生有銅腐蝕和鉛腐蝕的情況;銅塔確實有過貼金裝涂加工,是使用傳統(tǒng)“大漆+桐油”的金膠漆材料粘貼而成。同時,檢測分析表明表面污染物還包含有鈣的氧化物。
科技檢測分析對要開展的保護修復工作提出了明確的指向性要求,即清潔表面、展示殘留金層,最終完成保護修復。
由于銅塔表面仍殘留有貼金痕跡,為更多地保留原本的裝涂效果,采取貼敷結合擦除的方式逐一進行清理。
1.潔除方式及效果實驗
簡單的水洗并不能完全達到潔除效果,我們在局部使用貼敷棉片的方式進行清潔試驗。將浸有1%濃度EDTA-2Na水溶液的棉柔紙巾貼敷于試驗部位(圖一一∶2),使用紙巾既能確保溶液與潔除部位完全貼近,溶液也不會四處流淌;待溶液充分反應變色后(圖一一∶3)將其揭去。通過此法,殘留的貼金層和朱砂痕跡被揭露出來,達到了預期的潔除效果(圖一一∶4)。
圖一一 貼敷棉片清潔試驗過程圖
2.潔除操作
(1)先以純凈水刷洗去除浮塵。屋檐、金剛座頂部等部位采用軟毛刷刷洗(圖一二∶1),造像及雕刻花紋較多的部位則使用牙刷刷洗,以增加清潔效果。隨后使用濃度50%的乙醇涂刷一遍(圖一二∶2),去除殘留 污跡。
圖一二 清除銅塔表面浮塵
(2)在造像、飛檐、承柱等部位采取棉柔紙巾貼敷的方式處理。用1%的EDTA-2Na水溶液浸濕紙巾,貼敷在潔除部位(圖一三),保證紙巾完全與被潔除部位貼合;待反應10~15分鐘,紙巾由白色變?yōu)榫G色后,將其揭取下來,并
圖一三 紙巾貼敷法清除銅塔表面污垢
使用蒸餾水沖洗貼敷部位。3.清洗前后效果對比
經(jīng)過以上清理,銅塔表面的真實模樣一一揭示出來:銅塔通體均有貼金殘余,與銘文記載相符(圖一四)。
圖一四 銅塔表面潔除前后對比圖
通過清洗,可以看到有大量貼金殘留浮現(xiàn),除此之外,還有不少紅色印記。紅色印記在純水清洗后就已浮現(xiàn),通過之前的檢測分析,推測紅色應是貼金過程中使用的朱砂殘留,目的在于襯托貼金的色質。
銅塔現(xiàn)存的頂部塔檐,僅存塔檐一角,自塔體中心到邊緣嚴重向下卷曲。采用原位增壓的矯正方式難以扶正原有形狀,經(jīng)討論決定先予以拆解分離,再進行矯形。矯形期間隨時與原碴口拼合調整位置,調整到位后使用聚酰胺樹脂粘接 固定。
銅塔的缺損主要是塔剎缺失、塔身穿洞以及構件缺損,針對不同部位缺損,分別采用比對塑型、填補完型以及翻模修型來完成。
1.塔剎缺失的比對塑型
為了滿足永川博物館藏銅塔的完整性,在征求收藏單位意見后,對塔剎部分進行近似復原。因原塔塔剎造型已不可考,現(xiàn)存同時代同類型塔類文物數(shù)量有限,在張劍葳《明代密檐窣堵波銅塔考》中,以山西五臺山顯通寺大明萬歷年間所立東西銅塔的時代、形制最為接近(圖一五),但風格有異[5],故僅將其作為復原永川博物館藏銅塔塔剎的參考對象。五臺山顯通寺銅塔原高7米,而千佛寶塔現(xiàn)存部分僅1.19米,需依照五臺山顯通寺東西銅塔中東塔的塔剎與塔體比例進行縮放設計(圖一六∶1),并對永川博物館藏銅塔整體格局進行調整修正,最終確定補全塔剎各部分尺寸比例(圖一六∶2)。接著進行泥塑成胚(圖一七∶1),翻制硅橡膠模具(圖一七∶2),制作玻璃鋼塔剎成型(圖一七∶3)??紤]到后續(xù)研究中或出現(xiàn)更加準確的塔剎造型,現(xiàn)階段將補配塔剎與塔頂之間的連接方式設定為可插拔組配形式,即展示可用、替換可去。
圖一七 銅塔塔剎補配處理
圖一六 “千佛寶塔”塔剎設計圖
圖一五 五臺山顯通寺東塔東立面
2.塔身穿洞的填補完型
由于銅塔塔身是中空結構(圖一八∶1),此處缺損可采取先墊內襯后填補玻璃鋼材料,再磨平的方式進行。而缺損的兩座造像,可在翻模完成后進行粘接(圖一八∶2)。
圖一八 塔身殘缺處補配處理
3.構件缺損的翻模修型
全塔自上而下,除部分塔體屋檐存在不同程度缺損外,還有81處龍形檐角、12處塔擎檐柱及22尊造像存在缺失情況。由于塔體本身的對稱性,缺損部位多數(shù)都有與之相對應的完好構件存在,故采用硅橡膠原位翻模的方式(圖一九∶1),并以玻璃鋼完成塑型補配,再逐一粘接固定(圖一九∶2),最后經(jīng)削磨修型完成。
圖一九 構件缺損處翻模補配
為使銅塔達到長期保存的目的,需要對其進行封護處理。選用Paraloid B72丙酮溶液作為封護劑,使用噴壺以氣霧狀模式整體噴涂1.5%濃度的封護劑,自然干燥1小時即可。
銅塔銘文及殘留痕跡有貼金現(xiàn)象,但對所有補配的龍形檐角、承柱以及造像,依照現(xiàn)存銅塔的主體色彩,即青綠色系進行隨色處理。銅塔修復完成效果如圖二〇所示。
圖二〇 銅塔修復完成后四面影像圖
保護修復完成后,按照《館藏金屬文物保護修復記錄規(guī)范》(GB/T 30687-2014),填寫保護修復檔案。檔案填寫需做到詳細、規(guī)范,主要內容包括:器物現(xiàn)狀圖片、病害圖、修復過程每一步所使用的修復材料和工藝等。
由于銅塔體量巨大,且為亟待展示的重要館藏文物,不適宜用囊匣收藏。應采用獨立的控制展柜,進行必要的溫、濕度調節(jié)控制。依據(jù)《博物館建筑設計規(guī)范》(JGJ 66-2015),銅塔的保存環(huán)境應達到以下要求:
1.環(huán)境溫度應控制在20℃,日波動范圍應小于5℃;
2.環(huán)境相對濕度應控制在45%以下,日波動范圍應小于5%;
3.可見光強度應小于300lx,紫外光強度應小于20μW/lm;
4.展示空間密閉性好,有專業(yè)空氣過濾設備;
5.存放時應采取防震、減震措施,放置位置不宜過高,上方不能有懸掛物。
千佛寶塔是永川博物館館藏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的核心工作之一,以國家文物局頒布的《館藏金屬文物保護修復方案編寫規(guī)范》(WW/T 0009-2007)、《館藏青銅質和鐵質文物病害與圖示》(GB/T 30686-2014)、《館藏金屬文物保護修復記錄規(guī)范》(GB/T 30687-2014)標準為指導思想,將現(xiàn)代科學保護技術與傳統(tǒng)修復工藝有機融合,不但順利完成了銅塔的保護修復,亦取得了以下幾點認識:
永川博物館藏銅塔是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歷年完成的保護修復
任務中,單件體量最大的珍貴文物。它的保護修復方式與常規(guī)出土器物不盡相同,更多因為體量的特殊,需對器物整體自上而下逐層進行清潔,針對不同的缺失部位采取多種技法進行補配。需要將步驟、技法、材料、用具等合理規(guī)劃后,方能施作,以達到預期效果,而不會給下一步驟帶來更多問題。通過完成永川博物館藏銅塔的保護修復,不但在實踐中積累了經(jīng)驗,也促進了我院對大型青銅文物保護修復的操作技法與材料應用等方面的思考,為今后開展相應的大型青銅文物保護修復提供了借鑒。
通過對殘留貼金及貼敷材料的科學分析,確定該銅塔是采用傳統(tǒng)貼金的金膠漆工藝裝涂而成。這種帶有明清時期貼金工藝的特征,與重慶地區(qū)大足石刻、潼南大佛等造像的石胎貼金有異曲同工之意,“滿足宗教表現(xiàn)藝術的需要,金箔自身的穩(wěn)定性與大漆的結合,實現(xiàn)了封護與審美的雙重功能”[6]。較為特別的是,銘文記載該銅塔曾在云南貼金,這也對重慶地區(qū)施金涂裝工藝的淵源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指引。
由于銅塔缺失塔剎不可考證,故以現(xiàn)存五臺山顯通寺同時代的銅塔造型為藍本,以符合永川博物館館藏銅塔尺寸比例結構進行重新復原的塔剎也能經(jīng)得起研究和討論。同時,對仿制塔剎與銅塔使用了活插拔連接方式,一方面,滿足銅塔完整展陳的要求,另一方面,“插接即可一體,分拔即可分開”的連接方式,能為后期確定更準確的塔剎樣式后進行更改提供極大便利。
綜上所述,本次保護修復工作以“科學修復”為宗旨,嚴格遵守“最小干預”等原則,提取充分的信息資料,應用多種科技檢測手段,準確指導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實施并完成。此次保護修復的銅塔主要用于博物館陳列展示,在完成恢復文物歷史原貌的同時,并非僅僅將文物單體孤立保存下來,與其附帶的歷史、藝術等價值脫離開,而是緊密結合博物館展陳特點,盡可能地將銅塔銘文、裝涂等信息予以保留并展示出來,不但滿足了展陳所需的完整性,也為今后更全面地認識文物信息提供了深入完善的可能,達到可持續(xù)研究的目的。
附記:永川博物館藏銅塔的保護修復得到了多方的支持,在此特別感謝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文獻檢索的支持、陜西師范大學對殘留物檢測分析的幫助、重慶市自然博物館陳中行在復原塑型上的指導以及孫少偉在矯形中貢獻的力量。
注釋:
[1]a.孫紅燕等:《湖南長沙風篷嶺漢墓漆器漆膜測試分析與髹漆工藝研究》,《江漢考古》2014年增刊;b.胡克良等:《徐州西漢陶漆的紅外光譜分析》,《光譜學與光譜分析》1994年第5期;c.金普軍等:《安徽巢湖放王崗出土西漢漆器漆膜測試分析》,《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7年第3期。
[2]同[1]a。
[3]鄭佳寶等:《古代漆器的紅外光譜》,《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1992年第3期。
[4]王樂樂等:《重慶大足寶頂山小佛灣造像貼金工藝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編:《邊疆考古研究》第24輯,第359~366頁,科學出版社,2018年。
[5]張劍葳:《明代密檐窣堵波銅塔考》,陳曉露主編:《芳林新葉——歷史考古青年論集》第2輯,第339~36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6]張予南:《潼南大佛與大足千手觀音像髹漆貼金過程反思——試論文物修復實踐中的文物保護理念》,《中國文化遺產(chǎn)》 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