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婷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江西九江 332000)
重癥感染性休克是臨床常見危急重癥,具有發(fā)病率高、發(fā)病急、病情進展快等特點,會造成體內(nèi)微循環(huán)衰竭、組織灌注不足,最終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1-2]。目前,臨床針對重癥感染性休克患者主要采取液體復蘇治療,但患者血流動力學變化較為復雜,機體液體復蘇容量反應差,盲目液體復蘇容易出現(xiàn)補液不足或補液過多,影響治療效果[3]。因此,治療期間應加強對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的監(jiān)測,判斷機體容量反應,從而針對性地指導液體復蘇治療。脈搏指數(shù)連續(xù)心輸出量(pulse-induced contour cardiac output,PICCO)監(jiān)測是一種微創(chuàng)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技術,能夠通過持續(xù)監(jiān)測心輸出量等指標,為液體復蘇治療提供指導。聯(lián)合綜合護理干預,通過多方面護理干預,更有利于患者治療的順利進行。基于此,本研究探討PICCO 監(jiān)測儀聯(lián)合綜合護理干預在重癥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我院ICU收治的68例重癥感染性休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4例。觀察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55~79歲,平均(63.87±1.52)歲;急性生理學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價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評分18~23分,平均(20.33±0.28)分;其中,腹腔感染7例,泌尿系統(tǒng)感染6例,胸腔術后感染9例,肺部感染12例。對照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52~77歲,平均(63.63±1.49)歲;APACHEⅡ評分19~24分,平均(20.40±0.33)分;其中,腹腔感染8例,泌尿系統(tǒng)感染7例,胸腔術后感染6例,肺部感染1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納入標準:符合第2版《危重癥醫(yī)學》[4]重癥感染性休克相關診斷標準;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60 mmHg(1 mmHg=0.133 kPa)持續(xù)30 min 以上;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急性心腦血管疾??;惡性腫瘤;嚴重多發(fā)傷。
兩組均接受常規(guī)抗感染、臟器功能保護、液體復蘇等治療。
對照組采用中心靜脈壓(central venous pressure,C V P)監(jiān)測聯(lián)合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CVP監(jiān)測:予以患者中心靜脈置管,監(jiān)測患者CVP、心率(heart rate,HR)、MAP等血流動力學指標,并觀察患者CVP水平變化,將其作為補液指導依據(jù),若CVP<8 mmHg,則需快速補液,若CVP>12 mmHg,則需限制補液,控制CVP在8~12 mmHg,維持MAP≥65 mmHg。(2)綜合護理干預:體位護理,協(xié)助患者取仰臥中凹位,將腿部、頭部抬高,避免翻動,若患者神志清晰、血壓平穩(wěn),可更改為半臥位;意識觀察,觀察患者意識狀況,隨著病情進展,感染性休克患者會逐漸出現(xiàn)嗜睡、反應遲鈍、昏迷狀況,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提示可能病情加重,應立即告知醫(yī)師進行搶救;保溫、用藥及尿量護理,對患者進行保溫護理,如提高室溫、添加被褥等,針對高熱患者予以物理降溫,必要時遵醫(yī)囑行藥物降溫,在予以患者血管活性藥物時,應嚴格記錄給藥時間與劑量,同時記錄給藥時的血壓、HR等,此外,按時記錄患者尿量,觀察尿液性狀與顏色,若尿量<20 ml/h,提示患者仍存在休克,應立即行對癥處理,若尿量>30 ml/h,則需調(diào)慢輸液速度;心理護理,向清醒患者詳細講解其目前狀況,加強護患溝通,予以鼓勵及支持;感染護理,加強病房衛(wèi)生管理,在開展各項護理操作前,嚴格進行手部衛(wèi)生處理,盡量減少有創(chuàng)操作,此外,每日予以患者口腔護理及皮膚護理,及時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針對破潰傷口,應定時換藥。
觀察組采用PICCO 監(jiān)測儀監(jiān)測聯(lián)合綜合護理干預:選用德國PULSION 公司生產(chǎn)的PICCO 監(jiān)測儀指導補液治療,經(jīng)股動脈放置PICCO 導管進行監(jiān)測,若胸腔內(nèi)血容量指數(shù)(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 index,ITBVI) ≤1 000 ml/m2, 血管外肺水指數(shù)(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EVLWI)≤40 ml/kg,則限制補液量,若收縮壓<80 mmHg,則予以血管活性藥物而不擴容,若EVLWI>14 ml/kg,則限制補液,配合利尿治療;綜合護理干預方法同對照組。
記錄干預前、復蘇72 h 兩組的HR、CVP、MAP等血流動力學指標變化,并比較兩組的機械通氣時間、ICU 治療時間及住院時間。
干預前,兩組HR、CVP、MAP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復蘇72 h,兩組HR、CVP均低于干預前,MAP 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HR、CVP 低于對照組,MAP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HR 為心率,CVP 為中心靜脈壓,MAP 為平均動脈壓
組別例數(shù)HR(次/min)干預前復蘇72 h觀察組34136.42±6.82103.51±7.18a對照組34135.85±7.23111.17±6.04a t 0.3344.751 P 0.7390.000組別例數(shù)CVP(mmHg)干預前復蘇72 h觀察組3414.39±2.338.10±1.26a對照組3414.52±2.709.67±1.38a t 0.2134.899 P 0.8320.000組別例數(shù)MAP(mmHg)干預前復蘇72 h觀察組3447.84±4.6673.13±3.81a對照組3446.87±4.3968.59±3.74a t 0.8844.958 P 0.3800.000
觀察組機械通氣時間、ICU 治療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機械通氣時間、ICU 治療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機械通氣時間、ICU 治療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s)
住院時間(d)觀察組 34 85.33±8.10 9.01±1.5312.82±2.44對照組 34101.64±9.1211.22±1.8616.02±2.47 t 7.7975.3515.374 P 0.0000.0000.000組別例數(shù) 機械通氣時間(h)ICU 治療時間(d)
重癥感染性休克患者伴有明顯的微循環(huán)異常,使組織器官出現(xiàn)低灌注、缺氧、血流動力學異常及代謝功能障礙[5-6]。改善組織灌注與缺氧是治療重癥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前提,早期液體復蘇目標導向治療是在患者發(fā)病6 h 內(nèi)達到復蘇的目標,爭取盡早糾正患者異常血流動力學,預防機體炎癥反應加重[7-8]。但是,若液體復蘇量不當,會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補液期間加強對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與機體容量的監(jiān)測尤為重要。
既往臨床多通過監(jiān)測CVP 指導重癥感染性休克患者液體復蘇治療,雖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但CVP 監(jiān)測仍存在不足,如易受瓣膜反流、胸腔壓力、血管順應性等因素的影響,出現(xiàn)容量負荷評估不足情況,進而使補液復蘇治療效果受到影響[9]。PICCO監(jiān)測是一項全新的脈波輪廓連續(xù)心排血量與經(jīng)肺溫度稀釋心排血量聯(lián)合應用的技術,近年來被廣泛用于重癥患者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中[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復蘇72 h,觀察組HR、CVP 低于對照組,MAP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機械通氣時間、ICU 治療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分析,原因可能為,PICCO 監(jiān)測儀可利用脈波輪廓與肺熱稀釋原理,準確獲取血流動力學變化水平,具有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不受其他因素影響等優(yōu)勢[12];應用PICCO 監(jiān)測儀指導補液治療,可客觀反映機體體液容量、心臟前后負荷容量、心臟收縮功能與液體平衡量,保障液體復蘇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病情恢復;此外,醫(yī)護人員在救治過程中還應重點關注患者生理、心理變化,通過提供護理服務,保障治療的順利進行,為改善患者預后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而綜合護理干預可在生理及心理層面上為患者提供全面的支持,使其充分信任醫(yī)護人員,更好地配合治療,從而減輕外界因素對治療的影響,利于治療措施的實施,促進預后改善。
綜上所述,PICCO 監(jiān)測儀聯(lián)合綜合護理干預可改善重癥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增強液體復蘇效果,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復,進而縮短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