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深度學習、理解性學習離不開閱讀,學科閱讀是學科教學的重要方法。文章基于全學科閱讀理念,運用案例分析法、經(jīng)驗總結法對統(tǒng)編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教材有關內(nèi)容進行教學路徑探索,并結合大單元教學設計整合知識、構建“點—線—面—網(wǎng)”知識架構,培養(yǎng)學生高層次思維,讓政治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實現(xiàn)政治學科“立德樹人”的目標。
關鍵詞:學科閱讀;大單元教學;高中思想政治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17-0058-03
引 ?言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教材的編寫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利用多種課程資源,拓寬學生視野”[1]。在《課程標準》的指引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目標從原來的關注知識記憶的淺層學習轉變?yōu)橐院诵乃仞B(yǎng)為導向進行大單元設計的深度學習。大單元設計以發(fā)展學生高階思維和能力為目的,以整合知識為內(nèi)容,關注學生的知識建構[2],培養(yǎng)學生積極探究與主動學習的能力,能多層次、多維度地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本文試從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內(nèi)容,探討基于大單元設計的高中思想政治與學科閱讀融合的路徑。
一、倡導全學科閱讀理念,構建“點—線—面—網(wǎng)”聯(lián)結的立體式知識架構
(一)教學單元與大單元的關聯(lián)
統(tǒng)編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包含三個單元,其中第二單元“人民當家作主”是一條主線,串起了第一單元和第三單元的內(nèi)容。教師以人民當家作主為大單元設計的主題,不僅可以讓學生理解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障,還可以讓學生明白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是政治保證、依法治國是法律保障等,彰顯出人民民主的特點——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讓學生進一步增強作為中國公民的自豪感與幸福感。
(二)高中思想政治大單元的教學內(nèi)涵
高中學科閱讀的大單元教學是基于閱讀結合教材某一知識的專門性學習,構建“點—線—面—網(wǎng)”聯(lián)結的立體式知識架構,將各個具體的較為分散的知識點以特定的邏輯關系融合成一份綜合學習的知識清單,構建閱讀的全景式情境,厚植家國情懷,增強政治認同[3]。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進行大單元設置時,教師可以探索時政熱點、學科閱讀與教材知識相關聯(lián)的方式,一是挖掘時政“點”,即側重對熱點事件的背景、性質和影響等進行深度教學;二是聚焦教材全書或某一單元的關鍵知識的“面”,即側重對某一知識的共性特征進行概括總結;三是聯(lián)結教材與時政的相關閱讀書籍“線”,即側重以特定的模塊或主題探究事件發(fā)展演變背后的本質與規(guī)律。
二、基于全學科閱讀理念,實踐全過程民主探索
為了讓高一學生更好地了解全過程民主,筆者以《中國的民主》白皮書閱讀為主題,在新課教學中嘗試了一節(jié)基于全學科閱讀理念的大單元設計教學。
(一)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概念解構
人民當家作主,是中國民主的初心。現(xiàn)如今,人民當家作主的內(nèi)涵不斷豐富,渠道不斷拓寬,效能不斷提升,中國民主不斷向前推進。統(tǒng)編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二單元主要由三部分內(nèi)容組成: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基本的政治制度。因為以上教學內(nèi)容都貫穿“人民當家作主”這條主線,所以可將本單元的主題確定為“人民當家作主”。結合《中國的民主》白皮書閱讀,筆者確立“從《中國的民主》白皮書看人民當家作主”的教學任務,讓學生探討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保證、制度保障、實現(xiàn)形式。
基于課程標準和教材要求,立足學生起點,筆者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1)列舉《中國的民主》白皮書中關于人民民主的具體內(nèi)容,說明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2)明確人民民主的制度體系和法律保障,以及全過程民主的特點;(3)闡述人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具體實踐,感悟選舉民主與協(xié)商民主的統(tǒng)一。
(二)課前準備工作
高一學生具備一定的思考能力及學習自主性,加之以往的學習及日常生活積累的經(jīng)驗,對政治生活中人民當家作主的話題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學生對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有關知識理解不全面,知識呈現(xiàn)淺顯化和碎片化現(xiàn)象,加之這些政治概念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難度大。通過教學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民民主專政,從概念的認知入手,將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知識,是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政治認同、更好地參與政治生活的必要之舉。這節(jié)課筆者運用閱讀、對比、圖片等手段,采用學科閱讀教學,加深學生對我國國體、政體、社會主義民主的理性認識,進一步明晰社會主義民主的特點和優(yōu)勢,為之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三)課堂導入設計
2021年12月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布了《中國的民主》白皮書中英文版本,包括前言和結尾七個部分內(nèi)容。民主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價值期盼,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不懈追求。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讓學生全面學習中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對人民民主有關知識的探究欲望。
(四)教學具體過程
筆者分發(fā)A4紙給各個小組,讓小組成員經(jīng)過討論在紙上書寫關鍵詞,派五個小組代表到課堂上展示交流,闡述設計理念或思路,再由筆者簡評作品的亮點。經(jīng)過交流討論,學生可以繪制一幅關于中國民主的總體框架圖。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展示是打造高效政治課堂的優(yōu)化策略。其中,“討論”有利于將自己的閱讀心得進行總結整理,也是理清思路的過程;“交流”是讓學生做自我闡述,有利于提升對閱讀與教材知識的深度理解;“展示”是教師對學生的肯定,能讓學生領略到民主內(nèi)涵的豐富。
(五)分層次解讀推進課堂教學
(1)第一層次聚焦《中國的民主》白皮書的具體內(nèi)容與教材的單元知識形成“面”。 教師引導學生采取“粗讀+精讀”的方法,梳理材料中的關鍵信息,與教材的內(nèi)容相結合,對中國的民主與西方的憲政民主進行橫向對比,深度理解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優(yōu)勢。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維度的比較,激發(fā)學生深度思考,讓學生意識到并不是所有的國家都享有充分的人權和民主,領悟到我國民主來之不易,以及廣泛、真實、管用的優(yōu)勢;讓學生通過對時政材料的閱讀,養(yǎng)成關注社會熱點的習慣,培養(yǎng)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通過交流,小組之間互相補充,深化知識,升華感情。
(2)第二層次回望中國近代民主發(fā)展進程“線”。師生一同回顧民主發(fā)展的歷史進程,通過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從縱向上解讀全過程民主,通過對比立體式解讀人民民主,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激發(fā)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
教師可以播放人民民主發(fā)展的歷程,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具有原創(chuàng)性意義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次新的飛躍,是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xiàn)了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造。這一創(chuàng)造不但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中國近代民主歷程的探索發(fā)展視頻,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民主的價值,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自豪感和歸屬感,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中國的全過程民主是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tǒng)一。
(3)第三層次聚集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整本書知識的“網(wǎng)”,致力于大單元政治綜合知識的融會貫通,學會用思維導圖解決具體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思維導圖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能夠站在全局的角度深化對人民民主的理解,領悟到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整本書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與規(guī)律,知道政治的學習重心不是知識的“記憶”,而是主干知識的理解與遷移能力。教師把具體知識、單元知識、模塊知識、整本書融為一體后,讓學生在全局觀的指導下,能夠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分析問題時更有方向性和針對性[3]。
三、基于全學科閱讀理念,探索大單元教學設計的特征和價值
(一)特征
一是目標性。學科閱讀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閱讀效果與閱讀目的相關,需要刻意練習。所以,教師在閱讀中對學生的提問、引導的作用就凸顯出來。在進行政治學科的文本閱讀時,教師應結合事件特點、教學目標、學生學情等情況,確定具體的閱讀目標,設計閱讀問題,引導學生閱讀,確保學科閱讀的有效性。
二是整體性。閱讀是讀者與書籍的對話,不僅能愉悅身心,更能從中獲得感悟。而大單元的設計跟閱讀的理念剛好契合,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較為全面的學科知識,拓寬學生的思維面和知識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同時,學科閱讀與大單元設計的結合能讓學生整合各種學習資源,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三是立體性。通過教學思路的轉變,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及學生的主體作用,構建“點—線—面—網(wǎng)”聯(lián)結的立體式知識架構,全方位、全鏈條、立體式地達成教學目標。
(二)價值
1.注重融會貫通,政治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
基于大單元設計的高中思想政治,把政治的知識同生活的事件、社會學科的理論閱讀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再是對政治知識的記憶,而是賦予政治知識生命力,讓政治知識“活”起來,也讓政治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
2.強調內(nèi)在邏輯,政治厚書本變成薄知識構架
大單元設計整合各單元之間、各課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師生通過構建致力橫向視野的“面”和關注縱向發(fā)展的“線”,形成全新立體式知識架構。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新知識,領會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性,以全局觀和大局觀解讀政治生活中的熱點,明確國家的整體發(fā)展思路,還能把政治厚書本變成薄知識構架。
3.倡導價值引領,實現(xiàn)思想政治學科“立德樹人”的目標
全學科閱讀強調學生自主完成教師推薦的閱讀書目,并通過關鍵信息繪制整本書的知識思維導圖,注重學生責任感與使命感的培養(yǎng),倡導價值引領學習過程。正如本課中,通過“全過程民主是什么?它具備什么優(yōu)勢?”等問題,學生自然而然地認識到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走上人民當家作主之路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和正確道路,家國情懷、愛國熱情油然而生。
結 ?語
課堂是閱讀發(fā)生的地方。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閱讀,也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來學習學科知識。因此,通過大單元設計,促進高中思想政治學科與學科閱讀的融合路徑是一條值得試驗的路徑。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將閱讀與教學相融合,優(yōu)化課堂教學方式,形成“以教師閱讀引領學生閱讀,從學習閱讀走向閱讀學習”的理念,進而帶動育人方式的改變。
[參考文獻]
鐘啟泉.單元設計:理據(jù)、目標、課題[J].基礎教育課程,2017(21):86-87.
王忠杰,吳秋怡.思政課教學設計的五條線[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2(01):45-47.
楊維風.體現(xiàn)活動型學科課程特點的思政課教學設計[J].江蘇教育,2020(59):52-55.
作者簡介:鄭煒燕(1982.7-),女,福建莆田人,
任教于福建省莆田第四中學,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課例榮獲2021年“基礎教育精品課”部級優(yōu)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