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述鑫 陳文倩 張雪斌 曾啟龍
大部分原發(fā)性肝癌患者在確診時都錯過了手術最佳時機[1],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是不能進行外科切除術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的首選療法[2]。多項隨機臨床試驗已證明TACE對提高患者生存率有積極影響[3]。TACE術的前提是發(fā)現(xiàn)病灶和精確地尋找腫瘤的供血血管。由于傳統(tǒng)的DSA造影僅能提供二維影像,對于一些乏血供的病灶和隱匿病灶常常難以發(fā)現(xiàn),且對于復雜迂曲的血管常常無法準確顯示。本文旨在探討Xper CT雙期掃描聯(lián)合三維血管重建的價值,并與常規(guī)DSA做比較。
本研究已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的88例(133個病灶)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診斷依靠活檢或者典型的影像學特征)作為研究對象,患者自愿簽署TACE術手術同意書。88例中男性63例、女性25例,平均年齡54.15歲。所有患者均進行DSA常規(guī)造影和腹部Xper CT雙期掃描,并以術后碘油CT作為金標準,比較兩者檢出病灶的個數(shù)。在探討超選插管成功率時,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行雙期掃描聯(lián)合三維重建)和對照組(先行常規(guī)DSA造影下嘗試超選插管),各44例,比較對照組和實驗組的超選插管的成功率。
器材:PHILIPS UNIQ FD20/20醫(yī)用血管造影X射線系統(tǒng),MEDRAD Mark 7高壓注射器,PHILIPS 3D后處理工作站,碘海醇(歐乃派克)造影劑350 mgI/ml,碘化油。
1.2.1 DSA常規(guī)造影 常規(guī)會陰部消毒,鋪無菌手術單,采用Seidinger穿刺技術,穿刺股動脈,進行常規(guī)DSA造影。
1.2.2 Xper CT聯(lián)合三維重建操作流程 定位:將掃描機架移動至掃描位置;建立掃描中心:將感興趣區(qū)(肝臟)正側位分別置于視野中央;確定掃描參數(shù):造影劑流速為2 ml/s,總量為20 ml,壓力200 psi。圖像矩陣2048×2048,幀率3 fps/s。延遲時間(Arrival Time)5 s,間隔時間(Interval Time)5 S;囑患者屏住呼吸,待靜脈期掃描結束,可正常呼吸。
雙期Xper重建圖像自動上傳至三維后處理工作站進行圖像重建。在重建完成之后,點擊Histogram功能,點擊New功能,將Cube Size設為僅可以包括腫瘤供血動脈的走形在內的血管全貌,利用Metal Artifact Reduction和Bwi Noise Reduction功能改善圖像質量,重建矩陣為256×256×256。利用MIP重建出肝臟血管走形圖像以及軟組織和骨骼影像。
采用SPSS 19.0(Spss Inc,Chicago,IL,USA)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分別進行卡方檢驗和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P<0.05被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碘油CT發(fā)現(xiàn)腫瘤病灶133個。腹部Xper CT雙期掃描發(fā)現(xiàn)131個腫瘤病灶,有2個病灶因太小染色不足而未被發(fā)現(xiàn)。普通DSA造影發(fā)現(xiàn)128個病灶,5個未被發(fā)現(xiàn)。經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在病灶檢出方面,常規(guī)DSA造影與腹部Xper CT雙期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864,P<0.05)。腹部Xper 雙期CT較DSA造影能發(fā)現(xiàn)更多病灶。
腹部Xper CT雙期掃描之后3D重建,可明顯提高插管成功率。在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4例的情況下,腹部Xper CT雙期掃描一次插管成功率明顯高于DSA造影下的一次插管成功率(χ2=4.89,P<0.05)。見表1。
表1 不同檢查方法的插管成功所需次數(shù)比較(例/%)
注:①為DSA造影圖,僅發(fā)現(xiàn)1處腫瘤染色,染色較淡;②為發(fā)現(xiàn)1處較大腫瘤增強表現(xiàn);③為DSA腹部雙期Xper CT動脈期發(fā)現(xiàn)3處腫瘤染色,其中造影未發(fā)現(xiàn)2處,CT增強掃描未發(fā)現(xiàn)2處;④為DSA普通造影顯示腫瘤病灶,但無法區(qū)分供血動脈,插管化療栓塞需要嘗試;⑤為旋轉至此角度可清晰顯示供血動脈,超選后造影確認為圖中所示供血動脈;⑥為1年后復查,腫瘤基本消失。圖1 DSA造影及Xper CT雙期掃描影像
C臂CT是平板DSA機發(fā)展而來的一種新的成像技術,該技術在飛利浦DSA機中稱Xper CT,是利用C臂的旋轉運動和平板探測器采集圖像,并將采集的數(shù)據(jù)傳輸?shù)焦ぷ髡?,進行三維后處理重建。研究認為在評價碘油沉積方面,術后即刻CBCT掃描與術后MDCT平掃價值相當[4],所以將碘油CT作為金標準。本研究結果顯示,Xper CT的確可以提高肝癌病灶的檢出率,并能指導臨床醫(yī)生進行超選插管[5]。筆者經過研究,得出這幾方面的原因:①三維重建的Xper CT圖像利用原發(fā)性肝癌的血供特點反映肝臟病灶的影像學特征。由于正常肝臟血供的20%~25%由肝動脈供血,而肝臟腫瘤血供的90%~95%都來自于肝動脈[6]。在Xper CT中肝癌組織高度強化,提高了肝癌的檢出率[7]。②由于介入治療中將導管置于病灶附近,病灶顯示更明顯。③常規(guī)DSA由于二維圖像的重疊容易導致小病灶被遮掩,無法對對比劑注射開始后成像的延遲時間作出調整,其對于肝內病灶,尤其是多發(fā)病灶、小病灶、乏血供病灶的檢出率欠佳,這也成為長期困擾介入醫(yī)師的難題[8],而Xper CT雙期掃描顯示橫斷位、冠狀位、矢狀位等多方位影像,從而提高了病灶的檢出率。④由于DSA常規(guī)造影顯示的血管走向可能相互重疊和遮掩,可能誤導臨床醫(yī)師超選的并不是腫瘤的供血動脈而導致一次插管失敗。而血管三維重建后可以從各個角度觀察,更容易區(qū)分腫瘤供血動脈,從而提高一次插管的成功率。
但由于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受限于穿刺插管醫(yī)師的操作水平和閱片水平,也有來自于設備和患者的局限性:①非單獨應用,需要股動脈插管至靶血管,費用較高而且有一定的創(chuàng)口。而MSCT門診即可完成。②興趣區(qū)是肝臟,由于受膈肌影像,受呼吸運動和心跳的影響較大,腸系膜造影時還會受腸氣影像,影像偽影較嚴重。③由于成像范圍較小,部分體型較大患者,可能超出感興趣區(qū),以致無法顯示全部肝臟組織,只能通過減小球管道平板探測器的距離來實現(xiàn)。但成像質量的好壞取決于準確的參數(shù)選擇,合理的參數(shù)選擇和偽影控制是成像的關鍵。
Xper CT作為TACE術中的補充檢查,在發(fā)現(xiàn)病灶和有效輔助臨床醫(yī)生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在臨床應用中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