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躍英,閔 珊,劉嘉尹,謝政權(quán),文 靖
(1.廣州市番禺區(qū)中醫(yī)院口腔科;2.廣州市番禺區(qū)市橋醫(yī)院口腔科,廣東 廣州 511400)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血糖持續(xù)升高能夠?qū)е卵乐芙M織中產(chǎn)生并積累大量的糖化終末產(chǎn)物,致使牙周產(chǎn)生大量的炎性因子,加重牙周炎癥反應(yīng)使患者形成牙周炎。臨床上常采用二甲雙胍片、甲硝唑片治療,在降糖的同時能更好地控制機體的炎癥癥狀,但卻無法對牙槽骨的病理吸收進行阻止,甚至受耐藥菌株的影響,使感染的頻次增加[1]。中醫(yī)認為,糖尿病由于素體陰虛、五臟柔弱、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情志失調(diào)、勞欲過度而導(dǎo)致腎陰虧虛;腎氣虛損是牙周病的基本表現(xiàn),腎陰虧虛、精氣不足、牙失所養(yǎng),故牙易松動,當糖尿病和牙周炎同患時,陰陽互損,故治療宜標本同治[2-3]。補脾益腎法可升提中氣、補脾氣、益腎陰,正好切合糖尿病牙周炎脾虛腎虛的病機,發(fā)揮調(diào)補脾胃、升陽益氣、溫補肝腎之功效[4-5]。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對糖尿病牙周炎患者糖化血紅蛋白(HbAl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超敏-C反應(yīng)蛋白(hs-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響,并分析治療前后牙周臨床指標、胰島β細胞功能的變化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廣州市番禺區(qū)中醫(yī)院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牙周炎患者分為對照組(40例)與研究組(40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8、22例;年齡33~76歲,平均(55.21±5.23)歲;糖尿病病程2~10年,平均(5.68±1.05)年。研究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8、22例;年齡33~75歲,平均(55.54±5.21)歲;糖尿病病程2~10年,平均(5.54±1.06)年。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對比。納入標準:符合《糖尿病診斷與治療》[6]與《牙周病學》[7]中的相關(guān)診斷標準者;FPG≥ 7.0 mmol/L,糖耐量試驗2 h血糖≥ 11.10 mmol/L;口腔內(nèi)現(xiàn)存牙齒數(shù)至少20顆;近期未使用過抗生素治療者等。排除標準:伴有其他糖尿病并發(fā)癥者;合并尿路、肺部、急性口腔感染者;妊娠期婦女等。院內(nèi)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此研究,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清潔患者上下牙垢面,清除咬合創(chuàng)傷與食物鑲嵌,定期用雙氧水或0.9%無菌生理鹽水清洗牙齦袋。對照組患者口服甲硝唑片(陜西漢王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61020092,規(guī)格:0.2 g/片)治療,0.2 g/次,3次/d,治療2周;口服鹽酸二甲雙胍片(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370,規(guī)格:0.5 g/片)治療,0.5 g/次,2次/d,治療3個月。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chǔ)上采用補脾益腎法治療,組方:知母、牛膝各5 g,甘草、麥冬各6 g,山萸肉10 g,澤瀉、丹皮各12 g,熟地、太子參、山藥、茯苓各15 g,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服用,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血糖水平。取治療前后空腹與餐后2 h患者指尖血,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HbA1c水平;采用血糖儀檢測FPG、2 h PG水平。②牙周臨床指標。治療前后檢測探診深度(PD):使用牙周刻度探針測量牙周袋底到齦緣的距離;探診出血指數(shù)(BOP):出血為(+),未出血為(-),計算探診后出血位點的百分率,BOP=出血位點數(shù)/受檢位點數(shù)×100%;臨床附著喪失(CAL):使用牙周刻度探針測量牙周袋底到釉牙骨質(zhì)界距離。③炎性因子。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約2 mL),以3 000 r/min的轉(zhuǎn)速離心10 min后取血清,通過免疫比濁法對hs-CRP水平進行檢測,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法對血清TNF-α水平進行檢測。④胰島素水平。采血方式與血清分離方法同③,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檢測空腹胰島素(FINS)、餐后2 h胰島素(2 h INS),使用穩(wěn)態(tài)模型計算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shù)(HOMA-β)=20×FINS/(FPG-3.5)。⑤不良反應(yīng)。治療期間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yīng)(胃腸道反應(yīng)、頭痛、味覺異常)的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HbAlc、FBG、2 h PG、PD、BOP、CAL 及炎性因子、胰島素水平為計量資料,以(±s)表示;不良反應(yīng)為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分別采用t、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血糖水平 治療后兩組患者HbAlc、FPG、2 h PG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HbAlc:糖化血紅蛋白;FPG:空腹血糖;2 h PG:餐后2 h血糖。
組別 例數(shù)HbAlc(%) FPG(mmol/L) 2 h PG(m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7.85±0.32 5.58±1.23* 9.87±1.76 6.65±1.44* 12.21±1.98 7.22±1.43*研究組 40 7.78±0.33 4.01±1.02* 9.76±1.87 5.09±1.33* 12.11±1.95 6.11±1.21*t值 0.963 6.214 0.271 5.033 0.228 3.74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牙周臨床指標 治療后兩組患者PD、BOP、CAL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牙周臨床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牙周臨床指標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PD:探診深度;BOP:探診出血指數(shù);CAL:臨床附著喪失。
組別 例數(shù)PD(mm) BOP(%) CAL(m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3.67±1.11 2.78±0.65* 58.54±10.23 46.73±8.45* 3.56±0.66 2.65±0.45*研究組 40 3.61±1.12 2.32±0.54* 57.64±10.31 35.13±6.23* 3.45±0.43 2.14±0.23*t值 0.241 3.443 0.392 6.988 0.883 6.38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炎性因子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hs-CRP、TNF-α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hs-CRP:超敏-C反應(yīng)蛋白;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組別 例數(shù)hs-CRP(mg/L) TNF-α(p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5.12±1.43 3.74±0.78* 15.32±3.54 12.76±2.32*研究組 40 5.23±1.32 1.89±0.55* 15.13±3.43 8.45±1.87*t值 0.357 12.259 0.244 9.148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胰島素水平 治療后兩組患者FINS、2 h INS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而HOMA-β水平均顯著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FINS、2 h INS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HOMA-β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胰島素水平情況比較( ±s)
表4 兩組患者胰島素水平情況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FINS:空腹胰島素;2 h INS:餐后2 h胰島素;HOMA-β: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shù)。
組別 例數(shù)FINS(mIU/L) 2 h INS(mIU/L) HOMA-β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11.21±1.21 9.74±1.44* 77.44±7.21 71.54±6.43* 28.78±2.57 64.65±5.65*研究組 40 11.34±1.15 8.11±1.34* 77.34±7.43 67.23±5.54* 29.12±2.52 72.45±6.76*t值 0.493 5.241 0.061 3.212 0.597 5.59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5 不良反應(yīng) 對照組與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yīng)總發(fā)生率分別為10.00%、7.50%,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比較[例(%)]
糖尿病患者機體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血液黏度升高,導(dǎo)致牙周組織中的血管基底膜增厚,從而加重組織缺氧,致使齦下產(chǎn)生大量致病菌,使牙周組織遭到破壞,致使牙槽骨吸收、牙周袋形成,而發(fā)展成牙周炎。另外患者牙槽骨病理性骨吸收后,可加重機體的炎癥反應(yīng),機體就會產(chǎn)生應(yīng)激反應(yīng),導(dǎo)致激素類分泌增加,進而升高機體血糖水平,因此糖尿病和牙周炎之間存在雙向的關(guān)系,在治療時也要雙管齊下。二甲雙胍可增加糖的無氧酵解,抑制肝糖異生,通過增加胰島素與胰島素受體的結(jié)合,進而達到降糖作用[8-9];甲硝唑可有效抑制細菌核糖核酸的合成過程,進而起到抑菌作用,但二甲雙胍與甲硝唑均會刺激胃腸道,引起腹痛、嘔吐或腹瀉等癥狀[10]。
中醫(yī)治療注重整體觀念,通過辨證治療,恢復(fù)機體陰陽平衡,彌補西醫(yī)治療中的局限[11-12]。中醫(yī)認為,糖尿病發(fā)病的病理機制為陰虛燥熱,肺胃腎陰虛,在陰虛中又以腎陰虧虛為根本[13]。此外,糖尿病患者HbAlc水平升高,會造成牙周的微循環(huán)障礙,影響牙周的正常血流,使血小板黏附、聚集增強,與中醫(yī)學理論瘀血阻滯、久病入絡(luò)相一致,瘀血內(nèi)停,不通則痛,導(dǎo)致牙痛、牙齒松動。補脾益腎法方劑中知母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潤燥的功效;牛膝補腎益髓固齒;麥冬有養(yǎng)陰生津、消炎抗菌的作用;山萸肉可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生津止渴、降低血糖;澤瀉具有抑菌的功效;丹皮清熱涼血、消炎鎮(zhèn)痛;熟地具有補血滋陰功效;太子參、山藥益氣健脾、消渴生津;茯苓利水消腫、健脾止瀉、養(yǎng)心安神;甘草可調(diào)和諸藥[14-15]。本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血糖、牙周臨床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糖尿病牙周炎患者采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可降低血糖水平,促進口腔健康的恢復(fù)。
hs-CRP、TNF-α是機體內(nèi)重要的細胞因子,可有效激活破骨細胞活性,抑制牙周膜纖維細胞堿性磷酸酶活性,加速牙周炎牙槽骨吸收,損傷牙周軟組織[16]?,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甘草酸、甘草多糖等成分,均具有抗炎、鎮(zhèn)痛、提高免疫的作用,其能選擇性地抑制與花生四烯酸發(fā)生聯(lián)級反應(yīng)代謝酶的活性,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與釋放,使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炎性介質(zhì)無法產(chǎn)生;山藥中含有山藥多糖,可有效修復(fù)胰島β細胞功能,提高糖代謝過程中酶的活性,具有降血糖、血脂和增強免疫的功效[17]。本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FINS、2 h INS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而HOMA-β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期間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yīng)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兩組患者不良反應(yīng)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糖尿病牙周炎患者采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胰島素功能,安全性良好。
綜上,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糖尿病牙周炎患者可降低血糖、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胰島素功能,促進口腔健康的恢復(fù),安全性良好,建議臨床進一步推廣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