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不少人的囤貨清單里,除了米面糧油等各類生活必需品,還有可樂、冰淇淋、咖啡、零食、影視劇、技能知識等各類精神必需品。
這與當下的環(huán)境息息相關(guān),人們生活在一種巨大的不確定中:不確定是否會被裁員、不確定回老家的車票會不會作廢、不確定困在家的自己用什么打發(fā)時間……這種不確定性,讓人裹挾在焦慮中,動搖著對生活的信念。
生活信念是支撐每一個人前行的錨點。失去信念的支撐,人們就失去了向前的動力。所以,對于如今的人們而言,不僅需要生活物資,還需要情緒物資。
消除種種焦慮、解壓療愈已成為一種新興消費。那么,情緒物資有哪些內(nèi)涵和外延?品牌如何對癥下藥,通過產(chǎn)品或服務(wù),為人們提供情緒價值?情緒營銷又需要有哪些預警和克制?7580241B-352B-498F-BD0E-AEBCDEF556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