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注釋是學生理解和鑒賞古詩文的主要工具,在高中古詩文注釋必須做到準確精當。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注釋總體而言,較好地結合了科學性與通俗性,但仍存在一些不完善之處需要加以修正。
關鍵詞: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古詩文注釋
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差異較大,教材編者在編寫教材時難免失察,造成錯誤。為避免給高中古詩文教學帶來不必要的混亂,提高教學效率,特提出以下值得進一步商榷的注釋。
一、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古詩文注釋商榷
1.“去日苦多”之“苦”(《短歌行》58頁注釋4)
“苦”不應該譯為“可悲的”,而應該譯為“甚,很多”?!稘h語大詞典》“苦”字義項13“副詞,猶甚,很。表示程度”,放在本句中更為恰當,“去日苦多”就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文從字順。教材應該改注[去日苦多]逝去的日子太多了。苦,很。
2.“向天橫”(《夢游天姥吟留別》60頁注釋4)
“天橫”二字應當是星名。天橫屬于二十八宿中西方白虎七宿里的畢宿,在天空中的方位為西北,而我國東部山脈一般皆為東北-西南走向,恰恰面向西北“天橫”星。教材應該改注為[向天橫]面向西北“天橫”諸星。
3.“青衫”(《琵琶行》64頁注釋14)
教材注釋為“唐代官職低的服色為黑色”,不妥。《野客叢書》[3]359和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均提到唐朝服色不枧官職而定,而視官階而定。教材應該改注為[青衫]青是唐朝文官品級最低(八品、九品)的服色。這時白居易的官階是將仕郎,從九品,所以著青衫。
二、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古詩文注釋商榷
1.“舍瑟而作”之“舍”“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3頁注釋8)
首先,“瑟”是一種大型樂器,是放在桌子上彈奏的,而非拿在手里彈奏的。因此,教材將“舍”譯為“放下”不妥,這里“舍”應當是“停止”的意思。
教材應該改注為[舍瑟而作]停止彈瑟,挺身跪起來。
2.“割”和“折”(《庖丁解?!?頁注釋25、注釋27)
教材將“割”和“折”解釋為“割肉”和“斷骨”,不妥。“割”應當是刀刃有傷缺、有缺口。這樣的解釋更貼合文意,翻譯起來文從字順,“好的廚子一年換一把刀,他們的刀有傷缺,普通的廚子一個月換一把刀,他們的刀折斷了。如今我的刀已經用了十九年,解了上千頭牛,可是刀口還是像在磨刀石上新磨的一樣鋒利?!?/p>
教材應當改注為[割]傷缺;[折]折斷。
3.“藁葬”(《促織》120頁注釋27)
《辭海》對“藁葬”的解釋為“草草埋葬”,“藁葬”并沒有特指“用草席裹著尸體埋葬”這種方法。教材應改注為[藁葬]草草埋葬。
4.“族秦者秦也”之“族”(《阿房宮賦》149頁注釋20)
教材將“族”字注解為“滅族”,不妥?!栋⒎繉m賦》是一篇賦體文,“族秦者秦也”與“滅六國者六國也”相對,“族”與“滅”相對,“族”就是“滅”的意思 。明張自烈《正字通》“滅國亦曰族?!?也可佐證“族”確有消滅、滅國的意思。
教材應該改注為[族]滅國。
三、統(tǒng)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古詩文注釋商榷
1.“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之“奪”(《屈原列傳》82頁注釋12)
教材注釋“奪”為“強取為己有”實在不妥。這句話中“奪”應譯為“強行改變”。屈原撰寫了未定的草稿,上官大夫看了,想要強行修改。這樣的解釋顯然更符合當時的文人的儒雅形象。
教材應該改注為[奪]強行修改。
2.“置幣遺單于”之“置”“幣”(《蘇武傳》86頁注釋18)
教材將本句翻譯為“備辦了一些財物送給單于”,不妥,原因有以下兩點。
從上文可以看出,漢武帝贊許單于的言行,派遣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趁便贈送豐厚的禮物給單于。贈送給單于的禮物絕非蘇武備辦的,而是從漢朝帶來的。將“置”注釋為“擺出,陳列”更為恰當,蘇武應該是把帶來的禮物陳列出來送給單于。
教材應該改注為[置幣遺單于]陳列禮品送給單于。
四、統(tǒng)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古詩文注釋商榷
1.“總角之宴”之“總角”(《氓》3頁注釋11)
課本注釋為“指代少年時代”不準確。《漢語大詞典》中關于“總角”有兩條注釋:(1)古時兒童束發(fā)為兩結,向上分開,形狀如角,故稱總角。(2)借指童年。通過這兩條注釋不難看出,“總角”是“童年時代”而非“少年時代”。教材應該改注為[總角]童年時代。
2.“芳與澤其雜糅兮”之“芳”“澤”(《離騷》5頁注釋17)
教材注釋為“服飾的芳香和玉佩的潤澤交織在一起,我光明純潔的品質還是沒有減損。”令人費解,“服飾的芳香”和“玉佩的潤澤”都是高潔的事物,為什么會對作者的高潔品質有所影響?
其實,“芳”應當是“香草”,《說文解字》“芳,香草也?!薄皾伞睉撌恰皭翰荨?,根據《爾雅圖》所示,其莖歧出,葉如蕙叢生,狹長且尖花生葉間,在水側。其莖歧出的形象,與“方正直行”的屈原形成對比。
教材應該改注為[芳]香草,比喻高潔的品行;[澤]惡草,其莖歧出,比喻惡劣的品行。
3.“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之“期”“功”(《陳情表》70頁注釋14)
“期”并不是“穿一年孝服的人”,而是“期服”(喪服名)的簡稱?!肮Α币膊皇恰按┐蠊Ψ?、小功服的親族”,而是大功服與小功服的合稱,也是是喪服名。“期功”和后面的“之親”連在一起才表示“… … 的親族”。
教材應該改注為[期功]喪服名。
4.“四方之事”(《歸去來兮辭》77頁注釋12)
如果按教材注釋,前一句說求官無門, 后一句就說陶淵明接受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任命出使的事,接著又說家叔因為陶淵明家清苦,向地方大吏推薦了他。邏輯混亂,不知所云。
“四方之事”應該是指“四方諸侯之戰(zhàn)事”,與后文“于時風波未靜”相呼應。
教材應該改注為[四方之事]四方諸侯之戰(zhàn)事。402至405年間,以桓玄、劉裕為首的兩派軍事勢力沖突不斷。
結語
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雖然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但絕不是金科玉律。高中教師和學生在使用時不可盡信書,應該帶著質疑的眼光,積極查閱字典辭書和文獻資料。
參考文獻
[1]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7.
[2]鐘振振.《夢游天姥吟留別》注釋商榷三例[J].江蘇教育,1980(5).
[3]王楙.野客叢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
[6]歐陽景賢,歐陽超. 莊子釋譯上[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7]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
[8][明]張自烈.正字通[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96.
[9]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0]董玉芝.《蘇武傳》注釋商補[J].語文建設,2009,(5):62-63.
[11][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2]李玉霄.《楚辭》釋詞——“芳與澤其雜糅兮”注考[J].唐山學院學報, 2008.
[13]郭錫良等.古代漢語[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
[14]李薇,胡文勇.《歸去來兮辭》序言注釋商榷[J].科普童話,2018(31):54.
作者簡介:趙雨涵(1998-),女,云南昆明人,學科教學(語文)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語文課堂教學研究。
課題項目:本文系湖南衡陽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項目“最新部編版中學語文古詩文注釋問題及其教學處理實證研究”(課題批準號:XDJ2021100)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