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慈林
我老家在浙東某濱海小村,全村人大多同姓,細算起來都沾親帶故,民風(fēng)較淳樸。日常交往中,大家對輩分高者稱叔伯,平輩的互稱哥弟,對晚輩親近些的叫小乳名,私下里,平輩間也經(jīng)常相互叫綽號。
按理叫人綽號是不禮貌的,鄉(xiāng)鄰們卻認為,叫綽號顯得關(guān)系親密。但給人起綽號時,必須嚴格遵守良序公俗:不準給殘疾人起綽號,不準給人起污辱性的綽號。
最常見的起綽號依據(jù)是高度概括濃縮該人的性格特征。比如我一位族兄,性格張揚,平時做事又有點浮夸,得了個諢名“稻草船”。初聽者不明其意,細思方知是含蓄批評他像一只裝載稻草的船,看起來貨物滿艙,實際上華而不實,輕飄飄地浮在水上……另有一位族叔被稱作“萬三佬”,是因此老自年輕時起,就經(jīng)常忽悠人,說起話來滿嘴跑火車,誰信誰上當?!叭f三佬”的意思是,這老倌一萬句話里,最多只能聽三句,其他都不可信……
村里有高人,他們所起綽號都十分契合其人個性或外貌特征,一叫出來就能得到鄉(xiāng)鄰普遍認同,口耳相傳、快速流行,時間長了甚至都能湮滅本名。一次鄰居大年哥的老戰(zhàn)友從外地來看他,進村問了好些人,都找不到他。后來說起他的綽號“樂樂寶”,大伙都笑了,早說“樂樂寶”,早帶你去了,他家離這里只有幾十米。
更令人稱奇的是,許多綽號叫久了,本人也高度認同和接受,叫他本名反而不習(xí)慣。某次新調(diào)來的鎮(zhèn)人武部黃部長來村里調(diào)研,村黨委高書記叫來幾名民兵干部參加座談,讓大家先自我介紹。朗林哥開口就說:“我叫三快,是基干民兵排長”。黃部長看名單上沒這名字,就讓他再說一遍,大家才意識到朗林哥介紹的是綽號。因他在部隊服役時養(yǎng)成了“吃飯快、說話快、做事快”的習(xí)慣,退伍后得了“三快”的綽號,叫得久了,他自己也把綽號當成了名字,引得大家一陣哄笑……
常言道:人如其名;其實,綽號有時更能體現(xiàn)人物個性。